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網路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2003) 劉賢美
    本研究乃基於e時代網路的盛行嘗試設計網路藝術課程的觀察,以及透過行動研究增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藉由K12數位學校平台進行網路藝術課程實施教學行動,目的在於進行網路藝術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的歷程,以及以行動研究法進行網路藝術課程的意義。 本研究先以探討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增加對於研究的了解;並以行動研究為方法,專家學者的意見規劃課程於虛擬教室進行教學,由行動中反省教學與修正課程設計發展方向。獲得以下研究的結果: 1、教學者要進行網路課程設計除了對電腦熟悉外,對於設計的課程的內涵、方式以及課程設定的了解是有必要性。 2、教學者對於設計的課程的內涵、方式以及課程設定,也會影響實施的策略。 3、透過行動研究實施與反省,影響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因素,也使教學者 對於網路課程實施改進的動力。 筆者誠懇地建議於實施網路藝術課程教學者: 1、應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是可行,網路課程需要團隊合作,課程才能發展進行。 2、對於課程結果或是行動研究的效能,從學生的學習態度,採取包容評價及鼓勵、讚美的態度同時站在協助、輔導者角色。
  • Item
    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張天健創作自述
    (2012) 張天健; Chang, Tien-Chien
    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而且具有普遍性,可以成為人們追求自由的通路。 創作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才能在各種的表現形式、媒材與題材之中有所取捨。而畫家征服內心的茫然之後,將所思所感順暢的表達出來,那創作便是自由表現的一部份,為擺脫生命侷限的努力。 論文由〈我追求藝術的歷程〉談起,敘述藝術觀養成的背景,並例舉啟發與影響我的藝術家。接著再談論我的藝術觀──什麼是藝術?藝術追求什麼? 藝術是一種文化創造的行為,無所謂進步與退步。而創作的意義在於新,但“新”並非完全的無中生有,而是舊有中的新創見,以有限的形式表達無限情思。它必須建立在互動的行為中,並且是有意識的創作,感性與理性的協調。 藝術的目的,涵蓋於探索自然、宇宙與人生之中。藉由創作,來宣洩情緒與分享情感,而使命感,便是持續創作的動力泉源。在創作的過程中,釐清自我、探索自我與完成自我。 文中分析了寫實與抽象的概念,論及形式表現在創作中的意義,並且提出了對今日藝術環境的反抗。藉由先輩的經驗,指出以美與善為創作的目的,人文主義為藝術發展的方向。最後闡述我的風格如何建立,並例舉作品,敘述創作的過程,將藝術觀具體實踐的經驗以文字記錄下來。
  • Item
    山海觀---台灣北濱海岸生態水墨創作技法研究
    (2006) 趙文雄
    論 文 摘 要 臺灣的地理環境,處於四面環海,北濱海岸地形地貌變化多端,構成舉世聞名之海岸風光。風景秀麗,地質地形景觀多采多姿,處處羅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更令人難以忘懷與留戀。筆者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水墨的技法表現,來描繪各種海岸地形地貌。擬藉由創新符號與表現技法、以最熟悉的筆墨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創作,讓水墨創作臻於新的意境。 本研究筆者擬從山石與海景的描繪之技法淵源,加以追溯、探討中國傳統與當代山海描繪之水墨技法,並以台灣北濱海岸主要地形景觀,創作台灣北濱系列作品,藉由水墨技法之表現,來描述藝術創作的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探討筆者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思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就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構圖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主題內涵加以敘述詮釋,來探索藝術創作的方向。並期許以傳承古法、學習當代、實驗探索與開創新境,作為個人創作努力的方向描述作總結。 期望以此次研究之成果,來追求「水墨創作」之嶄新境界,作為筆者日後在水墨創作領域的新起。  關鍵字:山海觀、北濱、東北角、水墨、藝術、台灣、海景、寫生。
