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6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國際教育旅行之成效探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9-??) 陳勇祥; Yung-Hsiang Chen本文從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國際教育旅行的課程規劃與活動進行,以及學生於活動中的學習與活動後的改變,探討學生參與國際教育旅行的成效。發現如下: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並融入群體,也能欣賞他人優點與分享生活經驗,同時克服語言恐懼而勇於溝通並反思與檢視現況,以強化社會互動與人際溝通之技能。對未來之建議為:申請其他相關補助並整合專業人力與社區資源,使更多學生參與。Item 從臺中市特殊教育評鑑探討IEP之運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9-??) 林晨華; Chen-Hua Lin自1997年《特殊教育法》二次修訂,明定學校須為身心障礙學生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迄今已逾18年。根據臺中市102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評鑑工作成果報告,其所屬國中小學在IEP的學生能力分析、學年學期教育目標、行為介入方案、轉銜等項目仍尚有改進空間。本文根據評鑑報告、相關研究以及教學現場實務經驗提出擬定IEP之建議提供教師參考。Item 從教師觀點談大學建立全方位設計學習環境的可能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6-09-??) 陳明聰; 江俊漢; Ming-Chung Chen; Chun-Han Chiang近年來就讀高等教育的特殊需求學生漸增,本文探討高等教育教師對於全方位設計學習相關概念、態度、實踐與影響因素。藉由採用「全方位」與「高等教育」等相關關鍵詞,於中英文線上資料庫搜尋到 9 篇相關研究。經由文獻分析發現,大部分教師對於實施全方位設計學習持正向的態度,但程度不高;在實踐上,則處於關注層面且實踐程度低,而接受相關專業訓練是影響實踐的因素。文末針對未來在大學中建立全方位設計學習環境提出初步的建議。Item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困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0-09-??) 蔡采薇目前我國已有許多身心障礙學生進入高中職就讀,他們依其性向與志願,於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此刻他們正處於生涯的重要抉擇點上,由於身心障礙學生身體及環境上的障礙,使他們在生涯路上比同儕走得更為辛苦。本文以相關文獻與筆者的實務經驗,闡述實發工作中所見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困境,並針對此困境提出討論與建議。Item 臺北市高職綜職科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現況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0-12-??) 李玉錦身心障礙學生的就業轉銜議題,是近年來國內推動轉銜服務的重點所在。因此本文從就業轉銜服務的內涵及晝北市綜職科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實施現況等向度進行探討,並提出相關建議,以做為實務工作者的參考。Item IEP在大專院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0-12-??) 陳麗如經由教育部的要點指示,各大專院校在近年來紛紛成立資源教室,擔任大專院校特殊教育服務工作,期待站身心障礙學生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教育與相關服務。作者依據經驗分享在大專院校資源教室推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策略,以此任務為資源教室的中心工作。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依以發展整個資源教室的工作方案,並能符合《特殊教育法〉第三十條所指出的:「高等教育階段之身心障礙教育,應符合學生需求,以特殊教育方案實施,協助學生學習及發展。」本文即從大專院校中IEP的擬定與執行,分享這樣的理念及其可能的做法,包括IEP在大專院校的意義詮釋、大專院校召開IEP會議的功能、大專院校IEP的擬定原則、大專院校擬定IEP的工作技巧。Item 身心障礙學生的考試調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6-??) 王淑惠; Shu-Hui Wang本文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學生的考試調整方式與執行困境。從現行法規與考試調整方式及其成效,講教師可以因應學生個別需要找出最適合學生的調整方式,報讀、延長考試時間、使用計算機與電腦作答是有效的考試調整方式。資源班教師應在學生的IEP註明學生適合的考試調整方式,讀評量與教學結合。Item 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做好就業轉銜準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2-12-??) 林淑玟; Shu-Wen Lin本文主張應從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角度關照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需求,透過應用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簡稱AT),使其順利經由轉銜而達成全人生涯發展,並建議可從四大方向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做好就業轉銜準備,包括:1.將生涯發展的主導與決策權回歸學生;2.加強學生對障礙的認識與自我接納;3.學習AT應用知能與態度及4.運用與結合職業重建(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