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79
  • Item
    陳毓文教授專題演講「臺灣兒童主觀福祉調查:誰比較快樂呢?」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允文; 聶西平; Yun-Wen Chen, Hsi-Ping Nieh
  • Item
    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背景因素及親職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育兒的性別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吳亞蓓; 聶西平; Ya-Pei Wu, Hsi-Ping Nieh
    過去研究認為育嬰假有助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提升親職參與的品質。然而,國內對於申請育嬰假父母的研究較少,對於父親申請育嬰假的討論尤其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父母個人背景因素及其親職參與的關聯。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已釋出之 3 月齡組第一波調查,共 6,423 名已婚父母之幼兒樣本的資料。先以次數分布描述父母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申請育嬰假、以及親職參與情形之分布,再以卡方檢定分析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之間的獨立性。最後,以Mann-Whitney U Test,分析申請育嬰假者和無申請育嬰假者的親職參與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幼兒從出生到 3 月齡間(1)有 25.46%的母親申請育嬰假,只有 1.68%的父親申請育嬰假;(2)父親申請育嬰假與其職業類型有關;(3)母親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有顯著關聯;(4)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與雙方教育程度或是職業聲望差異均沒有顯著關聯;(5)有申請育嬰假的父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其差異未達統計顯著;然而其配偶的親職參與得分顯著較低;(6)有申請育嬰假的母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且兩者差異達統計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論發現,育嬰假的政策對親職參與是有影響的,但新生兒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仍需視其他因素如職業類型及經濟考量而定。
  • Item
    薛承泰教授專題演講「婚姻三不曲」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李宇雯; 吳志文; Yu-Wen Lee, Chih-Wen Wu
  • Item
    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之關係-以美國兩黨家庭政策演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志偉; 黃迺毓; Chih-Wei Chen, Nei-Yuh Huang
    近年來,家庭研究學者發現,家庭意識形態已經受到家庭政策的影響;而家庭型態的多元,也正考驗著家庭政策制定是否能反應當代家庭的需要。本研究從近 40 年來,美國「家庭救助津貼」、「所得稅抵免及退稅」、「托育」、「家庭照顧假」等 4 大攸關家庭的政策,探討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各自堅持的家庭意識形態,對其家庭政策制定的影響;以及不同家庭政策如何影響美國民眾對於「家庭」此一意識形態。並從家庭政策的目標與定位、「傳統型家庭」與「就業型家庭」的政策意識形態、托育究竟可否視為一項工作、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等四個角度,探討「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的關係。最後從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建議家庭政策應更多融入家庭教育,回歸家庭教育「教育」、「預防」的本質,及以本土家庭研究影響政策制定的目標,重新從「人」與「關係」為視角,讓家庭教育減少家庭政策的成本,才是不同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中,不變的政策核心。
  • Item
    跨海為父-1949年大陸遷臺青年父職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易君常; 黃迺毓; Chun-Chang YI, Nei-Yuh Huang