  • Item
    無限可能
    (2002) 鄭漢禕; Cheng Hann Yi
    論文名稱:無限可能 校 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 芳 研究生:鄭 漢 禕 論 文 摘 要 「無限可能」意謂文化藝術不可預見的形式開發和建構態勢;也同時意謂文化藝術包容和多元創建的本質。 「無限可能」,是我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中心指標,是我所一貫秉持的創作觀念。尤其當我把人類文化發展的時空範圍,拉長和擴大時,我更深刻的感受「無限可能」它所傳達勇於創建和多元包容的意函。今天我以它為題旨敘述我對藝術文化創作的認知;表達我對創作活動所秉持的理念。企求透過對於文化藝術創建的各個層面的剝析,給予創作活動一些深層的詮釋,並對我的創作觀和我的作品加以表白敘述。本文以宏觀的時空視野起始,進而縮小視點論及中國的水墨和書法藝術,再進一步特寫式的把視點放在我及我的的作品上,希望它能清楚的傳達我的創作理念和我對創作的期許。 本論文架構規劃分為六章摘要如下 開場白 「…如果,我們深入各個地域文化,仔細的探索、如夜空星點的眾多表現樣式上,看到人們,應用環境中現有媒材的強大能力,一種屬於「無限可能」的創造力量…。」 由宏觀的視野切入敘述人類文化形式創建的多元並存和包容本質。 第一章 緒論 含動機 範圍 方法 第二章 關於創作 把視野縮小,針對創作的意涵加以詮釋 定位,並就影響創作表現之動能、媒材、形式、風格、元素、技巧分六節闡述。 第三章 關於中國水墨 視野再縮小到中國水墨創作。針對中國水墨畫、水墨符號元素、傳統與現代、水墨的形與神-似與不似、氣韻生動、渾然天成、水墨的改革-改不改、水墨畫的「筆墨」及水墨畫的新形式分九節敘述。 第四章 關於中國書法 視點放到中國書法,對中國書法藝術給予全方位的定位,並就其熟練法則、美學標準、法帖臨襲、書藝創作、自我表現-我書我體,給予詮釋 第五章 關於我的作品 視點縮小為特寫我個人和我的作品,分別就媒材的運用、體材的攫取、樣式的建立和我對作品的期許、創作標竿、作品自述等方面詮釋我的創作觀以及敘述我的作品。 第六章 結語 創作觀念的總結敘述-無限可能 無限可能的未知世界,最是吸引我們,令我們憧憬、幻想、和新鮮、滿足…「創意」即是關連於這個未可知領域的開發、探究、和建立。它是人類最可貴的動力,也是人類文明能夠向前邁進的基石。也許「更新」並不容易,不過嘗試和試圖「更新」的創造意念,也不可能終止。…. 謝幕
  • Item
    台灣原住民部落教堂視覺呈現之圖像分析
    (2011) 李懿宸; Lee, Yi-Chen
    本論文旨探討原住民部落教堂運用原住民圖樣之現況。研究者根據基督宗教(含天主教、基督教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各教派總會書面與網路之記錄,親自走訪台灣西部山區原住民部落各教派,共128間教堂;以田野調查、觀察、以及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以圖樣呈現的地點分析後發現:教堂周圍有原住民圖樣的原住民教堂比例大約在7%至22%之間;教堂外觀具有原住民圖樣的教堂以長老教會居多,大約4成;而內部具有原住民圖樣的教堂天主教的部落教堂有75%,近年來積極推動原住民文化的長老教會只有17%的教堂內部使用原住民圖樣。各族運用圖騰略有不同,魯凱與排灣族使用的圖騰樣式較他族多。 二、圖樣的使用可歸納出5種型態:圖騰、繪畫、雕刻、傳統編織、與傳統建材。依照這5種呈現的表象可分為「非具象」與「具象」兩種類別。具象的圖樣中可再歸納為4項:1.幾何圖樣;2.單一物件;3.人物描繪;4.整體畫面。具象的圖樣不管是在繪畫或是雕刻都均以這4項其中一項呈現。而具象圖樣現況有以下趨勢: 1.幾何圖樣仍保留原始狀態。 2.非人物主題、人物主題、與整體畫面三類之部分樣本皆具有西化的風格。 三、多年來,原住民的傳統藝術在信仰基督教後已經改變。過去為服務頭目與貴族的藝術,現在也服務教會。以木雕簷絎來看,過往這類作品,只會擺在頭目家,而現在也擺放在教堂前,意義也已不同。最後,研究者歸納出2點結論:1.外觀運用原住民圖樣裝飾的部落教堂不到三成,教堂內部則有近七成擺設編織布料,教派與教義不同導致原住民部落教堂出現的圖樣不同。2.原住民圖樣近年逐漸增加,惟表現手法有西化趨勢,傳統圖像形式逐漸凋零。建議原住民與相關單位,在追求或給予外來文化傳遞或學習之際,仍應保存其傳統藝術之形式與內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