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行動載具輔助戶外教學對互動性距離影響之研究-以營建科技課程為例
    (2010) 柳金佑; Liu, Chin-Yu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營建科技單元為主題的戶外教學活動,用以探討學生在傳統式戶外教學與運用行動載具的戶外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感知的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系統介面等因素對互動性距離是否有所影響,又在這兩種戶外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感知的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與互動性距離等因素是否有所差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共七十六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為期三週共六節課的教學實驗,在實驗結束後,以互動性距離感知量表來取得所需的研究資料,而後透過統計方法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在傳統式戶外教學環境中,其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等三項因素皆對互動性距離有所影響。當受試者感知到的對話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課程結構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大;學習者自主性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 二、在戶外教學的環境中運用行動載具,其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系統介面等四項因素對互動性距離有影響。當受試者感知到的對話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課程結構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大;學習者自主性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系統介面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 三、在戶外教學的環境之中,運用行動載具與否對對話與互動性距離有所影響,且運用行動載具有助於提升對話,縮小互動性距離。 四、實驗組學生對於本研究提供的行動載進行戶外教學具有良好之反應。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幾點後續研究與實務上的教學建議: 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可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與年齡層;(二)可將合作學習與個別學習納入研究變項;(三)可讓每一名學生都配帶一台行動載具。 二、對教師教學的建議:(一)在規劃戶外教學活動時,應盡可能的提高對話並降低課程結構;(二)在規劃行動學習活動與行動學習系統時,應盡可能的提高對話;(三)在設計行動學習系統時,應盡可能的提高系統的使用性;(四)可利用校內的戶外教學,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五)為求維護校園秩序,應慎選戶外教學場所。
  • Item
    以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之研究
    (2008) 許甲奇; HSU CHIA CHI
    植物辨識能力是發展自然觀察者智慧的基石,藉由行動學習植物辨識學習方能在真實情境中有效率的進行;由於植物種類過於繁多,行動學習系統須能有效的過濾及篩選訊息,以確實扮演輔助植物辨識學習的角色。 本研究使用Wi-Fi無線訊號定位作為位置感知技術,導入行動學習系統之中輔助植物辨識學習活動。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隨機選取兩個班作為實驗組及控制組。 經實驗結果統計分析證實,採用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法之實驗組,與傳統戶外教學法之控制組其植物辨識能力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差異,但延宕保留效果較佳。此外,使用傳統戶外教學法之學習者,其視動能力差異將顯著影響學習成效,且低視動能力學習者其學習保留效果受到教學方法影響相當明顯。
  • Item
    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之研究
    (2008) 李昆璟; Kun-Jing, Li
    語言學習的本質仰賴於字彙,在近代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英語字彙的學習著重與情境的結合,英語字彙的學習與使用也需在對話與情境中才能更加精熟。因此,在英語字彙學習上,有必要將行動與情境感知技術作更深入的整合,利用行動載具來進行行動式情境感知的字彙學習。而透過形成性評量的工具,更可有效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並適時導正學習上的錯誤觀念。 本研究首先蒐集並分析行動學習所具備的特性與相關功能,並針對英語字彙學習策略做整理與歸納,以作為發展本研究系統的理論基礎。結合形成性評量方法,建置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實驗以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共103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隨機取一班為實驗組A,進行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另一班為實驗組B,進行不具形成性評量的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第三班則為控制組,實施一般傳統教學。 根據實驗後的統計分析,使用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進行學習的學習者,其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其他兩組;在學習保留上,實驗組兩組亦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兩組的學生皆表示對此種學習方法感興趣,亦希望能應用此種學習方式於其他的學科教學之中。
  • Item
    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於博物館學習之研究-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
    (2007) 黃向偉
