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9
  • Item
    陳毓文教授專題演講「臺灣兒童主觀福祉調查:誰比較快樂呢?」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允文 ; 聶西平 ; Yun-Wen Chen, Hsi-Ping Nieh
  • Item
    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背景因素及親職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育兒的性別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吳亞蓓 ; 聶西平 ; Ya-Pei Wu, Hsi-Ping Nieh
    過去研究認為育嬰假有助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提升親職參與的品質。然而,國內對於申請育嬰假父母的研究較少,對於父親申請育嬰假的討論尤其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父母個人背景因素及其親職參與的關聯。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已釋出之 3 月齡組第一波調查,共 6,423 名已婚父母之幼兒樣本的資料。先以次數分布描述父母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申請育嬰假、以及親職參與情形之分布,再以卡方檢定分析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之間的獨立性。最後,以Mann-Whitney U Test,分析申請育嬰假者和無申請育嬰假者的親職參與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幼兒從出生到 3 月齡間(1)有 25.46%的母親申請育嬰假,只有 1.68%的父親申請育嬰假;(2)父親申請育嬰假與其職業類型有關;(3)母親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有顯著關聯;(4)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與雙方教育程度或是職業聲望差異均沒有顯著關聯;(5)有申請育嬰假的父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其差異未達統計顯著;然而其配偶的親職參與得分顯著較低;(6)有申請育嬰假的母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且兩者差異達統計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論發現,育嬰假的政策對親職參與是有影響的,但新生兒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仍需視其他因素如職業類型及經濟考量而定。
  • Item
    薛承泰教授專題演講「婚姻三不曲」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李宇雯 ; 吳志文 ; Yu-Wen Lee, Chih-Wen Wu
  • Item
    曾世杰教授專題演講「教育能造成改變:以弱勢兒童低學力問題為例」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周姍姍 ; 王馨敏 ; Shan-Shan Chou, Shinmin Wang
  • Item
    跨海為父-1949年大陸遷臺青年父職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易君常 ; 黃迺毓 ; Chun-Chang YI, Nei-Yuh Huang
    在父親模糊的背影後自己如何展現父職?因戰爭遷臺的世代如何為夫為父與運用資源?本研究期瞭解一位 1949 大陸單身遷臺青年,現已年過 90 歲父親之父職歷程。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親子互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為:(一)受訪者對結婚成家、養兒育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成家立業是完成人生終極的價值所展現的行動;但因少小離家對父親的「父職」確實是模糊的,父職教養源自母親、崇敬的教育家及妻子的信仰與態度,但父愛卻銘刻於心。(二)受訪者回憶戰爭動盪離家轉折時,不認為是生命歷程中最低潮階段,自認當時「年輕充滿活力及理想與未料想從此海峽兩隔」是主因;跨海離家遷移此階段堅定了其必須更努力為老家開枝散葉、生育子孫的信念,因而奮力求學以獲取未來穩定資源,亦為受訪者踏出父職資源累積的第一步;在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時「配偶」與「信仰」為其最重要支持。(三)受訪者的父職確實透過生命歷程中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經驗的累積而不同,雖無明確的資源管理概念,但個人、人際及脈絡資源的交互支持,助其完成父職。本研究之結果描繪了該世代男性青年為父之樣貌,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即以當時社會結構環境下的供給者為主,提供家庭好的氛圍環境為輔。對於沒有父職資源管理概念的年輕人而言,父職隨時間與子女數的增加滾動累積經驗,因摸索而成熟,發展出自己的模式。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進一步提供其子代父職研究之參考,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