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美中印三國關係變化(2001-2022)
    (2024) 丁宣辰; Ting, Hsuan-Chen
    本論文試探討自2001年911事件後,美中印三國之間的關係變遷,並分為三部份來討論。首先將美中印三國,以美印、中印、美中進行分組,梳理三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層面的關係,並爬梳美中印三國在各時間節點下戰略三角結構變化。其次,分析911事件後,國際安全與地緣政治變動對美中印三國關係的影響,除了討論三國在阿富汗地區的競逐外,也關注美國撤軍後的權力真空狀態,如何左右美中印三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最後以印度為研究主體,將美中兩國視為作用變項,分析印度在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中的角色定位,並關注印度在地緣政治變遷中如何取得國家最大利益。
  • Item
    歐債危機後中國對葡萄牙能源產業投資之研究
    (2024) 黃思維; HUANG, SZU-WEI
    本文旨在探索中國於歐債危機後在葡萄牙拓展海外勢力之相關作為。中國自1999年提出「走出去」戰略,藉由推動海外投資發展國際市場,並結合其「一帶一路」倡議強化與他國市場之合作鏈結。2018年底,中國與葡萄牙官方正式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自此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版圖勢力正式拓展至南歐最邊陲之國家。然而在中葡兩國簽署該倡議前,中國遂於歐債危機時大舉投資葡萄牙,並側重其能源領域。有趣的是,該期間係歐洲部份國家嚴防中國勢力介入、債務陷阱輿論串起之際,葡萄牙竟願意強化與中國合作,除葡萄牙當時迫於國內低靡經濟情況外,在這之前已與中國培養良好之合作默契,且葡萄牙自身能源領域等相關基礎建設具一定之發展基礎,也使中國願意於該時期與葡萄牙進行合作,藉以緩解葡國經濟壓力。本文採文獻分析法查找國內外相關論文及研究報告,發現中國利用歐債危機爆發葡萄牙深受經濟壓力之際,對葡萄牙伸出援手提供金援,並大舉收購葡萄牙能源產業之股權,除掌握葡萄牙能源命脈,並鎖定該等葡能源公司之海外子公司,將葡萄牙做為拓展全球葡語國家及北美、歐洲能源產業之跳板;此外,澳門在回歸中國後,逐漸成為搭載中國與葡萄牙等葡語國家之合作橋樑,除透過澳門發達之展會產業吸引中國內地及葡語國家企業進行雙方認識,更舉辦相關研習班提高雙方針對能源等領域之合作效能。最後,本研究認為中國對葡萄牙能源產業之投資具有國家戰略利益之考量,這亦符合經濟治略理論之主張。
  • Item
    「瀾湄合作」對於中國的意義與影響之研究
    (2018) 鄭盈潔; Cheng, Ying-Chieh
    本研究探討了「瀾湄合作」運作至2018年2月的主要項目合作成果,以及將「瀾湄合作」與其他湄公河流域合作機制進行比較。主要是為了探討中國成立「瀾湄合作」的目的為何、「瀾湄合作」的特別之處和實際執行成果為何,以及其主要的競爭者和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為何。 根據本文的研究成果,中國成立「瀾湄合作」的目的除了要補足湄公河委員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和東協-湄公河盆地開發合作的不足之外,中國也將「瀾湄合作」視為執行「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能與東協關係更密切的切入點,此外更透過「瀾湄合作」大力推動公共外交,要促進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人民有進一步的互動,達到「民心相通」的目標,進而增加自身在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影響力,以及稀釋日本和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然而,日本是目前在湄公河流域國家投入最多時間和金錢的區域外國家,且「瀾湄合作」主要的合作項目與日本所主導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日本-湄公河流域高峰會議所執行的合作項目十分類似,再加上「瀾湄合作」推動合作項目的方式是零星以及較無整體規劃,且仍以雙邊互動為主,因此究竟中國是否能藉由「瀾湄合作」提升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進而抗衡美國和日本在當地的作為與勢力,其效果可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