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
    (2020) 坂本貴; Sakamoto Takashi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育,以國語科為最重要的科目。國語教育包括「聽說讀寫」,「寫」即是代表作文(綴方)。本論文爬梳《臺灣教育會》、《第一教育》、《臺灣日日新報》等期刊報紙,有關於公學校教師對於作文教育的議論,發現公學校的作文教育,臺灣總督府並沒有公佈正式的教授細目。   在沒有標準教材與課綱的情況下,唯有依賴公學校教師們自行摸索與相互討論。導致公學校教師大多直接參考、沿用日本本國的教學方法,造成許多的問題與困擾。從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內容與表達形式,幾乎是抄自國民讀本,且文意表達不清,錯字百出的情形,即可充分了解。   透過公學校兒童撰寫的作文,不僅可以作為觀察其在國語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日本如何將國家認可的意識形態,透過作文教育灌輸予兒童。而在作文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接收到什麼樣的知識,反映什麼生活經驗?以及被教育如何表達自己,以及被公學校教師要求表達什麼?   從《御大禮紀念文集》的公學校兒童作文,可以發現有幾篇描寫參加國家儀式與公學校活動的生活樣貌,以及在字裡行間內隱約透露的「真實想法」,或是具有「臺灣本地特色」的文筆。另外,從《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也可以看到不少下原住民兒童,在戰時體制下的日常作息,以及如何用作文勾勒自己部落傳說。筆者也觀察到,原住民兒童撰寫的作文不論在用字遣詞、表現手法皆比公學校兒童還要優秀許多,並沒有如《臺灣教育會》雜誌的教師所言,寫得不好的情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