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67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優化組織圖對誘人細節效應的作用:生成性學習機制的啟示(2024) 秦天; Qin, Tian誘人細節是指教材中與學習目標無關但有趣的資訊。儘管這類資訊可以提升學習者的興趣,但它們也會引發誘人細節效應。為減輕其負面影響,以往研究嘗試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但效果不佳。本研究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從生成性學習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生成性學習活動之一的組織圖在生物學科說明文中對誘人細節效應的影響。組織圖是一種視覺化生成性學習活動,能將文本轉化為空間視覺形式,通過展示概念、術語或觀點之間的關係促進學習。傳統組織圖分為兩類:向學習者呈現完整的組織圖(filled-in graphic organizers, FGO),以及要求學習者根據文本生成組織圖(interactive graphic organizers, IGO)。儘管FGO直觀且便於展示知識重點,但學習者可能僅僅記憶內容而缺乏深層處理;而IGO則能增加學習者的認知投入,但可能因材料複雜或學習者能力不足,生成的組織圖品質較低。因此,本研究有兩個目標:第一,將對傳統組織圖使用方式進行優化設計,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比傳統組織圖效果更好。第二,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能夠降低誘人細節效應,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水平會有什麼變化。本研究包含一個前導實驗與兩個正式實驗。前導實驗確定實驗材料的可讀性,篩選難度和區分度適合的前後測題目。實驗一使用信號原則中的多媒體整合信號和分段原則優化傳統形式FGO,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的整合組織圖和文本資訊;通過分段提供組織圖框架和關鍵概念,降低傳統IGO生成難度,提升其準確性。211名高中生學習了關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說明文,分為四個實驗條件:傳統FGO組、優化FGO組、傳統IGO組和優化IGO組。結果顯示,優化F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FGO組,優化F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傳統FGO組,表明優化FGO促進了更深層次的處理;優化I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IGO組,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低於傳統IGO組,且組織圖完成的正確率更高,表明優化IGO降低了任務難度,提升了完成品質;優化IGO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高於優化FGO,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優化FGO組,證明優化IGO更好地促進了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了學習表現。實驗二中,210名高中生使用與實驗一相同的學習材料,並添加了與病毒相關的誘人細節,分為四個條件:控制組(無組織圖和誘人細節)、誘人細節組、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首先,結果再次證實了誘人細節效應,即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低於控制組,外在認知負荷和情境興趣高於控制組,但學習時間無差異。第二,研究發現優化組織圖能降低誘人細節效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和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中的表現顯著高於誘人細節組。第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測驗上的表現高於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兩者在遷移測驗上無差異。第四,實驗二還發現外在認知負荷的中介作用,即優化FGO通過降低外在認知負荷提升學習表現。最後,研究發現在誘人細節情境下使用組織圖,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會下降。兩個實驗結果表明,相較於傳統方法,優化組織圖能更好地促進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表現。學習材料的性質會影響優化FGO和IGO的效果,尤其當材料中包含誘人細節時,優化FGO是更好的選擇。本研究的局限在於使用圖形組織者的形式比較單一,未來研究可以嘗試考察其他類型的組織圖對生成性學習有何種影響,或者可以嘗試將優化FGO與優化IGO組合使用更好的發揮優化組織圖對於學習的促進作用。其次,未來研究也可以考慮增加對於認知過程的直接測量,例如眼動技術,進一步解釋優化組織圖是如何降低誘人細節效應的。最後,本研究僅採用了立即測驗,未來研究可以嘗試通過增加延宕測驗來考察誘人細節潛在的情緒動機作用。Item 高中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歷程經驗與成果之研究(2024) 宋珮綺; Sung, Pe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輔導教師參加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的歷程經驗與成果。以滾雪球方式邀請到六名高中輔導老師為研究對象,招募條件為工作年資10年以上,曾接受焦點解決訓練18小時以上。本研究資料搜集方式為六次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每次90分鐘。每次團體依據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流程進行,分有六階段(準備階段、報告階段、澄清階段、肯定階段、反思階段、統整階段),參與者在各階段採輪流發言的進行方式。