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游離式避世所:沈方婷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沈方婷; Shen, Fang-Ting
    本文以筆者身處在思想與步調日漸同質化的社會為本,以此同質化隨著科技的腳步日益增強的狀況下,所衍伸的倦怠感進而沈浸於電影文本、電玩文本上的數位體驗經驗出發,在學理研究上探討閱聽者在參與媒體文本時的心理狀態、及主體透過與現實相通的符徵與文本共構想像性空間的歷程;創作研究上使用以紙類布與紙編織的創作手法,以縫製之動作呼應主體虛實交錯的狀態轉換,並匯聚了拼貼形式中覆蓋與重疊的概念,用以建構游離式空間。筆者欲以此學理基礎與創作手法,回應對避世所之感悟。本文包含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以媒體文本與閱聽者共構的避世場域為題,探討逃避現實的因素、文本所創造出的虛擬想像性空間、場域的建構;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基於筆者自身的創作意識與前章之學理研究,涵蓋了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創作步驟;第四章為創作實踐,筆者以二系列之創作回應對本研究之論述;第五章為結語,用以統合研究成果以及闡述未來展望。
  • Item
    異景.心戲-張亞蓁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張亞蓁; Chang, Ya-Chen
    本篇創作論文異景.心戲,紀錄著2020─2024年的創作研究,筆者的個性比較容易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裡玩耍,覺得所處的生活環境都像是一個充滿寓意的場景,藉此筆者在繪畫創作上,從景觀的觀察塑造出心理的寄寓空間,與個人內心小劇場的投射。本篇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並對於在本篇論文中所使用的關鍵字進行相關概念的釋義。第二章學理脈絡的研究,探討寓意的表現,異質性空間的景觀觀察,從現實景觀銜接筆者在繪畫創作上的空間想像,到第三小節逐步探討一些古典水墨畫景物空間的再現手法,運用到筆者作品的表現形式當中。進入第三章創作理念與表現,發展出的系列作品有「宅山水系列」與「人造樂園系列」,談論創作理念與創作方法、形式的梳理,並紀錄創作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分別從兩個系列的創作成果敘述個別作品的綜合分析。第五章結論,分成兩個小節,統整這個階段的研究結論,個展的展覽記錄,和未來創作的後續發展,進行整體的回顧與省思。
  • Item
    「穿越.時.空」洪雪慧水墨創作論術
    (2024) 洪雪慧; Hung, Hsueh-Hui
    本論文題目「穿越‧時‧空」,取材自古代四神獸及青銅器物之圖騰元素,藉由圖像的挪用、再製,加以進行重組、創作,圖騰元素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下,形塑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之核心概念如下 : 四神靈具有神力、威信、庇護的意涵,人們希望通過崇拜來獲得祂們的祝福和保護,也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對祖先的崇拜。另外,借用青銅器之物件,與當代元素並置,借古開今之意並完成筆者的系列作品。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緒論,闡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 時間空間意涵、時空美學、挪用圖騰之探究、藝術家作品探討與分析等。第三章 「穿越‧時‧空」創作理念與形式方法表現,創作理念營造、創作實踐方法、創作內容形式表現、創作步驟與媒材;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本創作分四個系列「四象系列」、「鑄之語系列」、「探古尋源系列」、「闔樂系列」;第五章 結論 對本論文的研究過程的回顧與自我檢視以及對未來展望。
  • Item
    觀石.映心—吳亞倫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吳亞倫; Wu, Ya-Lun
    本文探討觀石.映心—水墨創作論述,筆者在工作中長期在桃園的觀新藻礁和草漯沙丘中移動,因藻礁的啟發,進而觀察更多的礁石海岸河灘,由觀石的肌理形成和靜坐中與石的靜默對談,轉化成對宇宙無垠的幻想和自我心中的觀照。岩石為大地發育的基質,從生活中了解臺灣岩石形貌,針對岩石肌理及地形地貌中進行探討,透過筆墨與西方媒材結合,期盼能藉用多媒材不同的特性,在創作中有更多更具新意的繪畫表現,並由學理資料探討心象,以石為符號創作,組構及造境為創作模式,透過造境更能接近筆者所求的情境;為使山水畫更具開放的表達空間,也讓創作能更臻「物我合一」之境;是故,也佐以禪學、哲學、西方心理學作為探討。本研究強調實境觀察,透過實地寫生或記錄,進而轉化成觀照自我,透過自我內心創作感情,轉化成創作符號;在論文中,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創作論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觀石‧映心的內容闡釋,第三章研究觀石如觀心的藝術思維,第四章闡述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探討創作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透過觀察過程培養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內省,期望在藝術上有更深的體會,形成個人的繪畫風格,窺探藝術之堂奧。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
