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文戶外解說牌內容適當字數探討
    (2011) 葉育瑜; Yu-yu Yeh
    在環境解說媒介中,戶外解說牌是遊客接觸較廣泛的媒介,然國內目前尚未就能達到最佳效果的內文字數範圍進行探討,本研究期望探討戶外解說牌內文字數之多寡是否影響成人遊客對解說牌內容之理解,並建議適當內文字數範圍,在休閒遊憩風氣興盛的當下,提供遊憩管理相關單位在戶外解說牌規劃上的參考,期使環境解說能提升遊客旅遊經驗,並促進其環境保護之意願與行動,落實非正規環境教育之內涵。 為回答研究假設與問題,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第一階段透過專家學者評選出一面國內現存的最佳解說牌,研究者並依其內容改寫成不同字數版本,作為下階段實驗處理(treatment)之基礎,並依內文編製閱讀理解測驗,作為遊客理解狀況之測量工具,並由專家學者審核。第二階段透過實驗,將240位成人遊客隨機分派至六組,使各組遊客在等長時間內,觀看內容相同、內文字數不同之解說牌,隨後進行閱讀理解測驗,並依遊客所觀看解說牌字數之多寡,再將其閱讀理解測驗結果分為三大組,進行分析,以了解遊客對其所觀看之解說牌內文的理解狀況。 就本研究結果而言,觀看內文字數較少解說牌的遊客,在理解測驗平均得分與主旨覺知正確回答比例皆較高;然而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兩者顯著性分別為.060與.038,顯示就本研究而言,解說牌內文字數多寡對於遊客在解說牌內文的主旨覺知上產生明顯影響,因此建議戶外解說牌之中文內文字數大約為100-140字,或許能讓多數遊客在解說牌主旨上獲得較佳理解效果,進而促成戶外解說牌設置之效益。
  • Item
    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現況調查
    (2011) 謝純雅
    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此二十條親子級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形。從瞭解目前教學的狀況、困難,進而深究教師對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增進教師在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意願,並作為相關單位未來推動親山教育及山林生態保育課程的參考。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用問卷為研究工具,蒐集相關資料。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公私立國小教師,依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分層,計算各分層教師總數占臺北市教師總數比例,決定每層將發放的問卷數。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學校進行調查。共計抽樣372位教師,有效回收317位教師,回收率為85.22%。 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狀況 大多數教師近四年來,未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但教師們仍大多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是重要的,並且教師的班級學生人數及本身的登山健行頻率,在認為帶領學生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上有顯著差異。而學校所在行政區、教師本身的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健行喜好及登山健行頻率,對於舉辦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形也呈現顯著差異。 曾利用過臺北市親山步道的教師最常帶學生去的步道以「貴子坑親山步道」、「仙跡岩親山步道」及「軍艦岩親山步道」為主。教師會選擇運用的原因,則是「距離學校近」及「步道擁有豐富的資源供學生學習」、「可強健學生體魄」等。教師通常採「全學年一起去」的形式進行,課程最常結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以「自行設計當日課程並親自帶領」的方式實施,而活動內容以「學生觀察、探索」最多。 二、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困難 「擔心學生活動安全」及「對當地環境資源不瞭解」是最讓教師感到困擾的因素。 三、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 教師們希望校外有關單位、機關能在步道上設置更清楚的方向指示或標誌牌、步道參觀路線和建置突發狀況緊急聯絡系統,而在學校的部分則需要加強與學生強調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登山禮儀的觀念及進行行前登山安全教育宣導。大部分教師皆表示只要政府及學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後,將會更提升他們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意願。
  • Item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
    (2007) 王書貞; WANG SHU CHEN