每位參與者在六次團體中亦輪流擔任主持人、提案者與反思團隊成員三種角色。在第三次團體結束後和第六次團體結束後,邀請參與者接受一對一的半結構式訪談,以了解參與者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資料分析階段,由研究者與一位具有質性分析訓練背景的協同研究者採取「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歸納分析。研究結果以參與者個別歷程經驗與成果、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分別呈現。中期與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共同反映六大主題,包括(1)「提升成員積極參與的動機」,如團體氣氛、同儕背景、成員熟悉度、工作同盟、普同感、平等結構等影響成員參與動機的因素。(2)「團體六階段的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準備階段、報告階段、澄清階段、肯定階段、反思階段、統整階段的特徵與效果。(3)「輪流擔任三種角色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擔任主持人、提案者及反思團隊成員的學習、體驗與收穫。(4)「專業能力的學習與收穫」,如諮商歷程反思、多元觀點與介入策略、專業賦能感、焦點解決思維與技術的學習等。(5)「學校應用的經驗與成果」,如增進輔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覺察、專業認同,和同校或跨校成員的經驗。以及(6)「應用建議」,如日後執行與推廣的注意事項與安排建議。以此六大主題架構,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25個次主題、細分為81個類別,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則包含29個次主題、細分為84個類別。研究討論分為八個部分,第一節為參與者歷程經驗的學習收穫與轉變。第二節到第六節則分別從參與程度、六階段歷程經驗與成果、三種角色歷程經驗與成果、專業能力的學習與收穫、學校實踐等五個面向,將參與者在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以及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進行對照,並討論其轉變。每節討論依照以下四個向度進行討論:(1)中期與後期持續出現的經驗向度、(2)中期出現在後期有程度上轉變的經驗向度、(3)僅中期出現的經驗向度、(4)僅後期出現的經驗向度。第七節依據本研究結果與文獻進行對話,即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模式與一般團體督導、同儕團體督導、反思團隊督導、焦點解決督導、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相關研究進行對話。第八節針對第一到第七節的研究發現進行綜合討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期能提供未來在進行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實務與研究之參考。Item 工作記憶作業中的干擾程度和干擾比例對 alpha 振盪之影響(2024) 杜家安; Tu, Chia-Analpha波為人類大腦8Hz至12Hz的神經振盪活動,其振盪的增強可能反映神經系統抑制無關訊息的歷程,同時也涉及對工作記憶的保護,故許多工作記憶研究常透過alpha波來切入(Jensen& Mazaheri, 2010; Pfurtscheller et al., 1996)。Bonnefond與Jensen(2012)為了瞭解alpha波抑制工作記憶中干擾的機制,透過視覺通道呈現改編的Sternberg範式,發現到強干擾的發生會伴隨alpha振盪的增強。但後續使用類似架構的研究,卻發現干擾程度對alpha波的影響不一致,強干擾的發生除了可能伴隨振盪的增強,卻也可能造成振盪的減弱(Weisz et al., 2020)或是無顯著影響(Sghirripa et al., 2021)。本研究推論可能是因為這些後續實驗設計在調整後出現干擾刺激和欲記憶刺激間的時間間隔,讓看似相同的實驗程序藏有潛在的混淆因素。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因干擾比例在操弄上的複雜性,而少去討論干擾比例對alpha波的影響。本研究欲從概念上改編Bonnefond與Jensen的Sternberg範式,操弄工作記憶作業中的干擾程度和干擾比例,提出一個新的實驗程序。本研究以登錄階段須忽略刺激的採樣點是否被打亂來操弄干擾程度(包含強干擾和弱干擾2個水準),利用登錄階段欲記憶刺激和須忽略刺激之比例來控制干擾比例(包含高干擾比例和低干擾比例2個水準),為一2×2二因子的實驗設計。22位參與者需記憶登錄階段的欲記憶刺激並忽略干擾,再於提取階段以按鍵判斷目標刺激是否為登錄階段的欲記憶刺激之一。結果發現在低干擾比例下,額葉、中央腦區、和枕葉的alpha波在強干擾出現前後增強,顯示出抑制強烈無關訊息時的alpha波可能同時反映了預備性抑制和反應性抑制。但該效果在高干擾比例下消失,推測是因高干擾比例促使alpha波變化達天花板效應,顯示出alpha波因應工作記憶作業中干擾時背後的複雜性。Item 親子生涯一致性與科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動機與自主性支持之調節式中介分析(2024) 王奕勛; Wang, Yi-Hsun本研究旨在從自我決定論、華人集體主義文化的觀點切入,探討臺灣青少年知覺到的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自主性支持、科系選擇動機(自主型動機、控制型動機)、科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以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為自變項,科系滿意度為依變項,並探索科系選擇動機的中介效果,若中介效果顯著,則進一步探討自主性支持與其他親親職行為是否會調節科系選擇動機的中介效果,以驗證調節式中介模型是否存在。研究以國內18到29歲、曾就讀國內大專院校者為研究對象,最終蒐集到688份有效樣本,針對樣本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拔薛法中介效果、調節式中介分析,結果如下:(1)男性科系滿意度顯著高於女性、考試入學者的相似性一致高於繁星入學者、預計留在大學科系相關領域工作的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自主性支持、生涯行動支持、科系滿意度低於不確定組與預計離開相關工作領域者。