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2007) 李政霖; Chen-Lin Lee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木板時,攻擊腳動力鏈的傳遞、重心位移、速度及地面反作用力之情形,並找出擊破與未擊破在運動學上的差異。八名四段以上之男性教練為研究對象(身高:175.75 ± 5.75 公分;體重: 75.00 ± 7.96 公斤;年齡:28.00 ± 4.24歲)。主要研究儀器包括十架Vicon攝影機(MX13+;250Hz)和兩塊測力板(Kistler;1000Hz)。由Nexus軟體擷取反光球與力板資料,經由MatLab運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受試者擊破一吋厚(2.54cm)木板五片,分析成功踢擊之次數。研究發現:(一) 角速度峰值出現的時序為膝、踝、髖;線速度峰值出現的時序為髖、踝、膝,並不符合遠端至近端之動力鏈。(二) 準備期至騰空踢擊期,重心左右方向位移的徧移量不大,由準備期至旋轉期,重心垂直方向位移的徧移量不大,表示身體是穩定的運動,重心速度峰值大多發生在起跳騰空動作至準備踢擊踢擊動作。(三)在轉軸腳的預備期與跨步期間,旋轉腳之水平地面反作用力穩定,顯示具支撐作用;在旋轉期,旋轉腳之水平地面反作用力出現峰值顯示具推蹬作用。轉軸腳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在旋轉期產生的衝量顯示向上躍起的高度。(四) 擊破組的騰空踢擊期、擊破瞬間攻擊腳腳跟水平速度、髖之線速度、角速度與踝之線速度,皆顯著大於未擊破組。 關鍵詞:跆拳道、擊破、生物力學Item 壘球投手不同球路之下肢運動學分析(2008) 曾偉銘目的:本篇研究針對壘球風車式投手投擲五種不同球路的下肢運動學參數分析探討。方法:參與者為參加過全國甲組聯賽女壘投手10名(年齡:19.5±2.0歲、身高:167.5±4.8公分、體重:64.3±8.6公斤),使用三維動作分析系統(Vicon MX system)以每秒250張的頻率進行投球動作的拍攝,經過 Visual 3D軟體處理,得到下肢髖、膝、踝關節運動學參數,進行直球與其他球路的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的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其顯著水準定為α=.05。並使用皮爾森相關分析找出跨步距離、動作時間與球速間的關係。 結果:風車式投手直球的下肢髖、膝、踝關節角度與其他四種球路並無明顯不同。跨步距離、跨步後兩腳間距離皆與球速達到中度正相關。加速期時間與球速達到中度負相關。結論:風車式投球在不同球路的下肢運動學參數並無明顯的不同,因此造成球路的差異應存在軀幹與上肢之中。跨步距離與兩腳間距離越長,對球速是有幫助的,而加速期時間則是越短越有助益。 關鍵詞:生物力學、三維動作、風車式投球Item 八人制室內拔河國家隊選手進攻動作-「歐洲後退步」與「日本後退步」之生物力學分析(2005) 王峰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台灣八人制室內拔河國家隊選手進攻動作「歐洲後退步」與「日本後退步」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受試對象為拔河國手代表隊選手共八名,身高174.1±3.6公分、體重72.7± 2.4公斤及年齡22.1 ± 2.4歲,使用兩部 Redlake 高速攝影機(60Hz)與一部 Kistler (9287型)測力板(600Hz)配合Kwon 3D影片分析系統及 Bioware 測力板電腦軟體,針對這兩種不同進攻動作進行六秒鐘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蒐集與分析。在統計部分則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兩種不同拔河動作型態後退步參數間的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方式進行相關比較。使用之統計軟體為SPSS 12.0 版,本實驗之顯著水準訂為α=.05。 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 由於兩種進攻動作因動作型態上的差異,導致運動學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如左、右足出現最大前後水平分力時之身體重心角度、橫切面之上半身身體傾斜角度、左手肘關節、左手腕關節、右手肘關節、右手腕關節。 二、日本後退步能產生較佳的最大向後水平分力平均值與最小向後水平分力平均值,以及較小的最大與最小前後水平分力平均值差,因此日本後退步穩定度較高較有效率。 三、日本後退步進攻動作有幾項優點優於歐洲後退步。第一,身體重心角度小於歐洲後退步;其次,日本後退步有較少的動作完成時間;第三,重心左右位移大於歐洲後退步;最後,最大前後水平分力大於歐洲後退步且穩定度亦高於歐洲後退步。 從本研究的結果,建議選手們在訓練進攻動作上未來可以採用日本後退步。Item 鉛球投擲技術之生物力學分析(2007) 彭賢德; Peng, Hsien-Te本研究的目的為(1)分析旋轉式與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之運動學參數,並探討其與成績表現之相關性。(2)分析旋轉式與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之地面反作用力參數,並探討其與成績表現之相關性。