    (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
    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
  • Item
    玩.經典 - 賴宜吾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賴宜吾; Lai, Swenson
    筆者熱愛中國文化,生活中常以歷史文化爲伴,讀歷史、習書畫、彈古琴、賞古玩,頗覺像活在現代的古人,生活中混合了古典元素、科技文明與通俗文化,偶有時空交錯的感覺,亦有古今穿越的聯想,在時間幻覺之下,悠游於此雑錯融合的文化之中。筆者崇尚道家的樸素思想,奉行簡樸生活,熱愛庶民小吃,喜愛通俗的歷史文學,同時是個重度網路使用者。本創作研究「玩.經典」將生活中的古今元素拼凑混搭,以玩耍的心態及喜感輕鬆的情調來敘說、表現古文化,很單純地説著簡單的小故事,作品像是一篇一篇的散文,内涵是樸素的,形式是現代的,技法是簡單的,材料是普遍易得的,方方面面皆有道家樸素思想的影響。本創作以三件青銅器(毛公鼎、散氏盤、爵)與書法家懷素爲題,將古典元素與通俗文化拼凑混搭,做趣味、穿越的聯想:用青銅器吃平民食物、想像懷素也上網,用後現代風格的水墨來表現,通俗淺白的敘事風格,粗獷樸素的質感,完成二個後現代面貌的水墨系列。本創作研究分爲五章,第一章緒論以古典與通俗事物的異質混搭為題,説明創作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探討通俗事物介入藝術,探討樸素思想與通俗精神之間的連結,並析論崇尚樸拙的美學思想。第三章舉例與筆者思想相近的當代藝術家,探討他們對通俗事物的理念及表現方式,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説明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總結此研究心得及未來展望。
  • Item
    森羅萬象 如實人間-白志棋水墨創作論述
    (2023) 白志棋; Pai, Chih-Chi
    本論所欲探討的命題,來自於個人水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的各種疑問與發 想。所欲解答的是筆者自學畫以來即求索難解關於水墨畫的「當代」;遂藉此論, 運用西學哲理之「現象學」海德格「存有學」之論述方法,結合水墨畫上承本有 的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待釐清並確立個人的創作思想信念後,運用從習於諸位 老師的技法,再將個人之眼見心念昭然揭示於畫紙之上。首章緒論簡介筆者學習歷程,接著提出個人對當代水墨畫之問題意識;主張 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作為探索研究之依據。第二章簡介現象學核心思想與發 展演變;面對台灣文化處境,從後殖民主義到存有學面向切入思考。第三章運用海德格存有學描述台灣文化特色,嘗試對李奇茂和于彭兩位水墨 人物畫家進行存有學分析,章末提出論述心得與確認創作方向。第四章聚焦於個 人畢業創作內涵與方式,第五章作出結論。「現象學」的意義是「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其顯示自己般地被看見」,此 學即「覺」是所謂看清楚的過程。那麼,海德格的「存有學」就是以「此有」來 看清楚世間一切的「存有」的過程。這與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進程是相同的。筆者認為,具備了看清楚的能力,才具有展現「當代」的可能性。即是海德 格說的「本真」狀態─要如何從人云亦云的「人人」中脫穎而出?這樣的狀態換 一種說法或許看起來是「不合時宜」的。 有趣的是,佛教中的「菩薩」即是覺有情之義,「覺」是自覺覺他;也就如 上述的「存有學」一般,是從個人「此有」出發清楚感受世間一切「存有」的過 程。另外,在李長俊的杜象研究《蒙娜麗莎的鬍子》認為,杜象的 Dada 指的是 佛教中「施無畏者」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其獨到的推論。 「森羅萬象.如實人間」個人水墨人物畫作品的呈現,筆者主要就是在上述 的思想背景下,根據自己所身處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以水墨媒材和技法 畫出自己眼前所見的「森羅萬象」,表達自己內在的「如實人間」。 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用來標示佛典的紀錄者─阿 難尊者的那種負責任態度,「我當時聽到佛陀是這樣說的」。「如實人間」筆者所 強調的也就是在於它的「如實」感受而非「據實」的表象。
