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母女關係代間傳遞之敘說研究(2022) 蔡文汝; Tsai, Wen-Ju本研究旨在探討母女關係互動及代間傳遞之內涵,以及如何活出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敘說研究,邀請研究者的阿嬤、媽和妹擔任研究參與者,含研究者自身母女關係自我書寫文本,共4位研究參與者。過程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透過沉浸閱讀將訪談文本(阿嬤、媽、妹)和自我書寫文本(研究者)進行主題拆解與改寫,對應研究目的及問題重整為完整的結構描述,最後進行普遍結構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母女關係代間傳遞內涵:生命歷程、家人關係、價值觀、自我概念、情緒表達與抒發……等。二、調整並活出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成年女兒重新設立母女互動界線、在母女關係中表達自己的需要、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愛、母親覺察代間傳遞內涵並調整教養方式。三、認識並接納彼此是獨特的平凡人,並重新做健康的選擇:母女放下對完美母親的期待,女兒不帶指責且刻意地去了解家族及母親的背景脈絡,藉由更多理解母女關係代間傳遞內涵,並自己如何參與其中而被影響,在母女關係中重新做更健康的選擇。基於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未來研究方向給予具體建議,盼能讓母女關係有更健康的代間傳遞。Item 成年前期罹癌者生命經驗及網路書寫經驗之敘說研究(2021) 謝玫芳; Hsieh, Mei-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之歷程與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初診斷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之間,並有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為期超過一年者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整體─內容」之研究方式進行分析,以了解使用網路書寫之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生命經驗及其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使用網路書寫之經驗與歷程。研究結果發現每位成年前期罹癌者經歷五項主軸經驗─癌前生活、罹癌受苦、調適、網路書寫、癌後重生;進一步跨個案分析後,研究發現罹癌經驗敘說主題包括:1.擁有回應階段任務的正向特質,有利面對疾病的困境,2.罹癌經驗到身心受苦失落 V.S 主動積極調適的雙軌擺盪,3.開放、感恩、回饋的特性,推動人際之間善的循環;而成年前期罹癌者的網路書寫經驗主題包括:1.網路成為打破時空的病友團體,2.網路書寫成就展演癌症故事的舞台─見證與力量,3.被觀看的限制與動力─社會讚許欲影響網路書寫,4.網路書寫帶來書寫的自我療癒力量,最終「找到自己的詮釋意義,癌後長出新人生」。依據研究結果,討論並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Item 失智症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的照顧經驗與心理歷程探討(2020) 劉子菡; Liu, Tzu-Han本研究旨在了解失智症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面對與照顧罹患失智症家人的經驗,探究其內心所經歷的不同歷程與轉變,並進一步提出其需求、期待與建議。為了能夠深入了解失智症老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的經驗與感受,本研究採用敘事取向的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訪談了三名失智症年長者的家庭照顧者,接著使用「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方法進行文本的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失智症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的照顧經驗為:(1)摸不著頭緒的失智症狀;(2)永無止盡的照顧工作;(3)因失智症而改變的家庭動力;(4)家庭照顧者健康亮紅燈;(5)關係的失去與修復。而失智症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的心理歷程包括:(1)發現失智症的驚懼與心疼;(2)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顧工作;(3)充滿無力與挫敗感的陌生世界;(4)角色衝突與愧疚;(5)過度負荷與耗竭;(6)自我檢視與整合;(7)生命的頓悟與昇華。失智症年長者之家庭照顧者的需求與期待則有:(1)資訊層面;(2)經濟層面;(3)照護層面;(4)心理層面;(5)制度層面。 失智症年長者家庭照顧者的照護經驗、心理歷程以及需求與期待與過去國內外研究有相符應之處,然而,隨著臺灣長照法的推進以及在地文化,仍有部分發現值得再深入去思考與探究,為這些失智症年長者家庭照顧者提供一個更加友善與支持的環境。Item 當男人走入婚姻-初婚期為人子/人夫之經驗敘說(2020) 馮暄諭; Feng, Shiuan-Yu本研究旨在探討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並理解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四位29至40歲、婚齡在五年內,且已有生育孩子的初婚期男性作為研究參與者。資料搜集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理解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以及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聯因素為何。 研究結果呈現四位初婚期男性在適應歷程中的各項主軸,及其所涵蓋的各項主、次類別,並針對單一主軸做跨個案分析,以探討主軸內各主類別元素之異同。最後於跨個案適應歷程分析中,提出本研究所發現三條初婚期男性之適應歷程路徑,並說明影響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依下列各點進行研究討論(一)不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使男性平衡婆媳關係的困難度增加、(二)有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將拓展男性文化傳承的可能性、(三)初婚期適應策略受男性原生家庭背景養成所影響、(四)男性在婆媳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婆媳互動方式為交互影響、(五)男性接受資源的同時亦須付出心力平衡關係、(六)男性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影響其面對婆媳關係時之態度、(七)男性增加人父角色後有感並願承擔更多責任,並針對初婚期男性提供資源及功能運用上之建議,以及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Item 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經驗與自我轉化歷程之敘說研究(2020) 顏郁潔; Yen, Yu-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兒童母親之母職實踐經驗以及自我轉化歷程。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從研究者曾經指導過之特殊兒童家長中,邀請二位特殊兒童的母親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敘說研究的方法,以「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模式進行資料分析。 