(2)除了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與控制型動機之間相關未達顯著外,其它變項間的相關均達顯著。(3)自主型動機會中介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對科系滿意度的預測力,控制型動機則否;而自主型動機與控制型動機,在相似性一致、互補性一致預測科系滿意度的關係中,均存在中介效果。(4)在自主型動機中介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互補性一致預測科系滿意度的模式中,自主性支持、控制型教養、生涯行動支持具有調節效果;在自主型動機中介相似性一致預測科系滿意度模式,僅有自主性支持、生涯行動支持具有調節效果;控制型動機的中介效果,則不被任何親職行為調節。研究最終檢驗青少年─家長生涯一致性、自主性支持、科系選擇動機、科系滿意度的調節式中介模式,最後針對國內生涯輔導與親職教育提出建議:(1)透過生涯教育促進親子間生涯主題的對話。(2)關注相似性一致同時提升自主型動機、控制型動機對子女進行生涯選擇的影響。(3)增進親職教育對自主性支持、生涯行動支持的重視。Item 臺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成功老化的中介效果(2024) 李使亭; Lee, Andrea Christine T.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中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成功老齡化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此外,它旨在檢驗成功老齡化作為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的中介作用。該研究特別針對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和中正區的中老年人,使用便利抽樣法來選擇參與者共收集了238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106名男性(44.5%)和132名女性(55.5%)。隨後使用SPSS描述性統計和Pearson相關分析來進行統計分析,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型作為本研究的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示:(1)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正相關;(2)社會參與以及成功老化是有相關;(3)成功老化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4)成功老化證明其對預測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的中介效果。該研究的結果為對這一特定研究領域有著強烈興趣或熱情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專門的知識和觀點。Item 大學生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2024) 黎廣鎰; Lai, Kuong-Iat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的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的關聯性,探討不同性別(男、女)與學生身份(港澳生、原民生、一般生)的表現差異,及探索幽默感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中介效果與幽默風格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共抽樣204位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結果發現:男、女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動機性文化智商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港澳生、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一般生;男、女學校適應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學業適應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學校適應沒有差異;男、女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僅幽默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原民生顯著大於一般生和港澳生;男、女於攻擊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具有差異,親和型幽默與自我提升型幽默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風格沒有差異。相關部份,整體文化智商與親和型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整體幽默感和整體學校適應間具有正相關,同時與攻擊型幽默風格具有負相關。中介部份,幽默因應能力中介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調節部份,親和型幽默增強大學生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進一步發現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認知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研究最後建議透過不同之研究方法、工具與樣本數之擴大能有效驗證本研究之發現,進一步釐清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為後續回應大學生學校適應議題的基礎。