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7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成年初顯期 子女之社交焦慮:自我分化的中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梁䕒鎂; 吳志文; 程景琳; Chia-Mei Lian, Chih-Wen Wu, Ching-Ling Cheng本研究旨於針對成年初顯期階段之個體,探討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並分別針對男性與女性,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是否會透過個體之自我分化程度,進而影響其社交焦慮情形,且分別檢視自我分化五個向度(情緒化反應、我立場、情緒截斷、與家人融合、與他人融合)之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955位(男性364位、女性591位)18至25歲成年初顯期樣本(平均年齡為21.41歲,標準差為2.47)。本研究以「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及「自我區分量表」進行測量,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分析。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聯,且在男性與女性樣本中,父母心理控制皆顯著地透過自我分化之「情緒化反應」及「與他人融合」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但自我分化之「情緒截斷」及「與家人融合」向度並沒有中介效果;此外,僅在女性樣本中發現,父母心理控制會透過自我分化之「我立場」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父親及母親心理控制行為與子女同儕受害的關聯:社交焦慮的中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程景琳; 陳虹仰; Ching-Ling Cheng; Hung-Yang Chen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子女同儕受害之關聯,澄清父親及母親心理控制之影響差異,並檢視青少年社交焦慮之中介角色。研究參與者為716 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男生366 位、女生350 位,平均年齡為11.44 歲)。本研究以自陳式量表測量高年級學生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社交焦慮程度及同儕受害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傾向與子女之同儕受害有正向關聯,且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會透過子女社交焦慮的中介途徑,而影響子女的同儕受害情況,亦即父母親使用心理控制行為的傾向愈高,其子女社交焦慮程度愈嚴重,並進而導致子女有較多的同儕受害情形;其中,母親心理控制傾向在此路徑上的影響大於父親心理控制傾向。Item 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社會認知與情緒層面之相關特性探討(2010/8-2011/7) 程景琳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 ─社會認知與情感層面之相關特性探討 青少年同儕間的攻擊行為是校園中亟需處理的問題,除了會明顯造成身體傷害的外顯肢體攻擊行為之外,另一種相對隱匿的攻擊行為─關係攻擊,也是不容忽視的。關係攻擊是指藉由破壞他人的人際關係或社交聲望而達傷害目的之攻擊行為,而關係受害則是指遭遇關係攻擊的受害狀況。過去研究發現,關係攻擊的現象在青少年早期階段可能是高峰期,而其對個體造成在社會心理適應困難上的傷害並不亞於外顯肢體攻擊。延續研究者之前的研究結果,擬於本研究中針對關係攻擊之社會認知因素、與關係受害之情感特性再加以探討。研究參與者為840位台灣北、中、南部之國中生,將以同儕提名問卷及自陳方式,分別界定出班級中的關係攻擊者及關係受害者。另將翻譯編製三份量表以探討與關係攻擊相關之社會認知因素─關係攻擊之規範信念、關係攻擊之自我效能、與關係攻擊之結果預期;與編擬三份量表以探討與關係受害相關之情感認知特性─社會評價在意度、拒絕敏感度、與同儕認可需求度。冀由本研究之結果,得以對台灣青少年的關係攻擊加害與受害相關之心理因素,能有更進一步之了解。Item 青少年階段之目標發展:以關係發展系統觀點探討內在資產、脈絡資源與正向適應(2014/8-2015/7) 程景琳Item 父母對青少年子女之同儕攻擊行為的影響:攻擊形式、影響途徑與調節因子之探討(2012/8-2013/7) 程景琳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父母管教方式對於子女同儕攻擊行為之影響,並檢視其直 接與間接的影響途徑、對不同形式攻擊行為(肢體與關係攻擊)的影響方式、及可能 對後續心理適應有所關聯的調節因素。