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1
  • Item
    遼代佛教造像的藝術風格與文化意義―以中台世界博物館所藏造像為例
    (2019) 吳慧芸; Wu, Huei-Yun
      遼朝,是東亞歷史中少數具備非漢族政權、舉國奉佛以及有效治理漢民與少數民族,三條件於一身的王朝政權。作為一代興起於東亞大陸的非漢族政權,遼代王朝治理漢民與少數民族的成功之處,來自於其強盛的武力與文化政治手段。   興盛的佛教為遼代王朝的特色之一,遼代君王更將觀音菩薩尊為契丹家神,納入木業山祖廟,而作為一代以契丹民族為首所建立的王朝,佛教更彷若國教地位的存在於遼代社會中。此外,據史料記載,佛教文物亦曾數次成為遼朝贈送與東亞他國使臣的朝貢禮,這顯示了遼朝將王國文化展現於佛教文物中的可能性。   本論文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所藏之遼代佛教造像為例,從遼代佛教造像的風格流變、特色或造像裝飾中,結合史料文獻的梳理,說明其文化意義,以及佛教的發展歷程與遼代社會之間的關係。古來佛教文物,皆出自於生活在當時代的匠人之手,而各朝代所展現的不同雕塑風格,亦源於不同時代雕刻者,對其所處的王國政治認同或社會文化理解,因此各朝各代的社會面貌,亦透過匠人而納造於佛教造像中。本論文從遼代佛教造像的特色風格,討論佛教的發展對當時社會之間的關係,並以佛教造像為縮影,窺視佛教的發展對當時遼朝社會文化的影響。
  • Item
    臺灣電子製造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
    (2019) 賴昭銘; Lai, Jhao-Ming
    2014年以降,企業社會責任在臺灣蓬勃發展,尤其電子製造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有部分企業為回饋社會早在多年前就透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實踐社參與。然而,過去由於資料的缺乏,有些研究僅能針對社會參與的現況進行討論;隨著法規日益嚴格,特定產業及大型上市上櫃公司皆被規範必須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且部分電子製造業企業的社會參與經多年的發展已足具規模,所以本文欲進一步研究該產業企業之企業社會參與發展歷程。本文運用質性研究,訪談五家大型電子製造業企業之基金會,逐一探討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其態度及社會參與的轉變、如何階段性發展社會參與以及各企業之社會參與歷程有何差異等四項研究問題。 本研究發現可依序回應研究問題:針對研究問題一,當公司步入穩定成長的階段時,企業認知到回饋社會、發揚企業精神與經營理念的重要性,且受訪企業多選擇教育議題作為社會參與的利基點。針對研究問題二,起初支持社會參與行動的是企業領導者的道德動機,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企業逐漸傾向透過策略合作夥伴的專業來深化社會參與的廣度與深度。針對研究問題三,本文則是將社會參與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最後針對研究問題四,本文提出社會參與的內、外部差異來說明各企業社會參與的主要變數可能有哪些。回應以上四項研究問題後,再分別從中衍生出26項研究命題供後續研究進行驗證或延伸探討,另外,也透過訪談專家學者進行事後分析。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可供企業社會責任及社會參與專責單位作為擬定發展策略之參考。
  • Item
    走和平發展之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在聯大的政治隱喻用法
    (2013) 王美芳; Mej-fang Wang
    本論文以Lakoff、Kövecses以及其他學者所發展的概念隱喻理論嘗試探討中文裡面的政治隱喻。分析資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每年於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論上發表的演講,而分析部分針對旅行、戰爭及建築等三種隱喻類別。通過精細的檢查,筆者將辨識的三種隱喻分為最常見的類型,及應用概念隱喻理論來分析結果。分析的意義在於凸顯中文政治隱喻的功能及起底下所存在的認知機制。