    在父親模糊的背影後自己如何展現父職?因戰爭遷臺的世代如何為夫為父與運用資源?本研究期瞭解一位 1949 大陸單身遷臺青年,現已年過 90 歲父親之父職歷程。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親子互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為:(一)受訪者對結婚成家、養兒育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成家立業是完成人生終極的價值所展現的行動;但因少小離家對父親的「父職」確實是模糊的,父職教養源自母親、崇敬的教育家及妻子的信仰與態度,但父愛卻銘刻於心。(二)受訪者回憶戰爭動盪離家轉折時,不認為是生命歷程中最低潮階段,自認當時「年輕充滿活力及理想與未料想從此海峽兩隔」是主因;跨海離家遷移此階段堅定了其必須更努力為老家開枝散葉、生育子孫的信念,因而奮力求學以獲取未來穩定資源,亦為受訪者踏出父職資源累積的第一步;在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時「配偶」與「信仰」為其最重要支持。(三)受訪者的父職確實透過生命歷程中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經驗的累積而不同,雖無明確的資源管理概念,但個人、人際及脈絡資源的交互支持,助其完成父職。本研究之結果描繪了該世代男性青年為父之樣貌,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即以當時社會結構環境下的供給者為主,提供家庭好的氛圍環境為輔。對於沒有父職資源管理概念的年輕人而言,父職隨時間與子女數的增加滾動累積經驗,因摸索而成熟,發展出自己的模式。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進一步提供其子代父職研究之參考,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
  • Item
    曾世杰教授專題演講「教育能造成改變:以弱勢兒童低學力問題為例」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周姍姍; 王馨敏; Shan-Shan Chou, Shinmin Wang
  • 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毛萬儀; 黃迺毓
    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瞳釀」、「父職概念模糊」、「街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援街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等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績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李苑宜; 鍾志從
    本研究旨在暸解幼兒的色彩偏好與幼兒氣質之現況,並檢測幼兒年齡、性別與此二者的關係。以241 位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歲和五歲幼兒為對象。請家長填寫修訂的幼兒氣質量表,並使用日本色研表色系統的紅、橙、黃、:祿、藍、紫、黑、灰、白九色色票卡,一對一訪談幼兒的顏色喜好。結果發現: (一)四歲和五歲組受試幼兒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低、情緒本質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閥高。(三)95% 受試幼兒偏好有彩色。(四)26.6% 受試幼兒偏好某特定顏色。(五)幼兒偏好色彩依序為紅〉黃>藍=紫>橙>綠>黑〉白=灰,女生多喜歡紅色,而男生多喜歡藍色。(六)幼兒色彩知覺的描述可分為三類:如具體物件、如抽象表徵,或聯想主口某情境。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上發現: (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比偏好無彩色者,反應閾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比偏好無彩色者,情緒本質較正向、反應強度較小; (二)有固定色彩偏好的男生比無固定色彩偏好者,反應強度較小; (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較高;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 (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負向。
  • Item
    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林敏宜; 簡淑真
    親子之間,心智言談的品質仗聞著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而親子共讀則是進行心智言談的重要時機。歷年來有關親子開心智言談的相關研究較缺乏質性的描述與分析。因此,本研究致力於探究幼兒母親於親子共讀中的心智言談樣貌,以期了解純兒母親如何厲架幼兒對心智世界的學習。研究的對象為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八位幼兒母親。研究的進行係透過親于在家共讀三則蘊含堂富心智理解意涵的童話故事-- (小紅帽〉、〈大野狼和七隻小山羊〉、〈布萊梅的樂隊〉的方式來蒐集語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有三: (一)幼兒母親所運用的心智用語可析分為認知性、欲求性、情感性等三大類用語。(二)幼兒母親對心智理解意涵的覺知與主現,其特色為:欺騙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具體呈現;錯誤相信理解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忽略,且受圖像線索影響;認知(相信)與欲求意涵的傳達深受文字線索影響;母親心智談話未涉及遞歸性思考。(三)幼兒母親所運用以促進幼兒心智理解的談話策略包括:鼓勵猜測行為動機與想法;回溯故事脈絡;真實與虛假並置;以幼兒為故事主角,類推情境;唱作俱佳,強化角色行為等。研究者依據上述結果,針對幼兒父母、圖畫書作繪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教師在學習評量實踐知識上之專業發展―個人主體與幼兒園願景交互考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陳紀萍; 吳毓瑩; Chi-Ping Chen, Yuh-Yin Wu
