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原夢.緣夢.圓夢---- 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2011) 陳麗娥; Chen Li-O
    本研究以一位街舞者為研究對象,採質性研究和敘說探究的方式,經由與個案的深入訪談,重現其原夢、緣夢、圓夢的歷程轉折,並回顧其生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和關鍵事件、街舞場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及研究參與者面對困境時的自身反思與調適作為;研究者除了參考敘說研究理論、嘻哈文化和街舞相關文獻之外,另外輔以六位資深街舞者之重點訪談,以免因為時空條件之落差讓研究失之偏頗。 經由歸納分析,總結本個案之生涯發展歷程分為三階段:一、「帥性原夢」,從原生性格愛耍帥、經由初步的身體訓練、型塑追求街舞的夢想;二、「熱情緣夢」,在青少年流行文化潮流的有利因素、和傳統現實的不利因素交織下,秉持熱愛街舞的初衷淬鍊實力、延續夢緣;三、「理性圓夢」,反思歷程轉折、視困境挑戰為成就動機、持續圓夢之旅。 本個案之整體發展軌跡與邏輯基本上是循著「理性堅持,知行合一」的方向,比較特殊的是他尚能兼顧興趣、職業與專業使命感,踏實的走出他的每一步,這是非常值得青少年街舞者參考與學習之處;而從現今街舞做為一種次文化與青少年流行文化、到未來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環來看,類似的個案都將可以為街舞未來的發展:包括舞蹈藝術內涵、舞蹈教育本質和舞蹈文化傳承,帶來拋磚引玉、積沙成塔的貢獻。
  • Item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2015) 李昭毅; Li, Chao-Yi
    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為根,透過與研究對象深入訪談,呈現其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並藉此探究其關鍵因素。研究者採敘說分析方式呈現,歸納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共分為五期:一、啟蒙前期:模糊視野阻止不了其對運動的熱情,跑步佔據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二、低潮期:高中時夜讀為了考上大學,意外戳瞎眼睛,雙眼全盲以致無法參與跑步運動。三、啟蒙期:在教練幫助下,台灣阿甘參與馬拉松運動。四、巔峰期:在各項運動中挑戰自我限制,不斷追尋超越自我可能。五、推廣期:轉換競技舞台,提供身心障礙人士運動機會。 經上述歷程中歸納分析,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關鍵因素為以下:一、「好動人生」:台灣阿甘天生對運動熱愛與好奇,即使面對困難與阻礙也不退縮。二、「人助之情」:陪跑教練秉持助人熱誠、身負責任與壓力、角色衝突幫助台灣阿甘圓夢。三、「溫情四溢」:社會上幫助視障人士的資源與管道漸趨增加與拓寬,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參與運動機會。本研究從台灣阿甘參與運動過程中發現臺灣視障者運動參與狀況,希冀研究成果能給予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參考與建議。
  • Item
    二度登頂聖母峰的女性登山家生命故事敘說
    (2018) 陳瑤琦; Chen, Yau-Chi
    本研究以質性方法中的敘說探究法,研究一名曾經二度登頂世界最高聖母峰的女性登山家-「江仔」(匿名)的生命故事,並研究其生命故事中的關鍵人、事、物對她登山生涯所產生的轉折和影響,以瞭解中當中所含藏的意義與價值。 我以敘說探究的方式與研究對象-「江仔」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她登山歷程的生命故事,訪談的資料先轉錄為逐字稿,再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一章的緒論之後,在第二章回顧了我所參考的相關文獻,第三章則是研究方法、歷程和書寫的方式。第四章以說故事的形式,呈現「江仔」個人的登山敘說故事,並嵌入第一手的敘說資料,表現出研究參與者的真實情感。第五章是我對於「江仔」登山故事的反思與感想,第六章則是個人的結論與研究建議。 本研究有幾個發現,第一,「江仔」這樣一位出色的登山家,並不是一開始就熱愛爬山,而是在生命的歷程之中,一步步走向山林,慢慢喜歡上登山,愛上爬山。第二,「江仔」成為登山嚮導,參與聖母峰挑戰,再到後來的七頂峰,不是一蹴可幾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結果,而是許多的人、事、物環環相扣,終於成就了登峰造極的輝煌紀錄。第三,在登山的過程中,不但要簽下生死狀,更有幾度在鬼門關前撿回一命的驚險過程,實際與死亡面對面接觸的經歷,讓「江仔」更能領會生命的美好,也更能專心致志,窮有生之年,對臺灣的登山教育盡心盡力。
