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影響學生的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之因素 - 知識、性別、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範(2024) 詹孟耘; Chan, Meng-Yun過去的研究指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範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知識可能也會影響行為。然而,知識是否會影響行為,在過去一直存在著正反兩面爭議。Ajzen認為與行為本身有關的知識才會影響行為,也推論可能僅有特定行為才能看出知識對行為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行為區分為五種環境行動:生態管理、消費行為、說服行為、法律行動與政治行動,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海洋環境科學知識,另一種是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知識,而後者也分為這五種環境行動的面向,欲探討是否與行為有關的知識才會影響行為,且想了解針對不同的行為,知識對於行為的相關性。再者,過去的研究指出,性別對於行為也會有顯著差異,但針對性別如何影響行為的研究較為稀少,而少部分研究認為,態度可能是性別與行為的中介變項,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性別對於知識與行為的差異,並進一步分析其中介關係。最後,本研究想探討知識、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範對於行為的整體影響程度。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分析了共151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的數據。結果發現:一、海洋環境科學知識與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意圖並無顯著相關。 二、僅有說服行為的行為知識與說服行為的行為意圖有顯著相關,其餘如生態管理、消費行為、法律行動與政治行動的行為知識,與其對應的行為意圖沒有顯著相關。 三、在海洋環境科學知識中,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在生態管理與消費行為的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意圖方面,女性顯著優於男性;而說服行為、法律行動與政治行動在性別方面未看出顯著差異。 四、在生態管理與消費行為中,態度是性別與行為意圖之間的完全中介變項。 五、在生態管理與說服行為方面,主觀規範對於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而消費行為、法律行動與政治行動方面,主觀規範則與行為意圖無顯著影響。 我們發現僅與環境事實有關的知識,確實與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意圖無顯著相關。然而,在與行為本身有關的知識方面,僅有說服行為的行為知識與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意圖有達到顯著相關,而我們認為,這可能跟「犧牲知覺」有關,我們推測說服行為是犧牲程度最小的。性別在知識與行為方面達到顯著差異,但女性在生態管理與消費行為的行為意圖則顯著高於男性,因此我們可以針對男性給予更多的關懷與教育,以期望促進學生形成更積極的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Item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桌遊遊戲設計及其成效(2022) 林茂達; Lin, Mao-Da隨著時代進步與外來文化傳入,國人的飲食日漸多元且豐富。但根據國名健康署的調查,國人整體肥胖率偏高,且某些特定營養素攝取不足,這無異於國人對於健康飲食並無認真執行之意圖,抑或不願執行健康飲食之行為。有研究表示健康飲食知識與行為並無正向關係,亦即知識並非影響行為之要素。因此,本研究將重點放在計畫行為理論上,藉由將計畫行為理論融入在桌遊設計中,探討桌遊是否能增進遊玩者知識的同時,是否能增進遊玩者對於健康飲食的覺察,並體會計畫行為理論中各向度對於我們行為的影響,以及願意增進自身健康飲食的意圖與行為,進而改善自身健康。Item 警察人員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及新北地區為例(2020) 胡琬琳; Hu, Wan-Lin本研究以網路問卷調查法針對臺北市及新北市之警察進行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行為進行調查,旨在了解臺北市及新北市之警察對於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行為與其背景變項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原因,研究結果做為警政機關日後進行防護裝備設置或教育訓練之參考。 本研究利用自編問卷在警察相關之網路社群平台進行問卷發放(臉書、Line),回收有效問卷344 份。調查所得之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獨立樣本t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相關分析(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等方法進行分析,茲將結果歸納如下:本次測驗全部有效回收問卷數有 344 人,在知識題組方面,平均成績為 78.48(滿分 100),顯示新北市、臺北市警員對空氣污染之知識具有一定程度之認識 和理解;對於空氣污染的態度平均數為 98.66 分(滿分 125),平均每題得分為 3.96,顯示大多數人對於空氣污染的態度抱持著正向的態度;空氣污染之行為平均數為 58.66 分(滿分80),顯示大多數警察對於空氣污染的行為在普通至同意之間,抱持著正向之態度。 空氣污染之知識與背景變項經研究結果顯示無顯著差異,但是空氣污染之態度與空氣污染之行為,在年齡、婚姻、育有小孩數、工作年資、抽菸習慣等變項,存在顯著差異;已婚、50歲以上、工作年資 16 年以上、育有 1-2 子、曾有抽菸習慣但戒菸者,在空氣污染的態度與 行為表現最積極。警察人員在空氣污染之態度與行為具有正相關,亦即對於空氣污染抱持越積極關切之態度,越能產生積極的空氣污染防治之行為。