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介入成效(2021) 劉柳吟; Liu, Liu-Yin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於改善兒童的同儕適應困擾和提升其自尊的輔導成效。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16名有同儕適應困擾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次40分鐘,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兩組成員皆於實驗處理前、後及實驗處理結束一個月後,接受「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與「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尊量表」施測,所得的資料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曼惠特尼U檢定法,並輔以回饋單與團體結束後之成員個別訪談作為研究佐證與補充。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對改善兒童之「同儕適應困擾」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提升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自尊」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質性資料結果顯示,成員對團體活動感到滿意,書寫故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當每次的故事完成和將替代故事作成小書後,讓成員覺得更認識自己、瞭解同儕適應困擾的原因和找到因應方式,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或相關輔導助人工作者參考。Item 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心理中介與人際調節變項探究(2020) 張名妤; Chang, Mi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和運動倦怠之相關性,並探討自我概念和自尊在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在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五學生運動員,採用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進行施測,紙本問卷以臺北地區運動競技相關科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班級施測,共蒐集63份有效樣本,網路線上問卷則有381份有效樣本,總共蒐集444份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運動員認同量表」、「運動員倦怠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及「人際親密能力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中介效果分析及調節效果分析等統計方法檢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樣本的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為顯著負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員認同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倦怠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具有顯著負相關。 二、本研究樣本之自我概念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三、本研究樣本之自尊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四、本研究樣本之人際親密能力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無顯著的調節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相關研究與大學生運動員諮商輔導實務之建議。Item 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公平知覺與自尊之相關研究(2011) 歐怡秀; Ou Yi-Shi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及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的相關,以及公平知覺是否調節提供照顧與自尊間之關係。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從國內北區公私立大專校院中,抽取598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孝順責任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階層迴歸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二、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表示大學生的公平知覺愈高,則自尊也愈高。 三、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的關係,不會隨著其「公平知覺」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亦即大學生的提供照顧與自尊間的關係,並未受到公平知覺調節。提供照顧以及公平知覺是同時各自獨立地解釋大學生的自尊,而且公平知覺的預測力大於提供照顧。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2010) 柯筱瑩; KE, SHIAO-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三者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親密關係量表」。本研究以有異性交往經驗者做為立意抽樣的對象,本研究以年齡介於18歲到23歲之台灣北部日間部一到五年級幾所大學之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67名。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出生序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沒有差異。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父母同住之女大學生會比父母分住且心理分離之女大學生對父親的「信任」較多,「溝通」較好,與父親的「疏離」現象較少。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女關係沒有差異。 二、女大學生父女關係各分量表分數與自尊分數有顯著相關。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若表現出較多的「信任」、較好的「溝通」,較少的「疏離」時,則「自尊」較正向。 三、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越好時,則其異性親密關係,除身體親密外,也愈好。換言之,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中,愈不疏離,愈能溝通,信任愈高時,則異性親密關係中除身體親密外,情感親密、社交親密、溝通親密及精神親密就越好。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影響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及個人自尊(2011) 朱喜鳳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 個人自尊與其異性交往態度的差異與相關。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基隆市國中三年級的 70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傳播的性知識」、「個人自尊」與「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NANOVA 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及強迫進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基隆市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個人自尊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傳播的性知識及整體異性交往態度上皆有顯著的差異。 2.基隆市不同戀愛經驗之國中生對傳播的性知識與異性交往態度上並無顯著的差異。而戀愛經驗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及自尊是有顯著的差異的,無戀愛經驗者知 覺父母的婚姻關係的親密與和諧程度是較高的,有戀愛經驗者的自尊是比無戀愛 經驗者低落的。 3.子女知覺到父母婚姻關係有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和意見一致性的部分,則子女與 其異性交往目的是有顯著正相關且對性行為的態度上是有顯著負相關。 4.傳播的性知識影響愈多者,在異性交往態度是愈負向的,可以得知受傳播性知識 影響愈多,是愈贊同異性交往,是較看重異性的外貌體型,在性別角色的互動上是愈趨傳統的刻板印象,在婚前性行為的態度是較開放的,在面臨衝突及處理分手議題時較無法理性以對的。 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與個人自尊對其異性交往態度六個構面進行共同預測,「傳播的性知識」變項為預測力最高的效標變項。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Item 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2010) 陳若芝; JO-CHIH, CHEN自尊與個體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個人對自己的感受與評價會影響其行為表現,而個體的行為表現又會影響其與周遭環境、他人互動的關係。