  • Item
    兩位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命故事探究
    (2010) 洪念慈; Hung Nien-Tzu
    本研究旨在探究兩位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命故事,了解其運動歷程與其同志身分,在家庭、求學、情感、工作等四個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關係,藉由敘說方式理解同志運動員對其生命歷程有新的認識與建構,在許多重要的關鍵時期,擁有不同的見解與觀念再製,並探討同志運動員在各環境間,與他人的互動影響自身認同程度,以及現身與否的抉擇,以求大眾了解一個同志運動員重要的是他的努力的過程與成績,而非私人的情感選擇判定。本研究採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敘說描述、分析而後整理結果如下: (一) 男同志運動員的家庭境遇與教育對人格特質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二) 男同志運動員的自我認同受外在環境及人格特質交互影響。 (三) 男同志運動員現身與否主要來自對外界汙名的感知。 (四) 臺灣運動員培訓環境缺乏人文關懷教育,尚待提昇的空間頗多。 (五) 媒體在性別觀點的傳輸上,對現代社會中極度依賴視聽媒體的群眾,如何看待同志族群形象的良窳具有關鍵性影響。
  • Item
    台灣地區網球爸爸教練文化之研究
    (2007) 黃國禎; Huang,kuo-chen
    近十幾年來,國內一些在國際上表現亮眼優異的男、女網球選手們,都是由爸爸從小一手調教所訓練出來的。網球運動屬於個人化項目,養成期很長,需從小開始培養訓練,選手長時間和爸爸朝夕相處,選手無論在技術或生、心理層面上都需仰賴教練從旁引導,因此爸爸教練的想法及觀念會影響到選手日後的發展。 本研究以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以深度訪談方式,以敘說呈現爸爸教練整個心路歷程的訓練故事,從中了解爸爸教練對網球的狂熱、執著,一直追求於精緻的網球精神,在帶領子女選手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難題及瓶頸,能以堅定的心及意志,一一將它克服。本研究以三位爸爸教練為出發點,針對爸爸教練養成過程、在台灣網球訓練環境下的掙扎、教練領導行為、與子女選手關係、以及周遭他人的關係等,作為台灣地區網球爸爸教練文化的呈現,希望透過這樣的故事呈現,讓國內網壇的教練、協會與日後想從事爸爸教練的家長們了解,他們是代表台灣地區網球基層教練內心深層的感觸,心裡真正想法的一群基層人員,也是在台灣訓練環境惡劣下,夾縫中以求生存的教練鬥士。
  • Item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 ──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008) 王信凱; Wang, Hsin-Kai
    「視覺」始終是人們長久以來賴與世界溝通的媒介與基礎。然而,「視覺宰制」所衍生的衝突卻是充斥地渲染文中,更多內省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意念,毅然擊襲了整齣生命的寧靜與際遇。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投入運動訓練前後的歷程轉折、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研究對象不僅是一位弱視視障者,其右手掌更是天生就已萎縮,因此,在其充斥著糾結與內省的生命歷程中,都是值得探究與記錄的動容故事。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將透過深度訪談,將敘說資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歸納與探討,並且依循時間脈絡的主題方式呈現,解析文本及敘說情節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研究結果發現,在敘說者豐采的大學、冠軍與國手光環下,仍深知視覺及身體上的限制,是何以牽絆著生命的苦痛與鬱結;而視力的退化,更讓其深懼而長久地等待暗黑的召喚;如能有所選擇,敘說者更願意捨去田徑生命中的一切榮耀與金牌,只為換取與一般明眼人一樣的完好視力,並永遠享賴視覺所賦予生命的虛實與色調。此外,從研究的「學術面」發現,透過個體的敘說探究,呈現出生命的啟發性與其獨特的貢獻。然而,生命是齣無限展演的點線與畫面,本研究侑於研究者能力與時間等限制,僅以單一敘說者之研究呈現,對於後續相關研究,建議融入更多元的史料與檔案之彙整,以及重要他人之敘說連結分析,將生命的深意與廣喻更加完展體現。
