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醫師對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照護與樂活健康準備度之研究
    (2022) 陳芸; Chen, Yun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被認為在醫療照護與樂活健康領域之應用深具潛力,導因於AI系統對大量資訊數據的蒐集處理及運算的高效能,若能適切地應用在疾病預測分析、影像診斷、臨床決策輔助、個人精準醫學等等用途時,不但能夠有助於降低醫療人員的工作負荷,亦能夠提升預防醫學的實用價值。然而當AI被使用在這些醫療或健康範疇時,醫護等應用人員所該具備的相關知識、能力與態度,包括在應用過程中輸入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輸出結果的判讀能力與解釋力、資訊的隱私維護等等,成為AI是否能適切地應用在醫療照護與健康促進的重要人為因子。本研究欲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臨床醫師們對於人工智慧應用在醫療照護以及健康促進的準備度,並從認知、能力、態度、擔憂、期望不同面向進行分析。問卷填答對象為2021年9月到2022年5月在北部某醫學中心服務的實習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共回收232份有效問卷。問卷內容經過編碼之後,通過信度與效度分析驗證其為有效的研究工具。分析結果顯示,整體受訪醫師們各因素的平均分數為「能力」3.07分、「期望」4.13分、「擔憂」3.25分、「認知」3.46分、「態度」3.75分,以及「整體準備度」3.49分。針對受訪醫師的年齡、性別、身份別、專業科別及畢業學校加以分層分析,可以發現「整體準備度」分數主要會受到專業科別、身份別以及畢業學校影響而有顯著的不同;科別差異上以PGY一般科醫師以及影像醫學科醫師準備度較高,婦產部與麻醉部醫師較低;身份別上以PGY一般科醫師較高。年齡與性別的差異雖未影響整體準備度,但年齡的差異會影響「擔憂」分數,以20-30歲的醫師最高分;性別的差異則是在「擔憂」與「認知」兩個因素上有顯著的不同,其中男性「認知」分數顯著較高但是「擔憂」分數顯著較低。由本研究結果得知,臨床醫師自評對於人工智慧應用在醫療照護以及樂活健康的準備度普遍落在普通到同意之間。透過分層分析發現最年輕世代的PGY醫師對AI應用有顯著較高的解釋能力及擔憂程度於是具備較高的整體準備度,然而在「認知」的部份尚未有顯著提高。未來如何從醫學教育方面補強人工智慧在醫療與健康應用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 Item
    綠色運動參與者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之研究:以林道健行為例
    (2021) 林美慧; Lin, Mei-Huei
    本研究以綠色運動參與者,在林道健行運動為研究場域,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瞭解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活動概況,進而研究分析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在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及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之相關性。研究工具包括主觀幸福感量表、休閒滿意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問項。本研究總計發出500份問卷,回收500份,回收率為100%。接著以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整理如後:一、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層平均為45歲,以女性參與者居多,教育程度則以大專院校為最多,居住北區人數最多。二、不同婚姻狀況的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在主觀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三、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均有顯著的相關性。四、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與主觀幸福感在休閒滿意之解釋力。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以動態生活生態模式探討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身體活動與健康狀態
    (2017) 顏心彥; Yen, Hsin-Yen
    動態生活型態在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動態生活生態模式,探討臺灣地區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身體活動與健康狀態之關係。研究方法在資料收集上使用政府開放資料與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以配額抽樣臺灣地區18歲以上無身心障礙之居民,整體回收有效問卷為1228份,問卷內容包含身體活動鄰里環境、運動空間可近性、運動健康信念、國際身體活動量表、SF-12健康量表與人口背景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典型相關分析、羅吉斯迴歸分析以及偏最小平方法路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高政策環境居民其鄰里環境可行走性、交通身體活動量與自覺心理健康也顯著高於低政策環境居民,其身體質量指數與診斷三高情形顯著較低;鄰里環境與運動利益可顯著正向預測、運動阻礙可顯著負向預測從事動態生活之機率;動態生活型態者有高血脂、體重過重之機率低於從事非動態者,而從事動態生活型態者有心血管代謝風險之機率是從事非動態生活型態者之68%;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對身體活動有正向影響、身體活動則對生活品質有正向影響。身體活動的決定因素是運動健康信念、鄰里與政策環境,而維持動態生活型態可對生活品質與心血管代謝健康有正面影響,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個人心理、環境、相關政策之參考,促進身體活動是最重要的因素,進而達到健康促進之目標。