其研究結果發現,特殊兒童母親的母職角色功能包含:(1)生活訓練;(2)醫療照護;(3)正向輔導;(4)心靈支持。特殊兒童母親母職角色的階段性意義包含:(1)罪惡與壓力的來源;(2)學習與成長的動力;(3)自我實現的助力。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之挑戰包含:(1)母親個人的挑戰;(2)特殊兒童的挑戰;(3)家庭的挑戰;(4)社會文化觀點的挑戰。特殊兒童母親的自我轉化歷程包含:(1)初始狀態;(2)衝擊與促發;(3)覺察與更新;(4)承諾與行動;(5)成長與蛻變。影響自我轉化的相關因素包含:(1)內在資源;(2)外在資源。歸納特殊兒童母親自我轉化之意義及對自我價值之影響為:(1)自我轉化消弭了痛苦;(2)自我轉化中發現個人存在;(3)自我轉化促發自我價值的提升。 最後針對上述研究之結果,說明本研究之限制及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特殊兒童母親、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Item 基督宗教信念對女性喪偶者生命意義重構歷程之敘說研究(2010) 伍育英; Yu-Yin Wu本研究旨在探究女性喪偶者經歷重大死亡性失落後,基督宗教信念如何影響其重新建構生命意義與自我價值的歷程。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邀請三位配偶過世分別為21、14、8年的女性喪偶者,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個別進行三次的生命故事訪談。在謹守研究倫理並確保信效度的準則下,透過訪談錄音、訪談逐字稿的謄寫,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檢核等,形成故事文本。在資料分析部份,則採用Lieblich等人 (1998) 提出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敘說研究分析模式,並結合Ollerenshaw與Creswell (2000) 的「問題解決敍說架構」進行。透過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的共同分析資料,呈現最後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構歷程,主要是透過其生命中某些核心議題的改變。而三位研究參與者共同皆有改變的核心議題包括 (1) 死亡態度;(2) 親子關係;(3) 自我形象;(4) 與神的關係,以及 (5) 教會服事。死亡態度的改變,是從剛喪偶時,對死亡的疑惑、迷惘,到現今對死亡秉持中性導向的死亡態度,並且希望能健康的服事神。在親子關係上,則從剛喪偶時的自顧不暇,以及權威或掌控的管教方式,到現今逐漸變為民主的管教方式。自我形象的改變,則皆是由負向的自憐、自覺失敗,轉變成對自己有信心的正向自我形象。與神的關係方面,則從剛喪偶時,與神是有距離的,到如今視神為愛她們的父親、朋友,甚至是良人。最後,在教會服事方面,三位研究參與者皆期望能為教會做事。而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新建構乃透過二個途徑。一是神藉由他人、夢,以及祂自己或是聖經中的話語,來改變人的負向情緒與負向自我形象。另一則是個人自己藉由 (1) 參與宗教性服事;(2) 內在的虔誠;(3) 宗教性因應;(4) 宗教性社會支持,以及 (5) 靈性,來調適喪偶喪慟。Item 負傷的心理師--受苦生命經驗的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2010) 陳增穎; Tsengying Cheng受苦是人類必經現象,雖然受苦令人不安,但眾多的研究都證明受苦生命經驗可以令人發現生命的意義,並經由受苦經驗的轉化成長,形成個人生命的智慧。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會協助當事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但在現實生活裡,心理師也會面臨人生的苦難。因此本研究將焦點集中在瞭解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以及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 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讓故事反應受訪者的經驗,同時採用「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資料分析方式。本研究共訪談三位資深心理師,第一階段的分析呈現三位受訪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故事,並個別就三位受訪心理師的敘說故事,針對四個研究問題提出主題整理與研究者的詮釋。 第二階段則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進行跨案例分析及綜合討論。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方面,歸納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等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方面,則歸納為「承擔與接受」、「寄託與盼望」,及「堅持與相信」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方面歸納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盡其在我」,及「吃苦了苦,回甘人生」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中則歸納為「悲心作意」、「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及「漫漫治療路,你我同行」等三項主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讀者、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心理師養成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來自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2013) 鍾宜芳; Yi-Fang Chung本研究旨在理解低社經背景者如何能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低社經背景者能逐漸知覺有幸福感的生涯歷程經驗、其在此歷程中如何因應所遇到的挑戰,以及探究其從中所發展出的幸福生涯觀。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來自低社經背景而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之成人接受訪談,並依「整體—內容」、「整體-形式」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呈現有共通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階段。(1)「努力蓄積階段」:面對處理環境中經濟資源匱乏的挑戰,蓄積未來自立能力,在情感與精神資源皆匱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2)「轉變上升階段」:將長期養成的內在資源用於適應與改善自身處境,同時因遇有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外在資源而獲得生涯改善契機;(3)「穩定維持階段」:生活的物質、情感與精神層面均比早年家境要明顯改善,收到來自成長背景的禮物,以正向眼光詮釋過去困境,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形塑出穩固的幸福生涯觀並以此持續創造幸福感。 2.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中因應所遇挑戰的資源為:(1)個人內在資源:(a)擁有助益其適應與發展的先天個人能力;(b)在充滿壓力源的低社經環境中磨練出豐富的正向心理資源;(2)環境外在資源:(a)適時協助的社會人際資源:受益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來自親戚慷慨的經濟協助,身邊重要他人有正向狀態,幸運能成長於淳樸友善的社區,獲得師長穩定的關懷、指導與肯定,獲得老闆的賞識與重用;(b)多元豐富的公益社福資源:受益於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資源,社會公益機構的資源,與來自學校與各界管道多元的獎學金;(c)可生活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環境。