    中文摘要 本研究結合行動學習、探索式學習與博物館學習,並以遊戲方式作為系統介面,發展博物館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系統以及適合之教學活動,並探討「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博物館學習之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以台北縣八里國民小學四年級兩個班級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法,並在實驗活動前後,對學習對象進行前後測。實驗前進行展示內容理解前測、學習風格測驗;實驗結束後,以學習動機量表、學習成效測驗及學習心得發表進行後測。並在於實驗過程中拍攝影片及照片,分析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方式與一般博物館人員導覽方式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學習成效與動機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使用遊戲探索式導覽系統學習之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成效測驗表現上明顯優於一般博物館人員解說導覽學習之學生。 2. 遊戲探索式導覽能拉近各學習者學習成效,降低各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差異。 3. 使用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系統學習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多提出問題與互動討論,學習的意願較一般博物館人員解說導覽學習之學生高出了許多。 4. 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皆能跟隨探索式學習步驟學習,不會有任何一種學習風格學習者特別傾向或排斥遊戲探索式導覽學習方式。
  • Item
    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2007) 何依娜; Yi-Na Ho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之建構,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各項指標的認同度;(二) 建構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 (三)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數位內容課程設計及課程規劃者作為發展行動學習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專家訪談及修正式德菲法,依據文獻分析及專家訪談之結果,編製「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建構專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獲致以下二項結論: 一、 本研究顯示各項指標認同度達到意見的收斂並且達成高度一致性。 二、 本研究所建構之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架構共涵蓋個人學習歷程、小單位行動學習的特性及內文安排方式三個部份,分為五個主構面,其下共涵蓋解碼歷程、文字上的理解、推論上的理解、理解上的監控、行動載具可負擔性、行動載具的、友善性、行動載具的多功能性、閱讀舒適度及標題的吸引力等十個次構面及30個指標項目。
  • Item
    行動閱讀之圖文配置偏好
    (2006) 陳勁豪; Chen, Chin-Hao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行動閱讀之圖文配置偏好,分為二個探討方向,一是針對使用者在行動電話上的文字大小、圖文配置及不同閱讀媒介的感受。二是針對不同的背景資料,在前一研究的項目中,探討其感受差異。 首先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理論,利用行動電話的特性設計圖文配置,並根據研究需要編製圖文內容。取樣年齡層界定在15歲至24歲之間的行動電話使用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性別不拘。地點則以學校、書店、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地,進行問卷調查。最後根據調查結果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透過變異數分析及Tukey事後檢定,觀察使用者的差異感受情況。 經研究調查後發現: 1. 受測者對於文字大小的感受以文字18級最佳。 2. 受測者對於圖文配置的感受以圖上文下最佳。 3. 受測者對於不同閱讀媒介的感受以平面閱讀最佳。 4. 性別在行動閱讀的感受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5. 年齡在圖右文左中,對於不同年齡層的感受差異達到顯著。 6. 教育程度在行動閱讀的感受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7. 使用經驗在文字20級及平面閱讀中,感受差異達到顯著。 最後提出相關的結論與建議,以供行動通訊系統服務業者、行動學習的學校與相關企業發展行動閱讀之參考。 關鍵字:行動電話、行動閱讀、行動學習、網路學習
  • Item
    整合式學習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系統之研究
    (2005) 王盟傑; Meng-Jie Wang
    過去跟博物館相關的研究很多,但是多以博物館本身的展品放置、路線規劃或導覽服務設施規劃居多,對於運用導覽不同策略及學生參觀博物館的學習成效,均無太多的著墨。故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個「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系統」且搭配適合的教學策略及配合學校的相關課程之安排,建構一個博物館探索學習環境,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之分析、設計與實驗教學,讓學校教育結合參觀博物館的活動以及後續的延伸學習能夠更加多元,且能提供教師有關博物館學習的方式以及教學活動規劃之建議。研究方向為設計並實作整合式博物館學習環境,運用博物館學習平台、行動學習系統結合無線網路、平板電腦為工具,並以國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分析系統之學習成效。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系統開發與準實驗設計,首先探討相關文獻 以建構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環境,再發展相關活動及教材。教學實驗以南投縣某國中一年級兩班79人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整合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導覽員解說。實驗結束後,利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t檢定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觀察參觀行為及滿意度調查,最後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實施「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環境」,能夠提升學生對於館內展示內容的理解程度,且學生對於這種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呈正向反應;而另一方面,學生認為行動裝置的電力持續性以及無線網路環境的穩定性,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
