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混沌態度與創業意圖之關係以生涯願景與生涯調適為中介變項
    (2023) 宋昱; Sung, Yu
    近年來,臺灣創業風氣盛行,相關大專院校與政府單位紛紛設立相關課程與創業中心,以提供青年創業者所需的支持和指導。由此可見,青年創業已是時下越來越多青年所選擇的生涯道路之一。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個體生涯發展能力與態度的角度來探討,究竟甚麼樣子的人會傾向選擇創業。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方面之關聯。並檢驗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對生涯混沌和創業意圖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18—27歲青年為研究對象,共435人。研究工具採用「生涯混沌態度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生涯願景量表」、「創業意圖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後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中介分析。 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不同性別、學歷之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職場資訊、生涯關注分量表有顯著差異,呈現女性大於男性,複雜覺察分量表呈現大專院校學歷得分大於研究所,生涯好奇分量表呈現研究所學歷得分大於大專院校;二、不同學職狀態之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分量表呈現在職者與在學者得分大於在職者,負向未來分量表呈現待業者得分大於在職與在學者,職場資訊方面呈現在職者大於其他兩者,在生涯調適力總分與分量表中,在職者表現大於在學與待業者。三、在學職類別方面,在生涯混沌、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分量表呈現藝術型大於研究、分析型,創業意圖量表呈現藝術型大於社會、服務型。四、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之間有顯著相關。五、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對生涯混沌與創業意圖的中介效果中,以恆定信念、機緣覺察及機緣轉念為自變項時,有部分中介與完全中介效果存在。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提供生涯輔導具體建議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創造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
    (2022) 林可凡; Lim, Ananda Ke F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創造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並檢驗希望感的中介效果,以及不同創造思考之調節效果。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蒐集臺北市與新北市之大專院校在學生,共取得400名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包含「焦點解決量表」、「希望感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與「生活滿意度量表」,透過紙本與網路方式進行施測。本研究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研究工具之信、效度,並採用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等方法考驗研究假設。在控制性別、年齡與科系後,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生的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與生活滿意度彼此呈現正相關;在創造性思考中,擴散性思考與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和生活滿意度皆無相關;聚斂性的遠距聯想則僅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二)大學生的希望感部分中介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其中效能思考的中介效果最為顯著。(三)不同的創造思考皆會調節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擴散性思考會削弱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的正向關係;遠距聯想則會增強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關係。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師資生知識認知、學習取向與教學概念的中介效果考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凃金堂; Chin-Tang Tu
    國小師資生未來將成為國小教師,其知識認知不僅影響自身對知識的見解,也會影響國小學生對知識的見解。本研究根據文獻理論,提出國小師資生的知識認知會影響其學習取向,進而影響其教學概念。為考驗本研究的假設,本研究以 581位國小師資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知識認知量表」、「深層學習取向量表」、「表層學習取向量表」與「建構取向教學概念量表」等研究工具,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考驗。研究結果顯示,知識認知對建構取向教學概念有正向直接效果的影響力;知識認知分別對深層學習取向與表層學習取向,有正向與負向直接效果的影響力。但以學習取向為中介變項的中介變項模式,並未獲得本研究的實證資料支持。
  • 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嘲笑風格為中介變項
    (2020) 陳昀襄; Chen, Yun-Hsiang
    過去研究發現,人格特質、嘲笑風格與幸福感兩兩之間皆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然而目前少有研究是針對三者之間的關係來作探討。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大學生人格特質、嘲笑風格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並且進一步檢驗嘲笑風格對五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臺灣大學生共381位。研究方法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便利取樣,參與者總共會完成三個量表,分別是「五大人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與「幸福感量表」。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開放性與情緒穩定性,以及嘲笑風格中的喜笑人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幸福感在性別上則無顯著差異。另一方面,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嘲笑風格在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五大人格特質皆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嘲笑風格中的怕被笑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喜被笑與幸福感則有顯著正相關。3.怕被笑對於人格特質中的嚴謹性、外向性、友善性及情緒穩定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而喜被笑則對於人格特質中的開放性與幸福感的關聯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人格特質,會透過怕被笑與喜被笑間接影響幸福感。最後,建議學校教師以及助人工作者能在教育現場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使用的嘲笑風格,以及其所帶來的效果與影響,將會協助學生增進與同儕間的互動與幸福感。
  • Item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研究-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
    (2013) 施乃華; Shih, Nai-hua
    本研究目的為檢視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人格特質、創造力認知層面與情意層面的差異情形,並探討開放性、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族群與創造力認知層面、情意層面關係的中介效果。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生1076位,其中新移民家庭子女431位,非新移民家庭子女645位。研究工具包括「五因素人格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部份」及「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結果如下:1. 新移民子女在創造力認知層面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向度及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分數)之表現均顯著高於本國籍一般子女,在精進力向度則未達顯著差異;在創造力情意層面的冒險性、好奇性、想像性、挑戰性向度及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新移民子女也顯著高於本國籍一般子女的表現;2. 新移民子女開放性人格顯著高於本國籍一般子女,不過,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嚴謹性人格則未達顯著差異;3. 在創造力認知層面上,開放性人格部分中介族群與流暢力之關係,而完全中介族群與變通力、獨創力及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分數)的關係,顯示流暢力的表現,同時受到族群與開放性人格兩變項的影響,而變通力、獨創力、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分數)則是完全受到開放性人格的影響。在創造力情意層面上,開放性人格部分中介族群與冒險性、想像性、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之關係,而完全中介族群與好奇性、挑戰性之關係,意謂著冒險性、想像性、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的表現,同時受到族群與開放性人格兩變項的影響,而好奇性、挑戰性則完全受到開放性人格的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討論本研究意義和價值,並對未來研究及新移民子女教育實務提出建議。
  • Item
    家庭功能與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關係:以壓力因應方式為中介變項