    本研究目的是從學習評量實踐知識的觀點,提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如何交互考量「幼兒教師主體」及「幼兒園願景」,以貼近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精進需求。幼兒教師的學習評量之輔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幼兒教師清楚得知幼兒學習狀況,得到佐證以評估學習的成效,並回饋課程與教學對幼兒學習的影響。筆者彙整國內實施學習評量文獻,發現存在兩個議題:(一)評量行動與評量目的落差:知道「做什麼」不知「為何做」;(二)評量信念與實踐的落差:知道「如何做」但無法「做得好」;此二問題往往導致無法有效評估學習成效、無法做出最佳評量決定、偏離原有評量信念、及易受外力左右評量行動的後果。學習評量專業發展即為改善評量實踐,幫助幼兒教師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筆者針對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發展提出兩個策略:(一)教師主體性與幼兒園願景鑲嵌互融:個人與幼兒園建立評量共識共創願景,勇於發聲進行社群專業對話,覺察並修正自己的評量實踐知識。(二)透過解決現場的實踐問題,教師協同合作提升評量知能:瞭解幼兒教師已有的經驗與知識,藉由協同解決問題產生成功經驗,關注問題解決中的幼兒園整體脈絡。期望藉由上述二策略,幼兒教師與幼兒園全體共同面對評量現況,在建構評量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專業,共謀園所願景,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成長。
  • Item
    泛自閉症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語用行為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朱芳誼; 張鑑如; Fang-Yi Chu; Chien-Ju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泛自閉症兒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在與母親遊戲互動時出現的語用行為,特別關注在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這三者的類型表現。研究對象為生理年齡在53-69個月之間,且皆沒有智力障礙的三名ASD兒童。研究方式為母親與孩子一起玩研究者提供的四樣玩具(球、變形金剛、蠟筆和紙、繪本)約20分鐘。研究者將所有玩玩具的過程錄影拍攝,並以INCA-A語用分類系統(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分析編碼當中所收集到的語料。研究發現:「在溝通意圖」中,年齡較小的ASD孩子與母親多出現討論眼前可見事件的類型;年齡最大的孩子則出現表達物體抽象屬性的類型。在「溝通功能」上,母親傾向時常詢問孩子問題、孩子較常出現回答問題的類型。與一般兒童相較之下,ASD兒童同樣具有開啟互動的主動性,但是卻很少出現「詢問一個wh開頭問題」的功能類型。在「語用彈性」中,兩名ASD兒童出現的語用彈性類型比一般兒童較少,以及在低結構的活動中展現出較佳的語用彈性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描述分析,並提供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有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黃淑滿; 周麗端; Shu-Man Huang, Li-Tuan Chou
    母愛的感受在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有沒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育有青少年兒女的中年女性,與其配對兒女,兩代間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類型。本研究分開訪談11位母親與其配對的青少年兒女13位。由主題式分析法歸納出的研究結果發現: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可分為三組。其中,本研究參與母親,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高的,其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高,母愛感受豐富的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學習並傳遞到下一代,母愛感受有著明確的代間傳遞現象。但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低的,其兒女的母愛感受可歸納為兩類型:一者的母愛感受普通,母愛似乎也在母親不自覺中被傳遞著;另一者的母愛感受很好,這可能是因為不被母親們認同的上一代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反省並改進著。兩代間母愛感受的因素都與母親的偏心與否、互動陪伴時間的多寡、打罵強迫的管教方式,以及個人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且生命歷程各階段的差異不大,呈現了相當的穩定性。本研究依此建議母親宜注意公平的管教、少採用打罵強迫的管教、多陪伴孩子,以及應用家庭教育或親職教育課程,以提升自我反省的能力。
