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校園人工溼地使用者之地方依附調查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2014) 康紋綾; Kang, Wen-Ling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受教育部補助,推行永續校園計畫,以進行校內軟硬體設施之提升。校園內的人工溼地,自2004年完工後,除了具備淨化水質之功能,也持續為民眾提供環境教育和休閒遊憩等服務。相關研究涵蓋水質淨化、整體規劃與經營管理、生態調查和教育方案等領域,但缺少人與溼地互動關係與連結之研究。因此,本研究透過問卷蒐集曾造訪師大人工溼地之使用者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等資訊,並整理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法,以問卷方式客觀測量使用者的主觀想法,並將問卷分成六大部分,包含一題開放式問題: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本研究採方便取樣與立意取樣,在紙本與網路問卷並行下,共回收411份問卷,其中20份廢卷,有效問卷391份,廢卷率為4.87%。 研究結果顯示: 1. 使用者之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在不同使用者背景、使用經驗與參與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但使用者背景、經驗與參與程度變項對地方依附變異量的解釋強度普遍高於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 2. 地方依附與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地方依附對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只是解釋力稍有不同,地方依附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力最高(R2=.377,F=235.29,p<.001)。 3. 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滿意度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滿意度對行為意圖變異量解釋力(R2=.292,F=160.65,p<.001)高於對負責任環境行為的解釋力(R2=.207,F=101.66,p<.001)。 4. 地方依附模型在加入滿意度作為中介變項後,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都顯著,而且對於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提高,顯示地方依附除了可以直接用來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外,也會透過滿意度間接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和行為意圖。 5. 使用者認為人工溼地待改善的問題有:設備與設施老舊、外來種入侵、蚊蟲叮咬、水質混濁以及經營管理有待加強等。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師大人工溼地提出幾點建議:除了持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與發展人工溼地教育方案來提高使用者地方依附,更要提高使用者滿意度才能有利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另外,成立專責單位,由專人負責人工溼地事務;建立校園志工制度,並開放民眾參與以及定期監測水質和生態調查等做法,將能逐步改善人工溼地所面臨的問題,若能確實有效地執行上述的研究建議,以及參採前人的研究報告建議,將可達到人工溼地永續經營的目標。Item 探討地方本位戶外課程對活動涉入及地方依附之影響─以瀛彰宜跨校地理人文營隊為例(2018) 曾鈺文; Zeng, Yu-Wen地方本位教育以地方的現象作為其教學內容,而要了解地方的現象戶外教育便是一種常見的方式,戶外教育的特質能夠讓學習者以自身的感受實際體驗,透過與地方的交流互動,讓學習者能夠與地方建立情感甚至了解自己在社區中角色與責任,本研究之目的即是探討地方本位戶外課程對學生活動涉入及地方依附之影響,並以參與彰化地理人文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參與學生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於外縣市,三分之一為彰化在地高中學生,因此研究者除了探究三校學生在營隊過後對於彰化地方依附改變之外,同時亦針對來自於外縣市的學生,了解學生透過營隊課程活動後是否同樣會影響自己家鄉的地方依附。 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觀察法、以及訪談法,分析上則以質量混合之方式,用以了解學生在量化數據以及質化內容的改變。從量化資料的結果來看,學生在營隊課程進行完後,對於彰化地方依附有所提升並達到顯著差異,而來自外縣市之學生家鄉地方依附在平均數上雖有提升,但並無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在質化的問答發現學生透過營隊的課程以及與他校同學的互動,增加了自己對於家鄉的認識,對於彰化高中的學生而言發現自己對於家鄉並不了解,除此之外對於來自其他縣市的學生,他們亦從營隊過程中,透過相似的議題或是場景,聯想到自己家鄉也擁有相似的問題或環境,進而重新連結自己過往的經驗或是家鄉。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亦發現,當學習者於營隊中的活動涉入與學生彰化地方依附以及家鄉地方依附皆為達到正相關,換句話說當學生於課程中涉入程度越深,其地方依附也可能會有所提升。Item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周邊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意向調查(2015) 張美娟; Chang, Mei-Chuan新竹地區由於資訊產業的發展,就學就業機帶吸引人口遷入。工商業和居住需求促成農地、坡地開發。除了自然景觀改變,社會步調走向更快,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學童,他們的生活經驗會怎麼影響他們去什麼樣的戶外場所活動與接觸自然的機會多寡。他們自身與戶外活動場所的地方依附,還有來自周圍社會的規範會怎麼影響他們的心理因素,然後促成他們在戶外場所的環境行為意向,係為本研究之方向。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佐以計畫行為理論模式,計劃於2015年3月至5月至新竹市科學園區鄰近的小學進行施測,施測對象為國民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研究結果將顯示科學工業園區周邊國民小學學童在地方依附上,呈現對於環境態度之影響,而環境態度影響到他們的環境保護行為意向。因此,強化其地方感,通過環境教育之指引,將可強化其環境友善行動。 家長的教育程度低,孩子接觸電子資訊產品的頻率與時間就越高。接觸電子資訊產品時間長,從事戶外活動時間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家庭資源不充裕,會限制孩童接近環境教育場所,還有接受環境教育的機會,不利於培養環境友善行為。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將近54.5%的學生最常去的戶外活動場所為學校校園,然而認同感並不高,將近六成的學童比較想念旅行、度假時接觸到的自然景觀。學童心理因素中,以態度跟環境行為意向關聯性最強,主觀社會規範對心理變項影響力較大,但描述社會規範比起對態度,對個人規範影響更明顯。 地方依附與心理變項可作為預測環境行為意向的變項。社會規範可預測心理變項,直預測行為意向效果則不顯著。但年齡增長,社會規範對心理變項的預測力逐漸增加,間接來影響環境友善行為意向。 建議朝提升學童的地方認同感,輔以學校本具有的教育及學習機能,加強宣傳環境友善理念、營造環境行動氛圍,來提升學童的環境素養與環境友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