(3)內外在資源的聯結與共同增長。 3、低社經背景者的幸福生涯觀為:(1)受到貧窮背景與生命歷練的影響,在物質方面深深體認「能知足就有幸福」;(2)珍惜終能脫離早年貧困處境,擁有一份提供生活所需的穩定工作;(3)專注在個人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無因社會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4)要在工作之餘常從事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活動;(5)為達成個人目標努力奮鬥能帶來幸福感受;(6)社交參與及情感關係的培養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7)要創造有別於早年的親子互動氣氛,用心善待父母與維持和諧關係;(8)能經營平凡安穩有愛的生活即是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低社經背景成長環境確有諸多挑戰,但也提供個人因經磨練而擁有豐富心理資源,與整合形塑幸福生涯觀的機會。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用心經營穩定情感與物質生活,並持續實踐幸福生涯觀的人,能在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Item 從飄浪到安定:中年男性自覺成為「男人」之敘說研究(2010) 呂芳遠; Lu Fang-Yuan本研究從一位中年男性敘說其成為男人故事中,與其共構出完整的生命成長故事,並進一步理解影響其男性認同之生命主題。再則,瞭解影響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對研究參與者之意涵,並在進一步敘說之後,探索未來男性認同之想法。最後,採用「社會生態脈絡」的觀點,理解影響中年男性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為立意取樣,邀請一位年齡約50多歲的中年男性。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方法論與「整體-內容」的分析方法。透過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共構、解構與重新建構其生命故事,瞭解中年男性整體生命經驗之男性認同與社會脈絡。經由資料理解後,呈現以下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 研究參與者其整體男性認同為:「以經濟條件作為男性價值」和「相信自己不僅僅是如此」。而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以下幾點內涵: 1.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源自於「本質論」的追尋。 2.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受到「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 3.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透過「社會建構」的建立。 4.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為尋求「解決生存問題」的過程。 5.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不同「主體我」。 6.從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關係疏離。 7.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男性多元性取向的可能。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改變與看法 (一)敘說後,其男性認同意義之改變:「相信自己不僅僅如此,還要有時運的安排」,及找到未來方向:「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看法: 1.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經驗之反思與渴望:其內容為:(1)對男性認同的反思(2)關係的修復與開展(3)自我的重新安放與開顯 2.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主題之延伸:「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三、影響研究參與者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眷村文化」的成長背景、「以經濟條件作為建構男性主體價值」和「臺灣資本主義社會型態」的視框是影響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發展其男性認同之重要社會文化脈絡。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和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走過未完成的生涯夢--有未完成生涯目標者朝向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2011) 林智圓; Chih-Yuan Lin本研究旨在理解個人經歷生涯目標之浮現、未能實現,但終究能在目前生涯中擁有幸福感的心路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個人走過生涯目標未能實現的經驗,同時探究個人用以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之內外在資源,並討論此經驗對其生命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三位有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但在目前生涯中擁有幸福感之成人為參與者,採生命故事敘說方式,所得資料以「整體—內容」輔以「類別—內容」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自生涯目標浮現、未能實現、直至在目前生涯中有幸福感的心路歷程,有以下幾點特色:(1)參與者找到自己的價值,想透過實現生涯目標來實現自我;(2)實現生涯目標的過程中,參與者受到內外在因素交互影響而有所掙扎,決定調整生涯決定;(3)在參與者做出不再追尋原本的生涯目標之決定後,他認為自己無法實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未竟情緒經驗現身;(4)參與者選擇不讓自己沉溺在負向情緒經驗裡,起身為自己找出路,於是相應的資源浮現;(5)參與者透過生涯探索釐清個人生涯認同,當他能朝生涯認同或生命主題的方向前行,他便踏上幸福生涯之路。 參與者用以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的資源方面,內在資源包含(1)採取正向的因應策略;(2)現實定向,保持彈性;(3)積極探索生涯;(4)正向感恩的態度。外在資源包含(1)信仰;(2)偶發事件;(3)身邊的楷模;(4)社會支持。 本研究也發現,參與者走過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能為其生命發展帶來正向影響,包含:(1)看見自己真心想要什麼,珍惜所擁有的美好;(2)打開生涯選擇的視野,提升生涯自我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個人在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帶來的衝擊時,若能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進而探索個人生涯認同或生命主題,就能朝幸福生涯之路邁進。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