  • Item
    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自我效能之探討
    (2015) 郭紫芬
    體重過重與肥胖等健康問題已是世界的流行病,肥胖帶來的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其衍生出的疾病與死亡問題,對於國家資源、社會經濟造成一大負擔,亦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之一。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之201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多項死因屬於肥胖所引發之相關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多數人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工作場所。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有22.7%的全體職場員工過重 (24≦BMI<27) 、11.8%的員工屬於肥胖 (BMI≧27) 的情形;15%的員工至少罹患一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臟病等慢性病。因此職場是推動健康促進不可少的場域。 本研究以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內之某職場員工為研究對象,於2011年7月至10月間執行,採立意取樣方式,以體重過重員工為收案對象,依其課程參與意願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有參與8週之減重班計畫 (包括營養教育課程、身體活動促進課程) 介入措施,並對兩組進行前、後測,以探討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身體組成及飲食、運動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成效。所得結論如下: 一、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的身體組成 (體重、BMI、體脂肪率) 有改善成效。 二、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飲食行為自我效能有顯著改善,包括減少熱量的作法、健康飲食行為技巧,及減少脂肪與鹽分的堅持三大構面。 三、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運動行為自我效能 (運動習慣的堅持) 有顯著改善。 四、職場減重班計畫是一個可供職場推展健康促進活動參考之活動模式,以協助體重過重員工改善健康及執行健康行為。 藉由本研究提出有效益之減重班計畫,促使雇主支持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員工亦能重視自我健康,達到雇主及員工雙贏的局面,並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在未來推動職場體重控制計畫之參考。
  • Item
    職場女性運動階段、身體活動量與生理指標之研究
    (2016) 洪如萱; Hung, Ju-Shuan
    2011-2014年運動城市調查顯示,女性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已從22.7%增加至28.2%,但相較於男性,無論在運動參與、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或運動時間皆較男性為少,在女性勞動力日漸提升的今日社會,關注職場女性的身心健康實為健康國民的要務之一。本研究目的主要瞭解職場女性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壓力與生理指標現況,並且瞭解無法規律運動的阻礙;接著,探討不同運動階段職場女性之身體活動程度及壓力程度的關聯性;最後,分析身體活動量、壓力指數與生理指標之相關性。方法:本研究配合「Women動起來」活動,採立意抽樣方式,於活動結束後針對參加的女性進行資料蒐集,共獲得254份職場女性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括IPAQ身體活動量表、壓力指數測量表、運動階段與個人基本資料問卷、骨密機與體脂計等。研究資料以描述型統計分析、卡方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1.職場女性運動階段分布以準備期最多,生理數值、壓力程度、身體活動程度於健康正常範圍者居多;2.時間不足是職場女性進行規律運動的最大阻礙,其次為工作太忙、家庭牽絆;3.職場女性的運動階段與身體活動程度、壓力狀況,兩兩間均具顯著關連性;4.職場女性的身體活動量與壓力指數呈負相關,與生理指標中的骨質密度呈正相關。結論與建議:職場女性普遍具有運動觀念,惟坐式生活型態已然成形,應藉由運動來調節角色壓力、延緩身體老化,建議可學習時間管理以克服運動阻礙、運用零碎時間增加身體活動;政府、企業亦應一起打造友善的運動環境,以提高規律運動的比例,進而達到運動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