(3)分析旋轉式與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之關節力矩、功率參數,應用逆動力學模型來探討鉛球投擲過程中,投擲臂與下肢關節肌肉作用的控制機轉,釐清鉛球投擲技術關節肌肉作用的模式。使用之方法以男性旋轉式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優秀選手各三位為受試者(均以右手投擲),利用四台高速數位攝影機(125 Hz)同步擷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並與兩個測力板(1250 Hz)分別置於投擲圈中間與抵趾板前,同步收集下肢地面反作用力資料,然後透過Kwon 3D動作分析系統與Kwon GRF軟體,進行各參數的分析運算。得到主要結果在旋轉式投擲地面反作用力方面,成績表現與右腳的最大垂直力、最大垂直力發力率、主動期時間、主動期垂直力衝量、垂直總衝量、水平總衝量均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與左腳最大水平制動力、垂直總衝量、地面反作用力總時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與左腳最大水平制動力產生時間-離左腳著地後、水平總衝量有顯著的負相關存在。在旋轉式投擲下肢力矩、功率方面,右腳著地期間,右踝關節為蹠屈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先呈現吸收功率,然後呈現產生功率;右膝關節肌肉作用為屈曲力矩先起主要作用,呈現產生功率,然後伸展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先呈現吸收功率再呈現產生功率;右髖關節為伸展力矩起主要作用,額狀面為先短暫的外展力矩,後為較長的內收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先呈現產生功率,再呈現吸收功率,然後又再呈現產生功率。旋轉式投擲左腳著地期間,左踝關節為蹠屈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先呈現吸收功率,然後呈現產生功率;左膝關節肌肉作用均為伸展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呈現產生功率;左髖關節均為屈曲起主要作用,額狀面均為外展力矩起主要作用,並先呈現吸收功率,然後再呈現產生功率。本研究主要結論在旋轉式投擲方面,旋轉式投擲下肢作用,右腳著地支撐的關鍵期是在主動期作用時間,而且右腳垂直力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並且要減少右腳的制動作用;左腳的制動作用,雖然與投擲行進方向相反,但是卻有助於投擲成績表現,而且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此外須很快地達到最大水平制動力,並且增加左腳的垂直衝量。旋轉式投擲踝、膝、髖關節肌肉作用,在右腳著地支撐期間,踝關節肌群負責先緩衝,而後推蹬;膝、髖關節肌群負責先旋轉驅動,接下來緩衝,而後推蹬。在左腳著地支撐期間,踝、髖關節肌群負責先緩衝,而後推蹬;膝關節肌群則全程負責推蹬。Item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2007) 蔡豐任; Tsai, Feng-Jen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摘要 負重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是一種結合重量訓練可增進最大肌力及增強式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的爆發力訓練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負荷下進行負重下蹲反彈跳(loaded counter-movement jump,簡稱LCMJ,典型的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訓練對爆發力、神經肌肉的徵召活化效果、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等神經力學參數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優秀女子排球選手12人為受試對象(年齡:19.9±1.1歲,身高: 171.8±6.8公分,體重:64.83±6.03公斤)。本實驗先以Quattro Jump單軸測力板測量受試者下肢蹲舉的最大等長肌力,作為個別負荷強度的訂定依據,再隨機選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 10%, 20%, 30%, 40%),分別進行有、無反向動作的LCMJ與負重屈膝蹲跳(loaded squat jump,簡稱LSJ)動作測試,並利用測力板、位移計與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在史密斯訓練器進行LCMJ與LSJ動作的力量、位移與肌電訊號,再以 DasyLab與Acqknowledge軟體擷取相關的神經力學參數。