Item 高中生情緒反應、因應型態、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與智慧型手機成癮關係之追蹤性研究(2024) 曾心一; Tseng, Hsin-Yi本研究援引三元影響理論架構,旨在探討高中生情緒反應、逃避—情緒取向因應型態、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之關係,並檢驗逃避—情緒取向因應和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序列中介情緒反應對智慧型手機成癮的預測關係。本研究針對我國高中生進行立意取樣,並透過縱貫性研究方法,分為兩個時間點進行問卷施測,第一時間點(下稱T1)回收有效問卷數共1,258份,於第二時間點(下稱T2)進行追蹤測並回收共1,150份有效問卷,有效樣本追蹤率為91.41%。本研究工具包含:個人資料表、情緒反應量表、因應型態量表之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量表及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式,並透過SPSS PROCESS外掛模組等統計方式進行中介效果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一、高中生的情緒反應(T1)能顯著且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成癮(T2);二、高中生的逃避—情緒取向因應(T2)能顯著且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成癮(T2);三、高中生的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能顯著且負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成癮(T2);四、高中生的逃避—情緒取向因應(T2)與拒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能序列中介情緒反應(T1)對智慧型手機成癮(T2)的預測關係。本研究驗證了三元影響理論於我國高中生智慧型手機成癮歷程之適用性。本研究建議實務工作者能藉由協助發展壓力因應策略、提升拒用自我效能等方式,以協助高中生降低智慧型手機成癮之風險。Item 高中生衝動性與智慧型手機沉迷之關聯:焦慮情緒與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之序列中介分析(2024) 林沛穎; Lin, Pei-Ying本研究以三元影響理論(the theory of triadic influence)為研究架構,旨在探討臺灣高中生衝動性、焦慮情緒、拒用智慧型手自我效能與智慧型手機沉迷之關聯,並檢驗衝動性與智慧型手機沉迷的追蹤關聯中,焦慮情緒和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立意取樣,並以縱貫性研究方法,分別於兩個時間點進行問卷施測。第一個時間點(T1)預計施測人數為1,582位高中生,最終取得1,258份有效問卷,故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9.52%;第二個時間點(T2)則進行追蹤施測、取得1,150份有效追蹤問卷,故有效樣本追蹤率為91.41%。本研究工具包含:個人資料表、簡版智慧型手機沉迷量表、簡式衝動性量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之焦慮情緒分量表,以及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 PROCESS外掛模組進行序列中介模式檢定。研究結果顯示:(1)高中生平均每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為33.72小時(SD = 20.36);(2)衝動性(T1)和智慧型手機沉迷(T2)呈顯著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3)焦慮情緒(T2)和智慧型手機沉迷(T2)呈顯著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4)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和智慧型手機沉迷呈顯著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5)焦慮情緒(T2)和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可序列中介衝動性(T1)對智慧型手機沉迷(T2)的預測關係。本研究驗證了三元影響理論於解釋臺灣高中生智慧型手機沉迷之成因歷程的適切性,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者參考。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Item 視覺類比量尺的診斷分類模型(2024) 高欣; Kao, Hsin視覺類比量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使受試者根據題目的敘述,在連續的視覺化量尺上進行標記,來反應受試者於試題欲測量潛在特質的傾向。由於VAS具有等距的特性,因此相較於間斷量尺(如李克特量尺),VAS在個體層面上得以提供更細緻的區辨度。鑒於目前所知的文獻中並未有針對VAS資料的診斷分類模型(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model, DCM),因此本研究旨在發展針對VAS資料的DCM。由於VAS資料為連續且具有雙邊界(doubly bounded)特性,本研究透過結合beta response model (BRM)以及log-linear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LCDM)組成針對連續雙邊界資料的beta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model (BDCM),並以馬可夫鏈蒙地卡羅(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作為模型參數的估計方法。模擬研究中透過操弄特質數以及樣本數比較兩種模型:(1)應用BDCM於VAS資料以及(2)使用LCDM於二分資料,比較兩者之間試題參數回復以及分類準確率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試題參數回復上,BDCM所需的樣本小於LCDM,且在分類準確率上BDCM也優於LCDM。實徵研究針對Holland職業代碼(Holland code)發展的VAS職業興趣量表進行分析,並針對受試者的特質分類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