  • Item
    紫微斗數主星曜歷史人物圖像創作之研究
    (2021) 林聖芯; LIN, SHENG-HSIN
    全球人類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之下,時代進步大數據的應用日趨完善,人類日生活的所有需求都可以運用數據來檢閱。在數據中所蘊藏的含金量也成為企業視為重要依據。累積大數據的核心價值應用並透過不同角度及層面的分析統計後被用來解決企業各種難疑難雜症。本研究喜愛紫微斗數,因其經過歷代高士奇人流傳天下,除為古代帝王皇族做為鑑人重要依據之一外,也成為中國的主流數術。尤其依據之數據統計可以將人之性格特質及一生中息息相關之人、物、事洞悉,也能做為用人、處世之基本。因其意精深奧秘引發而創作圖卡將其歷史典故及寓意都可透過思維將創作者的理念與情感付諸於圖像的傳達。因此本研究將紫微斗數命盤上主要星曜代表人物的人格特質,用中國水墨畫技法,把人物的特性將臉部表情表現於圖像人物中。將探討的歷史人物典故中與現今社會工作及連結代表的動態為圖像之基本架構,用色彩五行代表的意涵及屬性,運用電腦軟體輔助設計成為生活的背景與時空拼貼技法成為創作前景及背景,構成圖卡之參考。人物比對封神榜及三國演義中相同風格人物,將其個性要點列表整理比對,作為創作中景圖像人物的創作塑造形象的參考。故事創作的發想,來自歷史分析法,將歷史故事情節敘事風格,視覺意象設計加入視覺隱喻,結合電腦繪圖軟體來完成創作紫微斗數十四主要星曜及重要影響的六吉、四凶星曜、特殊的天姚星曜。日後作為完成為中國「紫微斗數」塔羅牌的創作作品。除協助企業管理用人之快速做出因人適用的決策外,更作為從事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脈絡,又可豐富喜愛塔羅牌卡者之收藏。更將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經由創作圖卡而普及日常生活之中,寓教於樂!
  • Item
    經營位置的古與今 —葉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葉帆; Ye, Fan
    從現象學和象徵主義的角度,來對建築空間展開思考和想像的話,那麼空間 並不是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筆者的 個人創作是以此為題材開始的,而本研究將圍繞繪畫藝術中的空間表現而展開。本文將研究範圍縮減到敘事學背景下山水畫、界畫、人物畫和風俗畫中的空 間表現,這與筆者自己水墨畫創作中的空間表現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較強的 形式感是筆者作品的特點,但這特點主要也是為了表現暗含在作品中的敘述結 構。期望通過對比研究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的空間表現,釐清一些關於繪畫空間表 現的脈絡與視覺經驗,進一步深化並應用在個人水墨創作作品中。筆者發現,敘 事性情節相關的空間處理,都是有一定經驗和規律可循的,空間表現的發展深受 時代的觀看方式影響。研究空間轉向問題,對空間表現作深入的探討和經驗積累。本文通過對比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的空間營造法則,與西方同類型圖像 的空間營造進行對比,主要採取圖像學研究、作品對比分析法、以及文獻分析 法,分析中西空間表現差異性的成因。在本文的結構安排上,首先筆者主要探討了敘事學背景下,中國與西方的空 間概念的表現。其中第一層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中空間的表現,包括人 物、山水、風俗畫,並將最為特殊的一類——敦煌壁畫中經變畫單獨提煉出來, 進行圖像分析。第二層著重以西方 14-19 世紀敘事性圖像中的空間表現作為研究 對象,討論西方對於「空間概念」的認識,以及在繪畫中的表現方式。然後,筆者在比較研究中察覺中西方空間差異,並研究這種差異的成因,主 要分析源於中西方空間觀念的根本不同,以及作品創作時表現媒材和表現手法的 差異。基於這些研究筆者進行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創作實踐,分析了筆者的創作理 念以及作品的形式,並對代表作品作詳細解析。最後,筆者認為空間表現與視覺觀看的關係是成互相影響的關係,這一部 分,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了筆者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是、為體察藝術創作者 如何通過繪畫語言進行空間表現,在視覺表現的引導下,讓觀者看到更多維的空 間,有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其二、是在水墨畫語境中如何表現空間,形塑水墨中 特別的空間表現語彙,拓展水墨藝術語言的邊界,這是筆者研究空間概念並運用 於個人創作實踐中的重要環節,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幫助指導筆者的創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