  • Item
    以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詮釋榮格的同時性原理
    (2013) 力露; Martina Greif
    本論文旨以牟宗三易學,探討瑞士學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之共時性原理。 筆者以為,西方科學典範無法提供適當的框架,將共時性原理納入其中,因科學典範立基因果關係,而共時性原理乃非因果關係,亦不遵循科學思維的既定邏輯。   當榮格研究中國古典《易經》的時候,發現它基於共時性原理,在中國稱為感應或感通。榮格不諳中文,故僅能透過譯本認識《易經》。在當時的歐洲,《易經》仍神秘未知。由於榮格未能以科學框架解釋共時性原理,亦無法深入對易學進行討論;相對於榮格的進路,筆者嘗試以易學的視角,詮釋共時性原理。   本文中,筆者將專注於牟氏易學,以其道德形上學為進路,對榮格「自我實現」概念,進行更細緻的討論。
  • Item
    德譯《道德經》的詮釋研究──以「道」、「德」為例
    (2015) 林芃汝; Pong-Ju Lin
    回顧德國的道家接受過程,可分為兩期:一為啟蒙時代之後,尋求能取代基督教世界觀之思想;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老子反戰思想慰藉人心。在本研究裡,首先簡述德國老子接受史,建立出德國老學研究的大背景後,再針對其中較知名的四位《道德經》譯者:Richard Wilhelm、Alexander Ular、Günter Debon、Hans-Georg Möller,分別探討他們對老子思想之認識,以及如何翻譯核心概念「道」與「德」。藉由探討德譯《道德經》中「道」、「德」思想之詮釋,對德國的老學研究進行梳理。
  • Item
    從認知語意學論中韓「紅」色詞
    (2013) 白妵玄; Paek Joohyun
      本論文以認知語意學的理論架構,考察紅色詞的語義架構。而為了探討中文使用者與韓文使用者實際上對紅色詞的認知,用問卷的方式來比較中韓紅色詞的看法。   首先從認知語意學的理論架構來看,包含原型理論(Prototype)、意象圖示 (Image schema)、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轉喻(Metonymy)意義等觀點,分析「紅」的不同意義。為了收集豐富的詞彙,語料主要來源於中文與韓文代表性的大型詞典。經過分析之後,比較中韓紅色詞的共同點與差異點,從中文與韓文的隱喻意義與轉喻意義的比較來看,中韓紅色詞相同的概念為:「女人、熱情、生氣、危險、嫉妒、損失,共產黨、危險、警告」。不同的概念為「喜氣、吉祥、成功、受歡迎」,這些概念都在漢語紅色詞中具有的明顯的特點。另外值得看的是對「共產黨」的概念。雖然共產黨是紅色詞相同的概念,但是對共產黨的概念較為不同,中文中在臺灣對共產黨的意義為中共,韓文對共產黨的意義為親北勢力。而臺灣對共產黨的反感程度比較弱,但是韓國對共產黨的反感程度較強。   其次,為了探討實際上對紅色詞的認知,採用以中韓語言為母語的受訪者為對象的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內容方面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為「顏色聯想」,經過這階段可以得到的是受訪者所反映出詞彙語意概念聯想的顏色,依照「紅」所佔的比例排列以比較中文使用者與韓文使用者對紅的差別。第二階段是「聯想概念」,比較兩組受訪者對紅色首先想到的概念。第三階段為「對紅色的看法」,受訪者從第三題開始知道問卷主題是探討紅色詞,這階段可以得到兩組對紅色的一般認知。通過問卷調查,對紅色的看法有明顯的差距,中文使用者對紅色具有正面的看法,反而韓文使用者對紅色具有負面的看法。   最後說明產生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原因,發生共同點的原因分三大類:相同的詞源、相同的生理機制以及受到異文化的影響;產生不同點的原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及不同的政治制度。
  • Item