    (2017) 劉胤含; Liu, Yin-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壓力因應方式與自傷行為間之關聯,並檢驗壓力因應方式在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間所扮演之中介角色。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與高職生人數比例後,採取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抽樣,共取得1922份有效樣本(高職學生佔51.14%;男性佔46.93%),並施以「簡式家庭功能量表」、「壓力因應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而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過去一年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為13.96%(95%信賴區間為12.41%-15.51%);(2)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具顯著且負向預測力;(3)家庭功能分別皆可顯著且正向預測認知再建構-問題取向因應方式與尋求社會支持取向因應方式,以及顯著且負向預測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4)認知再建構-問題取向因應方式與尋求社會支持取向因應方式皆無法顯著預測自傷行為,僅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對自傷行為具顯著且正向預測力;(5)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能完全中介(Full mediation)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和壓力因應方式對自傷行為之預測模式,並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建議,以供研究者、教師及實務工作者在未來研究或工作上參考,促進對自傷行為防治之瞭解。
  • Item
    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對基本心理需求之影響:以情緒陶冶為中介變項
    (2018) 陳宣含; Chen, Hsuan-Han
    本研究研究目的:探討青少年的學校生活適應、情緒調節與基本心理需求之間的關聯性,主要檢視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使用情緒陶冶策略的差異情形,以及情緒陶冶在學校生活適應與基本心理需求之間之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學校生活適應量表」、「情緒陶冶量表」與「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參與者為340位在學青少年樣本,並使用拔靴法(bootstapping)分析中介效果。研究結果:1.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使用情緒陶冶策略有差異,高適應之青少年在了解情緒陶冶內涵與陶冶情緒策略兩種情緒調節策略之使用頻率最高,中適應青少年次之,低適應青少年最低;2.情緒陶冶部分中介學校生活適應對基本心理需求之影響;3.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會傾向使用不同情緒陶冶策略影響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
  • Item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特質焦慮之關係:探究自尊程度與自尊不穩定雙中介效果
    (2018) 吳雪華; Wu, Hsueh-Hwa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完美主義與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以及特質焦慮之關聯,並探討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是否能中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特質焦慮之關係。研究方法採便利取樣,以20歲以上至60歲以下成人為研究參與者,共取得600份有效樣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使用研究工具為「完美主義量表」、「自尊量表」、及「自尊不穩定量表」、「特質焦慮量表」。調查後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以及中介分析之拔靴法(Bootstrapping)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成人適應性/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平均分數現況為社會要求型高於自我要求型再高於要求他人型;(2)完美主義與自尊程度關係: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自尊程度為顯著負相關,自我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自尊程度為顯著負相關;(3)完美主義與自尊不穩定關係: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自尊不穩定為顯著中度正相關,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自尊不穩定為顯著低度正相關;(4)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自尊程度與自尊不穩定能顯著預測特質焦慮;(5)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皆能部份中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對於特質焦慮之關係,且自尊程度比自尊不穩定有更佳的間接效果。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針對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影響:以述情障礙為中介變項
    (2017) 羅文均; Lo, Wen-Chun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檢視家庭功能、述情障礙與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關聯性,以往相關研究多認為情緒調節失功能在成長環境與自傷行為間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以述情障礙作為中介變項,來瞭解家庭功能如何透過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產生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地區四所高中、職學生(高中兩所)進行調查研究,共2,194人參與問卷施測,有效問卷數為2,170份(女性佔52.13%);研究工具包括簡式家庭功能量表、述情障礙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斯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臺灣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為20.49%(95%信賴區間為18.79%-22.19%),且女性自傷行為盛行率顯著多於男性(χ2 (1,N = 2,120) = 16.26,p< .001);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有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與自傷行為具顯著正相關、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有正向預測力,並且,難以辨識感覺之因子對自傷行為具最高之預測效果;家庭功能與述情障礙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述情障礙具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在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的關係間,具有部分中介之效果;其中又以女性樣本之中介效果最佳。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證了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和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之影響模式,且研究者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以供家長、教師及研究和實務工作者在未來研究參考和實務上運用。
  • Item
    臺灣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6) 張月馨; Chang, Yueh-Hsin
    本研究旨在檢驗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進一步探討家庭功能是如何透過憂鬱傾向之中介途徑,來對網路成癮造成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2,170位臺灣高中、職學生進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家庭功能量表簡版、柯氏憂鬱量表,以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相關來考驗各變項間之關係,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檢證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以及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模式。研究結果發現:(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3.42小時(標準差為15.43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1.22小時(標準差為14.29小時);(2)家庭功能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之「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與網路成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3)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4)家庭功能中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中的「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均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5)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力會因憂鬱傾向的加入而顯著降低(z = -8.64,p< .001),意即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果,且該部分中介模式具有良好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53)= 1085.18、CFI = .95、NFI = .95、NNFI = .94、RMSEA = 0.062)。本研究結果檢證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社會因素)和憂鬱(心理因素)對網路成癮之影響關係,且研究者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處遇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