本研究主要在探索國中生的自尊、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能三者的現況與三者間的相關情形,並進一步探索自尊與情緒智能對國中生利社會行為的表現預測情況。 本研究以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與新竹縣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43份有效問卷,男生504人,女生539人。以問卷調查法來了解青少年在自尊、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能上的得分情形。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描述統計、皮爾森績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針對研究假設進行考驗。Item 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2009) 謝巧茹; Chiao-Ju Hsieh由於電腦和網路普及,使得網路交友成為青少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但也因網路特有的匿名性與互動性,致使網路交友暗藏層層危機和陷阱,而報章媒體中時有所聞的網路援助交際便是其中的一大隱憂! 然而有關網路交友及網路援助交際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期待能從中了解現今國中生自尊、網路交友現況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選取新竹市國民中學七至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取得有效樣本544份。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尊量表、網路交友狀態量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到的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統計、變異數同質性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以考驗研究假設並回答研究問題。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本研究樣本中,國中生的整體自尊呈現中等的程度、網路交友狀態之認知 情形與行為表現均屬於中等的程度,而對於網路援助交際的看法較為客觀中立,而且對於網路援助交際之行動力偏低。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三) 七八年級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四) 國中生的網路交友狀態之面向中,僅網路交友之認知因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五) 國中生的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各面向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六)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自尊並沒有差異存在 (七)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各面向有差異存在。 (八) 國中生之自尊與網路援助交際之行為傾向有相關存在。 (九) 國中生的自尊與網路交友狀態能有效預測網路援助交際態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各項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教育輔導人員以及教育主管機關、政府單位作為研究以及實務上之參考。Item 高中職生完美主義、自尊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2014) 曾婉君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完美主義、自尊與復原力之情形,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了解自尊在高中職生完美主義傾向與復原力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區高中職生625人為研究對象,運用「中文版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自我喜愛感/自我能力感量表-修正版」及「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做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所得資料依研究問題,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多元迴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高中職生的正向努力完美主義得分較高,尤其以「組織性」的得分最高。其中「父母批評」在高中職男生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個人標準」、「組織性」及「正向努力」則是女生的得分高於男生。在不同學制上,高職生的「父母批評」程度高於高中生,而「正向努力」與「個人標準」則是高中生的程度高於高職生。2. 高中職生在自我喜愛感與自我能力感的得分均高於中間值,且無性別與學制上的差異。3. 高中職生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復原力,其中「對他人正向態度」女生得分高於男生,在不同學制上並無顯著差異。4. 完美主義傾向與自尊有相關,過度在意完美主義與自尊均為負相關,正向努力完美主義與自尊均為正相關。5.自尊與復原力有中度正相關。6.完美主義與復原力有相關,過度在意完美主義與復原力為負相關,正向努力完美主義與復原力為正相關。7. 自尊在過度在意評價完美主義與復原力之間有完全中介作用。8. 自尊在正向努力完美主義與復原力之間有部分中介作用。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家長、學校教育、諮商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之關係研究(2015) 陳曉郁; Hsiao-Yu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間之關係,並檢視親子性別在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子女的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關聯間之影響為何,包含四組親子配對(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相關情形,以及子女性別在父母心理控制與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間之調節作用分析。 本研究之參與者來自新北市、台北市與桃園市等三個區域中的七所國中,共860位七到九年級之學生,其中男生為433人,女生為427人。研究工具使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心理分離-個體化量表」及「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知覺母親心理控制高於父親心理控制,且男生知覺父親心理控制程度顯著高於女生知覺父親心理控制程度。 二、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呈顯著負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中,除父/子配對無相關外,其他親子配對皆呈顯著負相關。 三、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分離-個體化呈顯著正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亦皆呈顯著正相關。 四、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正向事件解釋風格有部分相關;與負向事件永久普遍性呈顯著正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亦皆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事件個別性呈顯著負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中,僅父/子配對無相關,其他配對皆呈顯著負相關。 五、子女性別在父親心理控制與負向事件個別性解釋風格間具有調節效果。Item 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檢視自責歸因與希望感之調節作用(2019) 高慧軒; Kao, Huei-Hsuan關係受害的普遍性、影響層面及可能產生的人際負向循環,對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實為不容忽視的現象。本研究之目的即為檢視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並探討認知因素在兩者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延伸前人之基礎,同時從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著手,分析受害者常見之自責歸因以及實務工作者常運用之希望感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研究參與者來自臺灣8個縣市13所國中,有效問卷共861份(七年級204位、八年級473位、九年級184位)。研究工具使用「同儕受害經驗量表」、「正負向情緒量表」、「自尊量表」、「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自責歸因量表」、「希望感量表」。研究發現:(1)關係受害對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皆有顯著關聯與預測力;(2)希望感對於關係受害與自尊之關聯具有顯著調節作用;(3)自責歸因對於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則無顯著調節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關係受害青少年可能與整體的不適應有關,而青少年工作者可嘗試運用希望感協助受害青少年。 關鍵字:自責歸因、自尊、希望感、拒絕敏感度、負向情緒、關係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