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 簡稱EMGrms)來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統計方法是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負荷與不同負重蹲跳動作對神經力學參數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負重增強式動作在力量與爆發力的輸出上具有力學上的優勢,LCMJ顯著優於LSJ,且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神經支配因素的優勢上則受負荷重量與動作速度的雙重影響而抵銷其肌肉活化程度,這導致LCMJ在各負荷間的作用肌向心EMGrms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神經肌肉的活化效果上,LCMJ與LSJ之間的向心EMGrms皆無顯著差異,但因LCMJ向心速度快,其MDF均顯著高於LSJ,且LCMJ離心期的EMGrms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可見,負重增強式動作的主要神經力學效應在於增加離心期運動單位的徵召量,並在向心期激發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 由本研究結果推論:負荷重量的大小是運動單位徵召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運動單位激發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動作速度的快慢。因此,訓練過程必須兼顧強化運動單位徵召效果的重量負荷與強化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的速度負荷,兩者兼顧,以發揮最大的神經力學效應。而若以負重增強式動作來訓練肌力與爆發力,建議以漸增負荷至30%來訓練。 關鍵字:增強式訓練,增強式重量訓練,肌電圖,生物力學,神經力學。Item 主動及被動羽球殺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2009) 陳昱達; Yu-Ta Chen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主動與被動之羽球正拍殺球動作在運動學上的差異。實驗對象為十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50Hz) 擷取選手殺球時的運動學資料。所得的參數透過SPSS 15.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以魏可遜(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之無母數統計分析,進行主動及被動正拍殺球之運動學參數比較,統計水準設為α= .05。研究結果發現:主動式殺球的球速較快,能掌握較佳撃球點與較有利的重心移動;而被動殺球的動作時間較短。兩種殺球動作由於身體姿勢的不同,造成了擊球位置有所差異,主動殺球的擊球位置在身體前面;被動殺球則偏身體右側。關節除腕關節的橈曲的角速度外,其他皆是主動殺球比較快,此外從角速度值發現,上肢動作以肩部內轉動作的角速度最大,腕部的角速度則以前臂內旋動作為最大。主動式殺球有較快的軀幹旋轉,同時更能運用牽張反射原理,充分利用身體動量撃球。因此,打法上主動式殺球能製造較佳的殺球效果,被動式殺球則適合短時間內的快速進攻。Item 不同步法網球發球之運動學分析(2008) 曾景松目的:探討網球不同步法發球動作,上肢與下肢的三維運動學分析,提供教練和選手在不同發球技術訓練與學習之參考。方法:受試者為八名網球選手(身高181.5±6公分,體重74.9±6.0公斤,年齡21.5±2.0歲和球齡11.1±2.8年),利用高速攝影機(Vicon Motion System)捕捉實驗進行中發球動作(擷取頻率為:400Hz),將所拍攝的影片利用Visual 3D軟體求取運動學參數。本研究統計方法為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來分析。結果:準備期占發球時間約65%、引拍期為25%、揮拍期為10%。併步與不併步發球球速方面相差不到5公里/小時。併步與不併步發球在運動學角度與角速度方面類似。結論:併步與不併步發球所經歷的時間與球速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運動學資料亦沒有顯著差異之發現。 關鍵詞: 網球發球、併步發球、不併步發球、生物力學。Item 跳遠踏板起跳階段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07) 高崇壽; CHUNG-SHOU KAO跳遠依運動技術分析可分為助跑、起跳、空中動作、落地四個階段結合成跳遠的過程。其中以助跑與起跳階段對跳遠的過程最為關鍵,利用助跑速度,起跳腳以全腳掌踏板時,做出快而有力爆發性地完成起跳,創造較大的起跳瞬間重心速度及起跳角度。優秀跳遠選手常常也是好的短跑選手,但優秀的短跑選手不一定是好的跳遠選手,原因何在? 研究目的:在探討優秀跳遠選手與短跑選手(非跳遠專長)踏板起跳時,在執行跳遠之運動及內、外力特徵。研究方法: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125Hz)拍攝踏板起跳動作與一塊Kistler測力板(1250Hz) 同步、另一台SONY數位攝影機(60Hz) )拍攝助跑最後兩步動作,以Kwon3D 影像分析軟體處理並以Butterworth 4th-order Zero Lag Digital程式(cutoff frequency:6Hz)進行修勻。結果:優秀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顯著大於短跑選手。