  • Item
    企業推行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之可行性研究
    (2006) 黃郁沂; Yu-Yi,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推行行動學習之可行性。行動學習乃是以個人或組織在真實世界中解決所遇到之問題或計劃方案為學習方式;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由一群成員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運用集體智慧並彼此信賴,透過不斷詢問以及反思,並加以實際行動,解決個人或組織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小組成員也因此得到學習的經驗。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以了解企業對行動學習基本概念與行動學習模式各階段可行性之同意程度,並以天下雜誌2005年所調查的500大服務業為抽樣母體,共寄出217份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05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接受且認同行動學習的基本概念,並且認為組織應有一套發展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的方法,藉由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從中反思、詢問,且與他人共同合作來獲得學習的目的。 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接受且認同行動學習模式的可行性,而行動學習模式中系統性的階段包括發覺並分析問題、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導入促進者、進行反思與詢問、執行實際行動、診視學習過程等階段。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行動學習基本概念的意見大致上一致,且對於行動學習模式各階段可行性的看法亦大致相同;然而行動學習並非適用於所有企業,故企業在推行行動學習前仍須考慮企業本身情況以評估是否可行。
  • Item
    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
    (2007) 沈佳萍; Jia-Ping Shen
    本研究結合行動學習與數學步道,建置一適合國小學生的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系統。系統完成後以平板電腦為行動學習裝置,利用無線網路,於國小六年級的數學課程中,以戶外行動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實驗,並考量學生的認知風格及數學學習態度,與一般教學方式下的學習成效差異進行分析比較。 本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六年級4個班級11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2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實驗組實施行動學習數學步道學習活動,控制組實施戶外紙本的數學步道學習活動。實驗前,兩組皆進行認知風格、數學學習態度的測驗及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實驗結束後,兩組都以數學學習成就測驗進行後測。實驗結果以單因子共變數及t檢定進行分析,歸納所得如下: 一、接受行動學習數學步道學習活動的學生,其數學學習成就表現顯著優於接受戶外紙本數學步道學習活動的學生。 二、使用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的場地獨立型學生,其數學學習成就表現顯著優於其他的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於場地依賴型學生則未造成顯著差異效果。 三、以數學學習態度而言,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的學習活動,對提升數學學習態度低分群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效果較其他的學生顯著。
  • Item
    雲端行動學習與創意環境對創意表現的影響
    (2014) 陳思貽; Si-Y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雲端行動學習與創意環境對大學生創意表現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對象為台北市某國立大學大一的兩個班級,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教學實驗。本研究以運輸科技領域的單元-水陸兩用機械獸作為教學實驗的單元,分別於實驗組進行雲端行動學習,控制組進行傳統教學。本研究蒐集活動前的設計成績作為前測分數,活動後的設計與製作成績為後測分數,並以創意環境感受量表及問卷訪談蒐集相關資料。在量化資料分析方面,利用SPSS 20.0 for Windows進行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在質化資料分析方面,先將資料編碼,再綜合其觀念以發展概念、主題與理論,最後闡明研究發現。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雲端行動學習對創意歷程具有正向影響。學生多認為使用雲端行動裝置於學習過程,相當具有便利性與及時性;雲端行動學習可以使學生自主參與,並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主導身分轉為引導學習的角色;學生藉由隨時隨地的接收資訊與討論,可以激發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例如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少數學生會因為過去的習慣或軟硬體限制,影響雲端行動學習的效果。2.雲端行動學習對創意結果新穎性、精美性及整體有正向影響。3.創意環境感受對創意歷程準備階段及反應產生階段有正向影響。4.創意環境感受達一定水準者對創意結果有正向影響。5.雲端行動學習對意環境感受低的學生創意歷程準備階段有正向影響。6.雲端行動學習對創意環境感受低的學生創意結果價值性有正向影響。7.雲端行動學習對創意環境感受高的學生創意結果整體有正向影響。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教學中融入雲端行動學習以及後續研究,研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