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2009) 余瑋舲; Wei-Ling Y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休閒態度所探討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三個構面;休閒效益所探討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四個構面。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休閒態度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整理後得到有效問卷494份,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摘錄如下: 一、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以男性為主,教育程度則是大專校院最多,職業以服務業最多,年齡介於21~30歲及31~40歲者佔多數,婚姻狀況未婚居多,每月所得在20,001~40,000元之間,資訊來源主要為網路,休閒同伴多為朋友同事,參與騎乘自行車活動的年數多數為不滿一年,每週休閒頻率以1次為最多。 二、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具有良好的休閒態度,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收入水準及參與年數表現出差異情形。 三、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感受良好,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教育程度、收入水準、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對休閒效益造成差異情形。 四、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有顯著正相關,以休閒認知及休閒情意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之相關值最高,行為意念構面與社交效益構面次高,其他構面亦有正向的影響。 五、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間,有兩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準。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呈現高度相關情形。 本研究發現大臺北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建議政府管理當局能推廣民眾積極參與自行車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的自行車參與者,規劃不同的路線,並且能提供自行車參與者在進行休閒活動時的需求,以提升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效益,獲得更佳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Item 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為例(2010) 戴琇惠; Tai, Hsi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從事水中有氧運動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情形,以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課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329份,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 水中有氧參與者之現況以「女性」、年齡介於「31~40歲」、「已婚」為最多;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最多;平均月收入以「40,001-60,000元」最多;職業以「商業」為最多;游泳能力以「會游泳」為最多;資訊來源則以「親朋好友推薦」為最多。在涉入行為方面:以參與年資「1-6個月」、「平均每週參與一次」、「未購買相關裝備」和「未利用空閒自行參與」者佔多數。 二、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職業、游泳能力、參與年資、參與頻率、是否購買裝備、是否利用空閒自行參與之水中有氧參與者,在社會心理涉入上有明顯差異,顯示臺北市的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因特性不同,其社會心理涉入情形有所差異。 三、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參與年資、是否購買裝備、是否利用空閒自行參與之水中有氧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上有明顯差異,顯示臺北市的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因特性不同,其休閒效益情形也有所差異。 四、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在社會心理涉入和休閒效益之間有二個典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顯示兩者之間確有典型相關存在。 本研究發現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及業者能積極推廣水中有氧運動,並針對不同族群設計課程,以提升水中有氧參與者的休閒效益,獲得更佳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Item 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2007) 張治文; Chang, Chih-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六龜鄉荖濃溪泛舟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情形,以前往六龜鄉荖濃溪泛舟之427名遊客為研究對象,透過「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調查問卷-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如下:一、參與動機前五項依序為:「尋求刺激」、「滿足好奇心」、「增進朋友之間感情」、「肯定自我」、「增加學習新事物的機會」。二、休閒效益前五項依序為:「培養自我挑戰性」、「信任同伴、肯定自己」、「獲得成就感」、「增加生活樂趣」、「與同伴分享相同的想法」。三、不同的「教育程度」、「職業」、「年齡」、「婚姻」、「收入水準」、「休閒費用」、等六項在參與動機上,均達到顯著差異;而不同的「教育程度」、「年齡」、「收入水準」、「休閒費用」等四項在休閒效益上,也達到顯著差異。四、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間經過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發現,呈中高正相關,其中又以「刺激挑戰」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之相關值最高。本研究依結論提出五點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訂定發展策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一、加強改善泛舟終點洗手間的清潔及盥洗設備的舒適性。二、針對不同遊客,規劃不同的泛舟行程活動。三、針對六龜寶來的特性及天然資源做一系列的整套行程規劃。四、針對不同的季節規劃更多的大型活動,不定時地活化六龜寶來。五、發生意外時與媒體的溝通需注意,以免造成外界對於荖濃溪泛舟的誤解。Item 新竹市各級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涉入及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2010) 黃國棟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各級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涉入和休閒效益兩者之相關情形。休閒活動涉入所探討的包含吸引力、中心性及自我表現三個構面。休閒效益所探討的包含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與心智效益四個構面。本研究以新竹市98學年度各級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法。本量表共發放561份,回收之有效問卷總數計528份,有效回收率94.1%。研究工具包括「休閒活動涉入量表」、「休閒效益量表」,並透過SPSS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資料分析的個人背景變項有性別、年齡、學制、家庭生命週期、職務、個人所得、任教年資、每週持續(累積)時間等8項。有效樣本依研究目的及驗證假設之需,分別採用描述性統計、推論統計(信度分析、項目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雪費爾事後比較(Scheffe's)、探索性因素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量表各因素在背景變項差異考驗結果:在休閒活動涉入量表方面有不同性別及不同持續時間等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存在。