  • 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彭佳鎂(Chia-Mei Peng); 何慧敏(Huoey-Min Ho); Chia-Mei Peng; Huoey-Min Ho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之異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研究對象,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圖卡內容包含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個面向,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多數幼兒認為男性為短髮、勇敢、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為長髮、愛乾淨、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男女童認定男女生的外在標準類似,且皆認為只有男生可以做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只有女生可做護士;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化妝品是女生專用;不同的是女童特別提到綁頭髮是女生才有的打扮,男童則認為女生容易受傷。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活經驗」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四、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享或跨越的。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別跨界行為」。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幼教相關人員慎選無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並傳遞幼兒有關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的平等性別概念;家長應加強自身性別平等觀念,並尊重接納孩子的性別角色想法。
  • Item
    學前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之敘說成份與判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周育如; Yu-Ju Chou
    本研究以67名幼兒為對象,透過語料分析及道德判斷作業的測量,探討幼兒敘說自己違犯道德事件時的內容成份、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的判斷,以及道德敘說成份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1)幼兒敘說內容以同儕和手足間的言詞傷害和肢體傷害事件為主,九成以上的幼兒透過動機的陳述,表達自己違犯道德是情有可原的;提及情緒的比例約三成,自己的情緒以生氣為主,受害方的情緒以難過為主;(2)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的事件與對道德理解作業中的事件作出的道德判斷不同;(3)敘說中對動機成份的陳述反映出幼兒道德忠考上的差異,但情緒成份是否出現則未能反映道德判斷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對道德發展研究及幼兒道德教育之建議。
  • Item
    中文版兒童工作記憶評定量表之修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王馨敏; Shinmin Wang
    學童工作記憶能力與其學業成就有緊密的關聯性。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在課室情境中發現低工作記憶學童,發展一份能夠快速施測且容易計分的測量工具,提供學校教師使用,有其必要性。工作記憶評定量表(WMRS)是一份由教師根據低工作記憶學童的一些行為特徵進行評定的行為量表,這份量表已經在國外被成功地用來篩選低工作記憶學童,本研究旨在將WMRS 初步修訂成一份適合用來篩選臺灣低工作記憶學童的量表(WMRS-TW)。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以93 名國小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邀請其導師根據學童平日課堂表現填寫評定量表。研究結果顯示,WMRS-TW 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信度,而效度分析結果發現,由導師利用本量表評定的兒童工作記憶能力與利用中文版魏氏兒童智力量表所測得之記憶廣度間有顯著相關,此外,高低工作記憶兩組學童的WMRS-TW 評定結果有顯著差異,顯示本量表具有不錯的同時性效標效度和區辨效度,可以做為一個在自然情境中評估兒童工作記憶能力狀況的工具。
  • Item
    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托育照顧的滿意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陳若琳; 涂妙如; 李麗圳; Jo-Lin Chen; Miao-Ju Tu; Li-Chun Lee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相關托育服務使用現況及滿意度情形,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問卷調查0-3歲嬰幼兒家長,針對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的家長、立案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的家長、與未使用托育服務並自行照顧嬰幼兒的家長,三種不同對象分別進行抽樣調查,得到有效問卷分別為451份、154份以及609份,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使用社區保母系統及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平均照顧比分別為1:2.27及1:4.79。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托育服務且自行照顧的家長,主要原因以「自己或家人照顧能增進親子/家人情感」居多。