製備不同粒俓鐵鈷柰米粒子及其在MRI T2顯影的應用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9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篇論文選用Fe(CO)5和Co(acac)2作為金屬前驅物,trioctylphosphine、oleic acid及oleyl amine作為界面活性劑,透過多元醇還原Co(acac)2與熱裂解Fe(CO)5的方式,可製備出FeCo奈米粒子。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能量分散光譜儀(EDX)、粉末X-ray繞射儀(XRD)和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鑑定其尺寸、結構、元素組成和磁性。藉由反應參數的調控(如反應時間、反應溫度、金屬前驅物比例和還原劑的量等),試圖對FeCo奈米粒子的生成機制能有進一步的了解並控制奈米粒子尺寸,由實驗結果可以得知,我們所合成的FeCo奈米粒子粒徑的成核與成長符合古典成核理論,因此改變金屬前驅物的比例與還原劑的量,而使單體濃度改變,或增加反應時間,讓單體持續提供粒子成長,進而控制FeCo奈米粒子的尺寸。磁性方面,由測量不同粒徑(9 nm、15 nm、20 nm、25 nm和30 nm) FeCo奈米粒子的飽和磁化率來了解磁性與粒徑大小的關係,發現15 nm在室溫下(300 K)的飽和磁化量最高(73.1 emu/g),而大於15 nm的FeCo奈米粒子在室溫下的飽和磁化率驟降,這是因為FeCo奈米粒子表面氧化層及結構相變化所造成。但不同粒徑的FeCo奈米粒子在10 % H2(g)、700 °C下退火後,在室溫下(300 K)的飽和磁化量皆有提昇,且粒徑與磁性呈現正相關。 生物應用方面,我們利用O-(2-(3-mercaptopropionylamino)ethyl) -o'-methyl-PEG來修飾FeCo奈米粒子轉為水相,轉相後的FeCo奈米粒子在核磁共振顯影皆有T2顯影增強效果,其中15 nm的FeCo奈米粒子有最好的T2顯影效果。

Description

Keywords

鐵鈷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