在休閒效益量表方面有不同性別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以休閒活動涉入、休閒效益各構面來檢視彼此間的關係,得知休閒活動涉入與休閒效益,互相之間皆具有顯著的相關存在。Item 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2008) 謝大才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研究的結果將提供學校及教育當局改善或安排教師相關家庭休閒活動之規劃、設計、輔導方向與發展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十五所,市立國、高中教師進行抽樣,研究工具為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效益問卷量表,內容包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量表及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47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21份,有效問卷達89.5%。回收之有效樣本依研究目的及驗證假設之需,分別採用描述統計、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發現: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人口統計特性: 本研究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不同背景變項特徵在性別方面以女性居多;教育程度別方面以大專居多;生命週期方面以已婚子女在六歲以下居多;現任職務屬性方面以導師方面居多;任教年資屬性方面以6至10年居多。 二、受試者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的特徵依得分高低為:人際互動、健康舒壓、自我成長及成就需求。 三、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的特徵依得分高低為:社交效益、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 四、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會因年齡及行政職務不同而有差異。 五、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效益會因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及任教年資及職務不同而有差異。 六、教師在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典型相關分析中發現:典型相關係數均達.05以上,各層面達顯著典型相關水準。 關鍵詞:休閒參與、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家庭日Item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2008) 張國振; CHANG KUO CHEN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藉以提供自行車參與者、自行車相關單位與各地方政府活動規劃時之重要參考依據與建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研究對象為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等中部四個縣市,以隨機取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共發出600份、回收55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2.17%。研究工具係採「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調查問卷表」在休閒涉入部分計14題,包括吸引力、生活中心性、自我表現三個構面。休閒效益部分包括生理部分、心理部分、社交部分與心智部分等四個效益構面。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雙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比較與典型相關等方法。謹將重要結論摘述如后:一、受試者背景變項在自行車活動涉入方面計有:性別、居住地點、參與時間等自變項,在問卷反應的差異上達顯著水準;而婚姻狀況、年齡、個人收入等部份則部份顯著差異,但在教育程度,則無顯著差異。二、受試者背景變項在自行車活動休閒效益面計有:性別、個人收入、居住地、參與時間等自變項,在問卷反應的差異上達顯著水準;年齡、教育程度則無顯著差異,在婚姻狀況則有部分差異性。三、自行車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在典型相關分析中獲得支持。綜上,本研究建議:研究對象可擴大到各縣市或特定族群,研究工具可增加其它量表,讓自行車活動整個研究能夠更完整。 關鍵字:自行車活動、休閒涉入、休閒效益Item 太極拳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2009) 毛士文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太極拳參與者在參與太極拳運動時所感受的休閒知覺自由之情形,與參與太極拳運動時可獲得何種休閒效益。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參與太極拳運動者,研究時間自97年10月至98年5月,以方便取樣方式在新竹市各教練場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86份,有效百分比為97.2%。資料分析上使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與Pearson相關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太極拳參與者之休閒效益經由因素分析後,萃取成四大構面,分別為: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 二、年齡、婚姻狀況、拳齡、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效 益上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三、教育程度、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知覺自由上有顯 著差異。 四、太極拳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社區、政府與教育主管單位及後續研究者之建議。Item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為例(2018) 張家齊; Chang, Chia-Chi本研究旨在比較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遊客的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和旅遊特性對觀光吸引力之差異,並探討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遊客的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的台灣遊客為主要抽樣對象 (外籍遊客除外) ,採用量化研究方法,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正式問卷調查時間於2018年5月11日至5月21日共計11天,總共發放540份問卷,有效回收492份,回收率達91.1%。研究工具包括:一、觀光吸引力量表;二、地方依附量表;三、休閒效益量表;四、重遊意願量表等進行研究。統計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分別採用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大稻埕遊客以女性為居多、年齡介於20-29歲之間、婚姻狀況以未婚為主要客群、教育程度以大學或專科之學歷最多、職業類別以上班族為居多、月收入10,000元以下的遊客最多、居住地以新北市遊客為最多;二、遊客特性:與朋友同行居多、主要交通工具為捷運、一年到大稻埕次數為一次最多、資訊訊來源為親友介紹為主、花費金額500元以下、停留時間1-2小時、主要旅遊動機為放鬆心情;三、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對觀光吸引力有部分顯著差異;四、旅遊特性對觀光吸引力有部分顯著差異;五、觀光吸引力對地方依附有顯著正向影響;六、地方依附對休閒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七、地方依附對重遊意願有顯著正向影響。Item 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人口特性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正修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系體育室, 2010-03-01) 戴琇惠; 張少熙; 陳林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