    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2013) 余玟欣; Wen-hsin Yu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無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偵探之一。這名由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所創造的偵探,不僅在其誕生的英國當地蔚為風行,他的事蹟更藉由翻譯在世界各地流傳長達百年。   十九世紀時,力求富強的東亞國家──中國與日本──受到當時以西方為首帝國主義的影響,在直接或是間接感受到西方世界政經、文化和流行之後,利用各種方法將這些熱潮帶到中國與日本。因而在晚清中國和明治日本歷史中產生大量翻譯小說,這不僅讓個別領域或目的的讀者接觸到西方政經、科學等實用性知識,在大眾文學的貢獻上也不容小覷,更因此形成了一股創作的熱潮,在這之中福爾摩斯探案翻譯尤其受到歡迎,而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出現更在日本引領出一種全新的文學類型。本文嘗試梳理同一時期兩國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特徵,同時借以管窺當時中日雙方的社會型態及翻譯的影響。   本文以兩國出現第一篇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時期為基準,將中國晚清時期及日本明治時代後期的1893年至1912年為時間背景,以當時常見於報章雜誌,柯南.道爾所撰寫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短篇為主,並輔以長篇作品作為參考,進行對照比較。第一章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概況;第二章以中國晚清和日本明治的翻譯背景為主,針對翻譯小說的部分進行分析介紹,以說明過程中翻譯小說的演變和特徵;第三章承接第二章,強調此時期偵探推理小說,也就是福爾摩斯探案在這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晚清和明治對福爾摩斯探案篇名及情節的翻譯來看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特徵;第四章則著重作品內容的文化層面,比對原作、晚清及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制度、物質,觀察之中的文化受容情形;第五章結語概括總結本論文。
  • Item
    漢唐醫學之「人神」禁忌研究
    (2012) 鄭宛鈞; Cheng, Wan-Chun
    本文旨在探討漢唐時期醫療方面的「人神」禁忌。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所指出的,醫者施行針灸前必須先知道病人的「行年」以及「人神所在」。若醫者在診療時誤傷了患者的「人神所在」,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在漢唐時人的眼光中,究竟如何理解「人神」?漢唐醫家如何避免犯傷「人神」?「人神」禁忌的理論基礎為何?目前對於「人神」的源流未清,爭議仍多。全文聚焦在「人神」概念的發展、傳承、變異以及應用,希冀能重建「人神」禁忌在漢唐時期中的原始面貌,拼湊出古代醫學地圖缺漏的「人神」區塊。 本研究主要採取輯佚的方式將各種「人神」資料勾稽出來。藉由整理《黃帝蝦蟇經》、《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等醫學典籍,以及秦簡、楚簡與漢簡文獻和敦煌醫學卷子,耙梳出各式「人神」禁忌並且試圖說明當中的意涵。經研究發現,在漢末三國到南北朝時期的醫學發展中,「人神」概念仍處於一個發展期,各家各派都有其依時避忌的學說。「人氣」、「人神」的說法相互滲透、結合,到了唐代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匯流成一套「人神」禁忌學說。在實際操作方面,為了避免誤傷患者的「人神」,醫家所採取的解決之道就是取「天醫」。 本文可總結成三大結論。第一、人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是「人神」立論的核心。第二、犯傷人神容易使人發癰疽,刺癰疽也需避「人神」。第三、周期節律是「人神」原理的精髓。總之,「人神」禁忌有其一定的規律,其時間和空間的搭配是固定不變的。