抽菸習慣與否對於空氣污染之態度與行為具有預測力,而年齡對於空氣污染之行為具有預測力。Item 發展地球科學日月地關係之動畫輔助評量(2012) 羅文鑫; Wen-Hsin Lo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動畫輔助評量,來降低學生答題時非必要之外在認知負荷,此多餘認知負荷與評量目標無關,但可能導致學生解題錯誤,進而影響作答表現。本研究評量內容為國中自然科之地球科學天文月相單元,受試對象為105名九年級學生,其中49名分配到動畫輔助評量組,另外56名為圖文評量組。在評量信度方面,動畫輔助評量的信度為0.6,圖文評量信度為0.5。此外,本研究也試圖分析空間能力及作答成績間的關連性。 研究結果發現,動畫輔助評量組學生的表現顯著高於圖文評量組,且在解題過程有較低的認知負荷;另外,學生對於動畫輔助評量的接受程度亦較圖文評量高。除此之外,學生的空間能力與評量表現有某種程度相關,動畫輔助評量對高空間能力組的學生較低空間能力組有助益,但低空間能力組的學生則未達顯著。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上,動畫輔助評量的設計應更仔細考慮學生個體的空間能力差異。Item 台灣民眾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對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影響(2013) 王韋政; Wei-Cheng Wang台灣部分民眾飼養野生鳥類的行為,經常成為國內保育與經營管理者所關注的一項保育議題。然而,有效地經營管理野生動物資源,除基礎資源調查外,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關係也是重要關鍵,因此了解民眾對野生動物的價值傾向及態度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間,針對台灣民眾以問卷訪查方式,調查野生動物價值傾向、飼養野生鳥類態度、飼養鳥類情況及保育活動參與意願。總計回收456位受訪者問卷,其中飼養野生鳥類共118位、飼養非野生鳥類共235位、無飼養鳥類共103位。57.6%之受訪民眾所飼養的野生鳥類來源是來自鳥店,而飼養原因以聲音優美佔56.8%,以作為陪伴為飼養目的佔51.3%,不同受訪者基本資料間之飼養鳥類情況有顯著性的差異。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受訪民眾之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可分析出五個因素(「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反狩獵」、「符號象徵」、「負面嫌惡」、「野生動物使用」),飼養野生鳥類態度則分析出四個因素(「飼養野生鳥類」、「社會效益」、「溝通效益」、「飼養野生鳥類問題」)。比較不同受訪者基本資料間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及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差異,其結果達顯著性水準。而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對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影響,達顯著性水準。除此之外,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及飼養野生鳥類態度對飼養野生鳥類行為及保育活動參與意願之影響達顯著性水準,即當受訪者的「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野生動物使用」的價值傾向越強、「飼養野生鳥類」的態度越高、「反狩獵」的價值傾向越弱、「飼養野生鳥類問題」態度越低時,民眾飼養野生鳥類行為的比例就越高。當受訪者之「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與「符號象徵」價值傾向越強及「社會效益」與「溝通效益」的態度越高時,其保育活動參與意願則越高。本研究結果支持認知階層模型理論,同時可提供相關單位作為經營管理及環境教育規劃之參考。Item 台北市中學生之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研究(2010) 羅惠如; Hui-Ju Luo二十一世紀可說是生物科技的時代,生物科技的應用及產物充斥在現代生活當中,面對這一門具科學、倫理複雜概念的學門所引發的社會科學性議題,這些具爭議性的問題現代的學生需具備相關的知識才足以應付。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北市七年級、高一、高二學生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現況。本研究採用地區性調查研究方式,以自編「中學生對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調查問卷」為工具,分層叢集隨機取樣台北市公立國中、高中學生,有效問卷3066份,含男性1555人、女性1511人,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2.88~3.16個百分點間。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台北市中學生的生物科技態度整體而言為正向態度,而且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生物科技訊息大多來自教科書(16.0%)、教師(14.2%)及網路(11.3%)。台北市中學生不同年級的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呈正相關。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台灣有發展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量表的必要性,且需重視中等教育生物科技課程的內容編排,並適時觀察學生對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的變化。Item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之研究(2009) 林李逸涵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動物,動物福利議題也常引發討論。台灣在99生物課綱訂定時相關動物保護團體曾提出刪除動物活體解剖實驗的建議,減少動物犧牲及學生學習困擾問題。