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序列分析進行團體歷程變化之初探
    (2022) 蘇琪琪; Su, Chi-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行為在諮商團體歷程中不同階段的改變,著重於團體不同階段人際行為之探討。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針對一個共九位成員參與,進行了十二次聚會的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做分析。本研究將第三次至第十一次的團體諮商過程中,成員的對話轉錄為逐字稿,並且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作為編碼項目;並運用序列分析檢視團體諮商歷程階段的人際行為。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團體前期階段成員抗拒情緒表達(RA)、無法感受到連結(DO)、無法覺察(UA)與缺乏人際敏感度(IS)的人際行為轉換率較其他人際行為高。(二)團體中期階段開啟話題(SI)後,自我揭露(DP)是團體中期轉換率最高的人際行為,伴隨情緒表達(EA),展現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行為(SS)、提問(AQ)、給予正向觀點(PS)、給予建議(GA)和促進他人覺察(EW)等人際行為。(三)團體後期階段之人際行為轉換情形,包含自我揭露(DP)、自我覺察(SA)、關懷(SS)與給予建議(GA)等人際行為亦伴隨形成正向的想法(PS)或幽默(H)之人際行為。(四)跨歷程分析方面,比較團體三個階段之人際行為可發現,幽默(H)、給予建議(GA)與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表現(SS)出現頻率隨著階段發展而增加,而提問(AQ)、抗拒情緒表達(RA)與無法感受到連結(DO)出現頻率逐步降低。而人際行為之轉換的機率,從自我覺察轉換至正向觀點(SA→PS)之機率逐漸升高,而抗拒情緒表達轉換至抗拒情緒表達(RA→RA)的機率逐漸降低。最後,研究者分別針對未來研究者與諮商團體實務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
  • Item
    非結構諮商團體成員內在運作模式轉化探究: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的序列分析
    (2020) 劉俊燊; Liew, Chun-Shing
    團體諮商對個人心理健康的改善有其有效性。但鮮少有研究瞭解團體歷程的過程發展。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團體成員在團體諮商過程中的情緒發展及轉換。本研究以12次的非結構團體團體諮商,選取一共8位年齡介於18至30歲之間的成人為團體成員。以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理論為編碼的序列分析來探討團員在團體過程中的情感行為之轉移。研究發現團體前期及團體後期有數個情感行為的轉移, 療效因子會依據研究發現再進行討論。
  • Item
    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discussion behavioral patterns in e-learning communities: A comparison of peer-assessmentand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IJCEELL, 2011-01-01) Hou, H. T.; Chang, K. E.; Sung, Y. T.
    In a Web 2.0 e-learning context, the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is often shared via online discussion environments. In-depth exploring the online discussion behavioural patterns for teacher/learner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vi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nd comparisons may provides important further references for community managers or system developer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se a series of our findings of three-empirical studies in Taiwan, and make in-depth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s of the online discussion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two-interactive strategies: peer-assessment and problem solving, then discuss the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rategies.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s may provide som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ystem development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turn, we also propose suggestions regarding guiders' intervention, strategy design and intelligent agen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