  • Item
    G.K. 切斯特頓《布朗神父探案全集》系列中的東方形象塑造
    (2013) 張舒妍; Shu-Yan Zhang
    G. K.切斯特頓創作的偵探小說《布朗神父探案全集》,處在外表精明的偵探和物證推理搭配的偵探小說黃金時代,創造出一個外型平凡的宗教人物式偵探,搭配心證推理的辦案方式,不僅是偵探小說史上的先例,同時也是他個人對19、20世紀歐洲世界由人文、科學甚至神祕主義思想主導社會趨勢的反省跟質疑。 而這種反省跟質疑也反映在他對東方的評論,以及小說中顯現的東方形象。切斯特頓的東方經驗雖然最遠只到埃及,但他既是記者、時事評論家以及作家,使他在19、20世紀這一個歐洲帝國主義下的東方話語權高漲的年代,不論在現實生活的評論中對東方的評述,或是虛構世界中運用東方達到的故事效果,東方也都能成為他信仰傳達話語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他極力反對歐洲人對東方自中世紀就存有的神祕論調,鼓吹真正神秘的、難以理解的是存在西方的基督信仰;在小說中,他經常在情節發展中首先運用東方使案件達到神秘的效果,目的是憑藉布朗神父的智慧和那從信仰上明白人類本性的破案,最終消解東方的神祕性。他對東方話語的運用,與同時代強調科學、人文的歐洲人不同,但面對東方,他那認為東方人亟需福音的心態,又與歐洲信仰的殖民心態相近。 本文回顧歐洲從13世紀以降到20世紀,歐洲的東方形象差異跟轉變,指出生活在19跨20世紀的切斯特頓,小說中提到的東方形象,如:人物樣貌、傳說詛咒、象徵物等等,與東方的歷史傳說做對照,尋找切斯特頓在文本外,可與東方的歷史訊息相對應的部分為何。接著以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分析方式,探討創作時與社會切割開的切斯特頓,如何藉由東方的元素影響案件,或是結合他自己的東方觀看和經驗來想像、創造及呈現出的東方人物、時空、神秘感等等,循序漸進地解構東方。 最後可以看出,切斯特頓對東方的話語權,展現在他文本外真實生活對「不神秘的東方」的鼓吹,以及在小說創作文本內的虛構東方,和文本自足後切斯特頓試圖隱含在文本後,交由不可靠敘述者講述故事,並對其隱含讀者傳達信仰真相的期待感。東方在切斯特頓兩種情境下的存在,真實的反映了薩依德「東方主義」對帝國主義東方話語權的真相,亦即東方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傳說、觀看加上逐步成熟的意識形態下集體記憶的產物。
  • Item
    禮法過渡-以荻生徂徠「習熟論」為中心
    (2013) 賴彥妤; LAI, YAN YU
    荻生徂徠( 1666-1728)為日本江戶時代(1600-1868)著名的思想家, 其學說涵蓋了政治、經濟及教育各領域。徂徠推崇中國周代至先秦時期的學術思想,認為學習必須遵循先王之道、聖人之教,是以非常看重傳承先王思想的「六經」,另外徂徠又特別受到荀子學說的影響,使徂徠思想中處處可見著荀學的「禮樂刑政」思想,徂徠的學說是為了向當時德川幕府的政治與社會走向提出解決之道,是以綜觀徂徠思想可發現其特色在於提倡封建復古、強調經世致用之學。 徂徠教育論中的「習熟」思想正反映其實學特色,習熟為「學而習之,默而識之」之意,強調「身體」對於「事物」的熟悉進而能將所學的事物內化於自 我之中,而當徂徠欲以「習熟」之法來推行其「禮樂刑政」思想及政治理念時,會有何種發展走向?本論文將以徂徠教育論中的「習熟」為中心,探究以「習熟」進入「禮樂刑政」思想後所帶來的「禮法過渡」現象及影響。 本論文將以荻生徂徠之《讀荀子》、《讀韓非子》、《論語徵》等專著為 底本,耙梳徂徠著作中對於先秦各家學術有關禮與法、先王之道等評論,透過比較中日兩方文本整理釐清徂徠思想中的「禮」、「法」與「習熟論」之關係。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探討徂徠如何看待荀子、韓非「性情論」,並探討「性情論」對「習熟」產生哪些影響;第三章探究習熟論中的身體實踐思想,剖析「習熟」與「身」、「心」之間的關係,以及習熟的政治效用;第四章則進入本論文主旨,探究習熟論所展開的禮法過渡現象,分析徂徠對於「禮」與「法」的態度及用習熟進入「禮樂刑政」思想所帶來的影響;第五章為概括總結本論文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