    學校是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方案最主要的使用族群。因此,本論文欲透過研究了解教師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教學活動與資源的使用情形、需求與推廣的建議,提供關渡自然公園在未來經營時的參考,以吸引更多國小教師願意帶學童來此做戶外環境教育,幫助中心獲得實際的利益並成為更具特色的戶外教學場域。 研究方法上採用「調查研究法」,以系統隨機抽樣的方式,針對從2003年開園至2006年間使用過關渡教育服務的教師進行抽樣了解需求。 共計抽樣122位,總回收93份,回收率為百分之七十六。 本研究發現教師期待關渡自然公園除了提供與學校課程結合的環境教育方案之外,也希望增加課程的豐富多樣性,提高學習成效;並能與教師建立對話溝通的專業諮詢平台,透過教師研習活動,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且透過提供自然人文教材的相關輔助,共同建構適合教師們的多樣性的環境學習方案。針對學校部份則期待學校行政主管應給予教師更多元的學習環境,協助教師成長,並創造良好的溝通對話空間;並建立在尊重、信任之下,給予教師發揮創造的機會,甚至給予職前訓練、在職進修、戶外踏查的體驗機會,或給予研習時數、獎勵的機制,讓教與學能不斷流動。而對於教育主管單位的部分則是建議台北市建設局、台北市教育局與關渡自然公園共同建構一對話的平台,若台北市教育局能行文給學校,將關渡自然公園列為戶外環境教育的選擇場域,必定能讓台北市的學童更認識溼地之美,及台北盆地的發展歷史。 研究者最後並建議未來可從幾個面向的研究方向著手,增進更進一步的理解,這些主題分別為:台北縣市的國小教師作全面性的需求調查、教師重遊的意願調查、曾經參與過關渡教師研習的教師對於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使用率情形、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如何等。
  • Item
    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合作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格致國中合作之「自然體驗課程」為例
    (2007) 許美惠; Mei-Hui, Hsu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格致國中合作之自然體驗課程」的案例,了解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如何合作實施長期的戶外環境教育,以及兩單位在合作過程時所會面臨的挑戰與值得學習之處,並探討增進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合作實施長期、優質之戶外環境教育可行的策略,提供其他國家公園與學校參考。 本研究歷經一年半時間,採用質性研究法,經歸納分析之後,得到以下之結論: 一、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格致國中合作實施自然體驗課的運作情形形: 為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格致國中自九十學年設立「自然體驗課」,請陽明山國家公園派解說員支援上課。課程時間採四節連排,各班學生輪流至園區上課,每班每學期約有四次至園區上課的機會。經費方面由陽管處負擔解說志工的值勤車馬費,學生僅須自行負擔車費。上課時,由老師帶領學生搭公車或租車至園區,交由解說員,解說員主導課程內容與上課路線規畫,老師主要負責秩序維護與安全管理。九十二學年下學期上課內容以認識擎天崗山區生態為主,每條路線並讓學校老師親自帶隊解說一次,以培養老師在野外解說上課的能力;另有一次課程係安排學生解說自己的家鄉。九十三學年恢復全由解說員上課,實施對象僅一年級。上課地區上學期集中在大屯山區,下學期上課內容較多元,安排了遊客中心步道、天母水管路、竹子湖、七星山等路線。 二、面對的挑戰與值得學習之處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吸引更多學生的興趣、課程目標待進一步釐清、課程設計的主導與規畫問題、如何因應升學壓力、國家公園與學校的溝通與對話不足。值得學習之處為付出行動實踐教育改革、對不同教育觀點的包容與尊重、善用資源、花費極少、正向看待孩子的不專注,以及解說員對保育播種的使命感。 三、教育人員的反應 解說員的反應為增進帶領戶外教學的技巧與對國中學生的了解、大自然是最佳導師、成就感、成長需要時間和空間、希望更多學校來國家公園上課。學校老師的反應是增進對國家公園與自然生態的了解、從做中學習帶領戶外教學、接納自己的有限,得到新體悟、同時會擔心學生的表現。 四、環境教育學者對增進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學校合作戶外環境教育的看法與策略 環教學者認為戶外環境教育要有課程設計、且寓教於樂、繞富新意,才能吸引學生。為達到學校課程需求,提供有意義的戶外學習,陽明山國家公園應提升解說層次與品質,成立自然中心,並結合學校老師共同研發課程。學校方面,建議進行方案影響評鑑,並鼓勵老師進行在職進修,增進環境教育的專業成長。 五、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合作戶外環境教育的可行做法 綜合研究所得,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可依循下列七項步驟,進行以國家公園為教室的戶外環境教育方案。1.溝通觀念、增進對戶外環境教育、公園即教室理念的認同;2.確認學校需求,設定課程目標;3.協調行政事項;4.成立小組研發課程;5.培訓課程執行人員;6.執行課程;7.反思回饋。這七項做法並不完全是單向發展,而是循環發展。值得一提的是,4-6 項有關戶外環境教育課程的研發、執行與培訓環教人員,可能會促進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自然中心;相對地,當未來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自然中心之後,也可協助4~6 項做法的進行,進而提升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學校合作戶外環境教育整體的質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