研究者預計以二年的研究時程,針對台灣北、 中、南區共六所國小,約540 位五年級學生、及其家長與導師,進行共三次的施測, 以期回答下列六項研究問題:(1)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對於孩子的攻擊行為有直接的 作用?(2)在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孩子攻擊行為的預測關係中,親子關係是否具有間接 角色的效果?(3)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攻擊行為二者之間的關聯,是否會因父母及子 女的性別因素而異?(4)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子女的攻擊行為是否具有相互性的影響? (5)不同形式的攻擊行為是否會對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後果,有不同的預測力?與(6) 父母對攻擊行為的信念與因應,是否會調節孩子攻擊行為與適應後果間之關聯?研究 結果預期對理論及實務層面都能有所貢獻。Item 國中青少年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之縱貫性研究:社會適應與相關因素之探討(I)(2011/8-2012/7) 程景琳相對於肢體攻擊的顯而易見,關係攻擊是一種較為隱匿且不易被察覺的攻擊形式,主要以破壞人際關係的方式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近年來的相關研究發現,涉入關係攻擊互動的青少年有較差的同儕接納度與較多的內化性問題,而社會認知偏誤會引發青少年的關係攻擊行為,並且關係受害特別不利於青少年的情緒表現與心理社會適應;可知關係攻擊對青少年發展的傷害性不容小覷。雖然過去研究已經發現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的社會認知、情緒發展與適應表現有關,但對於相關變項間的相互影響與因果關係仍未獲得清楚的釐清與一致的結論。又鑑於國中階段是青少年最重視同儕關係,同時也是身心發展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因此本研究擬以縱貫性研究的方式,追蹤國中青少年在校三年間的關係攻擊互動與其認知、情緒及適應三者變項的相互關係,並探討其對個體適應表現的長期影響。綜而言之,本研究有以下三個研究目的:(一)追蹤關係攻擊者與關係受害者的心理社會適應在國中時期的變化情形;(二)釐清人際意圖歸因和關係攻擊規範信念等社會認知特性與關係攻擊的因果關係;以及(三)探討包含拒絕敏感度和社交自我效能等社會情緒因素,對關係受害與個體適應表現間之間接作用影響。Item 青少年社交焦慮與肢體及關係受害之關聯:探討性別之調節效果(2013/10/19-20) 陳虹仰; 程景琳Item 青少年初期女性之關係攻擊:社會認知因素探討與介入方案施行(II)(2009/8-2010/7) 程景琳本研究擬根據第一年的研究結果,編擬設計適用於青少年初期階段之國中女生、針對關係攻擊行為之攻擊者與被害者的介入課程方案,以期能協助具有關係攻擊相關經驗之青少女減少負向社會行為與增加社會能力。此關係攻擊介入方案擬包含的主題有:觀點取替、友善關係、情緒管理、與社交問題解決。本研究採用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共有來自三所國中之24名女生分別組成三個攻擊者的實驗組,另有24名女生組成受害者之實驗組。此介入方案以小團體方式進行,將連續進行十週,每週預計二節課的時間。同時本研究也將對此介入方案的成效進行評估。Item 國小學生理解與解答分數概念之相關因素探討: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分析(2005/8-2006/7) 程景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國小學生在分數概念上的發展過程。將以縱貫式研究設計 的方式,在三年的期間,收集國小四年級與五年級學生的分數表現資料。本研究將 由四個角度進行分析:(1)探討影響理解分數概念之相關認知因素;(2)探討影響 解決分數概念問題之相關認知因素;(3)驗證分數理解能力與解答表現之因果關係 模式;與(4)驗證分數理解能力與解答表現之縱貫發展模式。本研究結果將能提供 瞭解在分數教育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參考。Item 數位化情境式評量工具之發展與研究:青少年社會能力之評量(2007/8-2008/7) 程景琳本研究旨在發展適用於評量青少年社會能力的數位化工具,並驗證其適用性。研究者將根據「社會訊息處理模式」之理論架構,參考「情境式判斷測驗」之編製方法,分析青少年面對人際問題困境時,進行社會問題解決的歷程與相關因素。研究主要參與對像為國中七、八年級學生,資料收集方法為訪談與量表。本研究預計在三年間分別完成:(一)收集本土化之青少年人際互動情境並進行分類,建立青少年人際互動回應行動策略的資料群,編寫人際互動情節腳本,與完成「人際互動情境判斷量表」之書面文字版;(二)進行青少年社會能力、社交地位、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並製作電腦化文字版;(三)製作動畫版,並比較不同媒介之效果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