  • Item
    跑出生命的樂章:二位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生命故事
    (2006) 吳百騏; Wu, Bae-Chyi
    跑出生命的樂章:二位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生命故事 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研 究 生:吳百騏 指導教授:劉一民 摘 要 「跑步是跑者自我實現及心靈修練的方式」 本文是探究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經驗歷程,藉由生命故事的方式來敘說。爲了探究跑步對人生的啟示為何?筆者從對跑步一無所知而投入跑步,體驗到要跨出第一步時所帶來身體與心裡的苦痛與掙扎,不斷地自我調適、鍛鍊與反省,慢慢發現跑步的樂趣「寧靜、流暢、尋找自我、天人合一、苦痛、枷鎖、矛盾…等」,這些聲音豐富了筆者的生命,從跑步中體會出許多生命的哲理,生活的細微也逐漸改變。筆者在時間不斷來回、重新閱讀自己故事,並分享了跑者阿達的故事,筆者尋找到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原來自己還有很多夢,並體會出跑步是一條創造自己的路。馬拉松聖堂是一種象徵,踏入聖堂猶如破繭重生一般,破繭的過程必定會承受破繭之痛,而練習馬拉松的痛正是累積往後面對一切挑戰的力量,要破繭而出的力量,完成馬拉松的朝聖之旅,似乎就會得到更大的力量去完成其他的夢。 關鍵詞:跑步、跑者、生命故事
  • Item
    墾荒築基與追尋:一位巧固球教練的生命故事
    (2007) 鄭淑文
    墾荒、築基與追尋:一位巧固球教練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鄭淑文 2007年6月共154頁 指導教授:卓俊辰教授 摘要 本文是探究一位在學校任職工友,餘時兼任巧固球隊教練,歷經八年喜怒哀樂悲恐驚的生命故事。研究目的則是探究一位巧固球教練造人、造己的生命歷程及研究者自身生命經驗的重新釐清與省思。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入田野,深度訪談則引用McAdams所設計的訪談綱要以半結構性的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研究者從對巧固球一無所知而投入球隊的管理,並實際參與巧固球訓練成為選手,研究過程中經歷並發現了四個不同階段的經驗轉換:召喚期、共振期、黑暗期與共享期。在四期轉換經驗的建構下,在論述研究對象生命故事的敘說過程中,研究者反倒投射建立出一條有跡可尋的生命脈絡,尋找到圓現自身的法門。 研究者在研究中將自身當成「研究工具」,透過既是協助者、是訪談者、是觀察者、亦是參與者的角色來透視臺灣當前的體育環境中,巧固球教練歷經多少的起落與跌宕才找到自己與球員生命的出路。研究發現,業務出身的研究對象,風光過、落魄過、聲色犬馬過、困窘交迫過,算是活過了,而且活出來,活出既拼搏又寬闊的生存之道。他開通、好學、隨和、機靈,傳統的忠孝節義面面俱到,社會現實也周旋得恰到好處。凡事舉重若輕,處事游刃有餘;心靈的門戶一邊向著超越國際洞開,另一邊感動與吸納人才並自然而然地將之匯入巧固球人生。 本研究對象的精神值得許多人來瞭解及認識,他的勇氣與奉獻讓許多人的生活態度有所改變,更因此影響其他人有更正面的人生態度。他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與尊敬。 本研究之最終目的乃分享生命經驗予以巧固球界與體育工作者參考,並為非體育系出身的教練樹立一種典範,亦期望提供讀者及體育界相關部門,一些新的視野與省思。 關鍵詞:巧固球、教練、生命故事、敘說
  • Item
    從存在主義觀點看一位高中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
    (臺灣運動教育學會, 2012-11-01) 林義淳; 程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