在相關统計方面,最後第二步最大水平重心速度、踏板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重心合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水平總衝量、制動衝量、推蹬衝量、垂直總衝量、踏板瞬間踝關節淨力、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之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與跳遠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踏板起跳階段重心水平速度變化量、支撐時間、最大垂直力量值所產生時間、推蹬時間、支持瞬間髖關節淨力、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與跳遠成績呈顯著負相關。結論:在相同助跑速度之下,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優於短跑選手,在於跳遠選手有較佳的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較短支撐時間和推蹬時間、有較佳的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及有較小的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Item 大專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06) 楊昌展; Yang,Chang-Cha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在運動學上的差異。以八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隊選手為受試對象,利用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 Hz)同步拍攝三度空間正拍與反拍的殺球動作,並藉Kwon3D 3.1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處理,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從重心最低點拍頭位移最低點至擊球點過程。結果發現,正拍殺球擊球後羽球飛行的平均速度、平均角度和擊球點距離地面之垂直高度,皆顯著大於反拍殺球;在擊球瞬間,反拍殺球於右肘、左肘、右肩、左肩、左髖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左右水平距離上顯著大於正拍殺球,而正拍殺球於右髖與左踝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前後水平與垂直距離上顯著大於反拍殺球。正拍殺球與反拍殺球,在本研究設定的三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左右水平之位移和肩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在重心最低至球拍最低和重心最低至擊球瞬間,兩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垂直之位移和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從本結果中發現,反拍殺球時,重心的左右位移比正拍大,但是肩關節與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的角速度,卻比正拍殺球慢,因此,本研究建議選手在進行反拍殺球動作時,應減少擊球瞬間的重心左右位移,並增加軀幹的扭轉速度,以提升反拍殺球的攻擊效率。 關鍵詞:生物力學、羽球、正拍、反拍、三度空間Item 國小男童立定跳遠之生物力學分析(2009) 張武進; Wu-Chin Chang目的:探討國小高年級男童之「高表現立定跳遠組」與「一般表現立定跳遠組」其立定跳遠各分期動作表現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是否有差異,探究影響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因素為何。方法:以16名國小五年級男童為施測對象,分為「高表現立定跳遠組」8名及「一般表現立定跳遠組」8名共兩組。並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及Kistler三維測力板(1250Hz),蒐集立定跳遠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所得結果採用無母數統計方法之曼-惠特尼U考驗(Mann - Whitney U test),進行「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兩組立定跳遠動作各項參數的差異檢定。結果:一、立定跳遠跳躍距離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5)。二、下蹲擺臂期之重心高度變化量兩組有顯著差異(p<.05)。三、蹬伸起跳期與飛行著地期之重心水平位移變化量兩組有顯著差異(p<.05)。四、起跳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與移動合速度兩組有顯著差異(p<.05)。五、蹬伸起跳期之重心、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及膝關節最大合速度兩組有顯著差異(p<.05)。六、蹬伸起跳期之水平衝量兩組有顯著差異(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