二、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照顧的家庭,以日間托育為主,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24.35元;送托私立托嬰中心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註冊費為14,230.73元;由父母親自行照顧的家庭,托育費用皆為無償;由(外)祖父母/親友照顧且托育費用為有償者,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4,809.78元;由未加入社區保母系統之保母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42.13元。三、多數家長滿意保母以及托育人員的嬰幼兒照顧專業品質,由事後比較結果發現,使用社區保母系統以及使用托嬰中心的家長,對於寶寶日間被照顧品質的滿意度顯著地高於父母親自行照顧者、或(外)祖父母/親友照顧的家長。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政府部門以及未來實務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推動托育相關政策或服務方案參考。
  • Item
    學步兒氣質、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興趣之關係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6-11-??) 林怡伶; 張鑑如; Yi-Ling Lin; Chien-Ju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步兒之氣質、家庭閱讀環境對其閱讀興趣的影響。研究對象爲102名在家中排行老大的27個月大學步兒與其主要照顧者。研究者透過問卷調查來收集相關的資料,包括:學步兒基本資料、1~3歲學步兒氣質量表、家庭閱讀環境問卷以及閱讀興趣問卷。本研究獲致之主要研究結果爲:學步兒氣質與家庭閱讀環境能有效預測學步兒閱讀興趣,其中以「家長閲讀認知」、「學步兒分神度」、「親子共讀頻率」、「學步兒堅持性」及「家長閱讀情意」對閱讀興趣達顯著預測力。家長閱讀認知愈正向、學步兒分神度愈低、親子共讀頻率愈高、學步兒堅持性愈高、家長閱讀情意愈正向,則學步兒閱讀興趣愈高。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據以提供建議給家長與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6-11-??) 唐意芳; 賴文鳳; Yi-Fang Tang; Wen-Feng Lai)
    本論文旨在探討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爲30對母親與其3歲幼兒(男生13位,女生17位)。幼兒之依附關係是以「一歲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爲量表」(黃惠玲、吳英璋,1992)測得每位幼兒三類型依附分數(安全依附分數、逃避依附分數、曖昧依附分數)。親子情緒言談内容則是母子討論關於幼兒過去的負面情緒經驗;親子情緒言談由母親和幼兒聊天並錄音,錄音資料以兒童語言交換系統軟體(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簡稱CHILDES)進行整理、編碼和分析(Macwhinney, 2000)。本論文參照文獻發展了分析情緒言談的7個代碼:「情緒歸屬」、「情緒解釋」、「情緒肯定」、「情緒澄清」、「情緒化解」、「情緒誘導」、「情緒引發的行爲結果」。本論文之主要發現如下:(1)逃避依附分數愈高的幼兒使用愈多的「單調型情緒詞彙」;(2)安全依附分數愈高的幼兒愈能夠作「情緒解釋」;(3)安全依附分數愈高的幼兒,其母親使用愈多的「情緒化解」。本論文最後亦提出相關的研究討論和建議。
  • Item
    中流砥柱:嬰兒潮世代的家庭代間支持類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6-11-??) 黃秋華; Chiu-Hua Huang
    本研究關注嬰兒潮世代,探討其與老年父母、成年子女三代之間的代間支持類型,並分析影響代間支持類型之因素。運用2011年之「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二次調查家庭組資料進行分析,選取:1949年至1966年出生之樣本,並且「至少有一名父母存活」與「至少有一名成年子女」之嬰兒潮世代。研究發現:三代的代間支持類型,呈現出「由下奉養型」、「支持上下型」及「低交換型」樣貌。再者,成年子女的婚姻與工作狀況與嬰兒潮世代的家庭代間支持類型之關聯最爲顯著,而三代同住的居住安排則是增加了嬰兒潮世代提供老年父母支持協助的機率。
  • Item
    內隱和外顯母愛對青少年兒女在成長歷程中的母愛感受之配對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黃淑滿; 周麗端; Shu-Man Huang, Li-Tuan Chou
    本研究想了解母親對兒女的內隱母愛程度與外顯母愛付出,與其兒女母愛感受程度之間的互動歷程。本研究配對訪談八位母親與其青少年兒女,並應用生命圖表記錄母親對兒女的內隱母愛程度、外顯母愛付出,以及兒女對母親的母愛感受程度。以主題式分析法,共歸納出兩種內隱母愛類型:「豐富穩定型」和「一路攀升型」。以及兩種母兒互動類型:「忙碌的母親和懵懂的兒女」,以及「苦命的母親和體貼的兒女」。整體而言,母親「外顯母愛」對「兒女母愛感受」的影響大於母親「內隱母愛」。母親婚姻際遇的不同會影響外顯母愛的付出,進而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忙碌的母親會刻意減少外顯母愛的付出,兒女的母愛感受則因母親的偏心或打罵強迫而較少;苦命的母親會因為對兒女的虧欠感而自覺母愛不足,反而更盡力補償孩子,母親的特殊境遇似乎也使兒女較為早熟,反省能力較佳,母愛感受較豐。故本研究鼓勵母親積極正向的母愛行動,以及對學齡期和青少年期反思性的家庭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