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住屋節能改善實作之歷程研究
    (2008) 林學淵; Hsueh-Yuan Lin
    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各種社會環境行動不斷,民眾在進行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是一種作中學的環境教育。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生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與札記。本研究歷經二年,實際經歷住屋節能改善行動各項活動,以推動節能改善行動的民間環保團體、參與住屋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學員、及節能改善實作案例的住戶成員為主為研究對象。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住屋節能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保組織的學習及改變、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後增能影響、節能改善實作過程對住屋成員造成的影響、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民間環保團體的學習及改變」方面,環保團體擴大議題策略,不再完全以批判爭議來做為組織論述主題,增加能源與環境議題教育的扎根工作,來喚起民眾對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重視意識,以較廣及軟性的議題來論述及經營,逐漸獲得更多民眾與社會的認同及支持。在「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後的影響」方面,計畫執行者以各種方式傳達節能議題教育民眾,研究發現參與住屋節能行動成員在行動中的確培養了行動能力,並且經歷了增能過程,與其他同好或社會大眾的互動中也逐漸對他們造成影響。在「節能改善實作住屋成員的影響」方面,研究發現,節能改善的方式不一定要更換硬體設備,也可以是使用者的想法、行為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民眾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參與者的環境覺知、節能行動的誘因、民間環保團體的社會資本,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提出建議。
  • Item
    從校園環境行動中學習~以台師大ˋ東海ˋ高醫三校學生自主的校園環境行動為例
    (2006) 陳芬瑜; Fen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在其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中的學習,以台灣師範大學老樹古蹟保存及後續創意校園行動、東海大學反對工業區聯外道路穿越校園行動,及高雄醫學大學創意校園行動等三校大學生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事件及行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出引發大學生自主投入校園環境行動產生的原因,並進一步探討行動參與者在過程中的學習及引發學習的契機。 本研究所採行之研究方法有二,分別為文獻整理及個案研究。筆者首先透過文獻整理歸納8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歷程、校園參與在國內的推動狀況,以及古蹟保存論述的發展,藉由上述文獻整理描繪出支持三校學生自主環境行動產生的大社會環境條件;而運用質性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大量蒐集三校學生行動期間的相關文件,同時進行團體訪談及參與者的個別深度訪談,以便能更清楚呈現三個學生環境行動事件的歷程,及參與者在過程中的改變。 本研究發現投入校園環境行動,參與者的學習是很豐富的,包括行動議題的知識、行動技能、拓展經驗、批判性思考、謙卑、有力感、改變對校園的情感等大面向,而學習的具體成份則受到行動事件及團體特性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引發學習的契機,行動者的個人動機及團體的特性/經營是關鍵。行動者的動機是觸發這群年輕學生投入行動的內在趨力,包括年輕人的理想性、對空間議題有興趣、有人找、過去經驗的啟發,想要行動等。團體特性/經營則不僅影響行動者對行動的掌握,更攸關行動者在過程中的學習。東海人間/台研屬於常態性社團經營,因而行動者表現出掌握行動的信心,更強調成員的共同決策;台師大、高醫的成員因為議題而集結,一開始團體感不若東海人間/台研濃厚,研究者以其相對經驗,將成員分為菜鳥與老鳥,並將行動過程分為行動初期、轉變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發現到在過程中老鳥與菜鳥均有所轉變,而對於行動的決策權力趨於平等。 透過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型塑出行動中學習的架構,並以大學生參與校園環境行動的學習成果與Hungerford &Volk(1990)所提之環境公民行為模式做一比較對話,指出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是依每一行動事件的需要而發展、獲得的,而非如同環境公民行為模式指出的三類變項有次序性。最後,並據以提出建議:大學校園中應提供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與管道,讓學生得以在當中發展環境行動的能力。 關鍵字:環境行動、行動能力、行動中學習、培力
  • Item
    探究社區發展協會持續推動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新竹巿福林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2006) 林坤佑; Kun-yu.Lin
    探究社區發展協會持續推動發展的影響因素- 以新竹巿福林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摘要 本研究主旨在探究個案社區發展協會在推動社區各項發展過程中,影響協會持續推動各項發展的因素。本研究選擇新竹市福林社區發展協會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實際參與協會初期推行各項發展歷程中,觀察該協會推動各項發展的緣起、歷程及影響協會持續推動各項發展的因素,以回答研究問題。並以六個順從技巧及增權展能(Empowerment)觀點分析個案社區推動各項發展的持續力,及促進參與者及社區增權展能的情形。 經研究發現福林社區能持續發展的原因如下: 一、 社區內各領導勢力的持續和解,少黨派鬥爭內耗。 二、 積極熱心的領導者示範帶頭作用。 三、 能以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力量進行資源動員。 四、 能積極配合政府施政方向,爭取政府支援和信任。 五、 協會長期的付出普遍能被社區人認同,使居民以社區為榮,能促進社區人參與社區發展事務。 六、 協會理監事能參與決策,並授權分工,溝通管道更民主,使參與者增權展能,提昇協會的凝聚力 七、 能從過去發展經驗修正社區發展方向和策略。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社區、政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其中對社區建議可從擴大社區居民參與、協助組織成員經驗中學習及成長,及不斷反省社區發展目標三方面進行檢討。
  • Item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學習及影響
    (2006) 黃思婷; Sz-ting Huang
    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社區環境行動不斷,居民在進行社區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在進行環境教育。 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童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以行動能力與增能的觀點,來瞭解社區團體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內容,以及從中的學習及影響。 本研究歷經半年,實際參與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活動,以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個人訪談、文件蒐集與田野札記。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社區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草盟的學習及改變、教育社區的方式及影響、與公部門交涉過程中的學習,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草盟的學習及改變」方面,草盟的居民成員原本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渺小,組成草盟行動後獲得權力感,並知道如何處理議題,而參與草盟的研究生則對此更為熟練。在「教育社區的方式及影響」方面,草盟以各種方式傳達議題教育社區,使社區居民從不認同草盟到認同,而以草山水道議題來推動社區教育,獲得社區更大的支持。在「與公部門交涉過程中的學習」方面,公部門從不願正視居民的抗爭,逐漸瞭解必須與居民溝通,態度變得謹慎,草盟成為公部門的正面壓力團體。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居民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地方環境行動、環境教育課程,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與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