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傾向,反映學生態度現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動物使用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立意性取樣台北縣、台北市及基隆市公立高中二年級自然組學生,發出596份問卷,有效問卷576份(含男性男性292人,女性284人)。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整體態度偏向正向,性別不同在動物使用的整體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 .05),而學校類型、實驗經驗、高三選讀類組、未來選讀學群及宗教信仰等變項在整體態度未達顯著性差異,但各分量表表現則略顯不同,且學生已多能考量動物福利及尊重生命之概念。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建議高中生物科教師進行教學時能多注重生命教育及人道使用原則,教育主管機關能多舉行相關研習並開發其他動物材料替代方式,增加教師與學生的選擇性。Item 國中生物科技倫理之研究 ——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例(2010) 周柏成; Po-Cheng, Chou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國中七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基因改造食品態度上之關係。並設計「基因改造食品倫理議題教材」教學活動,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版本-生物技術」教學後,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認知和態度是否具有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教學前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沒有顯著差異;進行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程度高於對照組學生,達顯著差異,且此認知變化在延宕測驗具穩定性;(二)學生性別、父母職業、喜愛學科與基因改造食品相關訊息主要來源在基因改造食品態度上無顯著差異;(三)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後,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態度趨於正向,且達顯著差異,顯示學生較不擔心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較願意購買基因改造食品、較支持政府開放基因改造食品的進口與買賣;(四)對照組學生在教學後,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態度不具穩定性;(五)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程度與態度改變無顯著相關;(六)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後,能主動收集基因改造食品相關資料,並願意和他人討論基因改造食品之議題。 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設計補充教材之參考依據,並建議在國中七年級下學期進行生物科技倫理議題教材之教學,提高學生對此類生物科技的認知及參與討論的能力與意願。未來可以利用質性研究的方式進一步探討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態度形成過程與潛在的影響因素。Item 動物倫理課程對七年級學生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之影響(2014) 江曉嵐; Hsiao-Lan Chiang環境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重大議題之一,而動物倫理為其重要的學習主題,然而課綱中並沒有動物倫理的說明與課程建議,因此可能減低了教師教學的意願。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瞭解七年級學生動物倫理的資訊來源,以及在動物倫理認知、情感和行為態度的現況,亦比較在進行動物倫理課程後,以上三種態度相對改變的情形。本研究採單一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大安區某國民中學自願參加暑期學藝活動的55位七年級學生,以自行設計的「動物倫理課程」進行教學,搭配自編之「動物倫理態度問卷」進行態度施測。研究者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成對樣本t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處理,並同時分析學習單的寫作內容,以為量化資料之佐證。 研究結果發現:(一)七年級學生接收「動物倫理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為電視、電腦等大眾傳播媒體;(二)性別、飲食習慣、飼養同伴動物與照護動物的經驗等背景在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情感態度上無顯著差異,但後三者在認知態度與行為態度的表現上則有顯著不同;(三)課程進行前,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均屬於中等認同表現;教學後,三種態度的後測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四)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 據此結果,推斷本研究開發之「動物倫理課程」能正向影響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故可作為環境教育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參考教材。建議未來有志於校園中推廣動物倫理的教師,以此課程設計為架構,藉團隊模式結合校內外教育資源來進行課程的規劃與執行。此外,亦可進一步探討大眾傳播媒體對學生動物倫理態度的影響,或由質性研究的方式,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動物倫理態度及影響態度塑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