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永良弼《方圓雜算》之內容分析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3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方圓雜算》成書時間約在1739年左右,已是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中期。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繼位時僅11歲,許多諸侯不滿其統治,常發生叛變與暴動。德川家綱為了避免這類事件,下令將幕府機構整備的更加完善,把前三代將軍所施行的武力政治改為文治政治,是德川幕府安定期的起始點,也是日本學術界所稱的『文藝復興』時期。在產業部分,生產力的提升造就了經濟繁榮;在文藝方面,社會安定,各階層的人開始專注於各種技術,於是有「藝道化」的產生,如茶道、劍道、花道、…,其中還有關於和算的「算道」;在教育方面,因為人民經濟的穩定,使人民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私塾教育造就了許多流派,在和算部分有家元—免許制。此時和算時期流行寺廟的算額和遺題繼承,在社會中促進了各和算家深入研究數學,把數學推向更高等的數學研究,也擺脫了中國數學知識體系,發展出屬於日本文化的和算。
松永良弼(1692?~1744),曾師承關孝和的正統傳人荒木村英,也是關流的第二代傳人,對和算貢獻良多,主要在於圓理的發展,繼承了建部賢弘在圓理上的成就。松永在圓理上的著作,除了較有名的《方圓算經》外,亦還有《方圓雜算》一書,兩書同為處理圓理的書籍,雖皆有角術、圓周率、弧背率等內容,然而兩書內容確差異頗大,沒有太大的關聯性。此外,《方圓算經》編排嚴密,章節明確,術文彼此間關聯不大,像是一本公式書;而《方圓雜算》編排雜亂,沒有章節的分隔,但術文間有密切的關係,像是一本理論書。筆者認為《方圓雜算》可能是松永在《方圓算經》完成後,想進一步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圓裡的一本書,此書的主軸是「相似形」,書的前半卷松永利用「相似形」搭配已知的性質,如合分比、開平方、托勒密定理,發展出許多的幾何性質,部分幾何性質有其功用,如求累斜數、求逐斜矢術,部分幾何性質純粹得到關係式,如累斜勾股適等標。松永試圖利用「相似形」接著處理角術、圓周率、弧背數,雖沒有成功,但松永的想法由後面弟子安島直圓傳承下去,為關流的原理開創了另外一條道路。
此書以一個主軸「相似形」發展圓理,這種以單一概念延伸出如此多性質的研究,是當時和算家少見的,這種針對主要目標,一步一步往目標前進的研究精神,宛如現在數學家解決問題的模式,展現出松永在《方圓雜算》想法的獨特性。此外,松永《方圓雜算》中,擺脫了傳統的「問-答-術」模式,整本書中除了累斜數與圓中容角兩處有提供數據運算外,沒有出現任和數據,是一本以代數式模式做推理與運算的書,不是傳統的「算術書」,而是一本純理論的「代數書」,需要有更抽象的思考模式,已擺脫傳統的「算術」,進入以符號為主的運算,亦顯示出《方圓雜算》擺脫中國傳統數學的獨特性。
Description
Keywords
松永良弼, 方圓雜算, 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