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dc.contributor | 林麗月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許珮甄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chen Hs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6:52Z | |
dc.date.available | 2009-7-23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6:52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民大致依循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奏,渡過每個「年冬」。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工作循環裡,「日落」成為每日作息的分界;「節日」成為常年作息的緩衝。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年節」是所有節慶的重頭戲,而「元宵」則是慶典中最後一個高潮,元宵代表的不僅是個句點,也是個起點。在這一天歡慶的氛圍中,作╱息、常╱非常、內╱外、男╱女、理智╱情欲的界線,在此刻都被有意的忽略與模糊,人們也從挑戰社會規範的「逾矩」行為中,回歸到初民社會的原始,釋放了「規矩」下所積累的壓力與情緒。 正月十五的儀式早期多屬於原始的占卜巫儀,或祝禱式的民間信仰。至於燈節慶典的出現,則要晚到唐朝,從元宵節慶儀式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原始信仰的殘存,瞭解古代社會觀念在現今社會的變與不變。在元宵節慶舞台上,還有一項頗值得聚焦的面向,也就是女性在節慶中的特殊表現,在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女性抒發情欲的管道可說是少之又少,元宵、七巧、中秋這幾個節日所進行的女性特有活動,是有其存在意義與必要性,透過巴赫金狂歡節、人類學「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與巫術信仰等相關理論來闡析女性特有的節慶文化,可以瞭解這些節慶儀式其背後所欲解決的問題,抑或呈現怎樣的思考層次。 在面對女性特殊的節俗文化,擁有知識掌控權與發言權的當代男性發言人,會有怎樣的批判?尤其是站在體制大傘下的君主與地方官員,又是如何看待與處理婦女的「失序」行徑?本文擬從性別(gender)的角度去觀照這些發言人在發表此類論述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思維與權力運作,描繪著什麼樣的理想藍圖?同時也觀察明清女性在此時又有怎樣的反應與表現。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322301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223015%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28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元宵節 | zh_TW |
dc.subject | 性別文化 | zh_TW |
dc.subject | 迎紫姑 | zh_TW |
dc.subject | 走百病 | zh_TW |
dc.subject | 明清節慶文化 | zh_TW |
dc.subject | 通過儀式 | zh_TW |
dc.subject | 聖俗空間 | zh_TW |
dc.subject | 狂歡節 | zh_TW |
dc.title |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59322301501.pdf
- Size:
- 6.23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