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運用WebQuest於國小五年級進行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之研究
    (2010) 陳國欽; Kou-Chi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索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設計出WebQuest教學網站,於國小實施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單元教學之可行性,研究者除了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可能困難或問題,並分析學生對於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於水資源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及反應。 本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某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共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以教學觀察、教學錄影、訪談資料與各項學習文件等分析蒐集資料,並利用水資源環境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結構式問卷進行教學前、後測的學習成效分析,以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在WebQuest教學模式介入下,對學習水資源環境教育的學習成效。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進行課程教學後,在集水區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量表的表現均有顯著提升。顯示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進行網路探究學習之後,有助於學童在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學習。 二、本研究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作為學童的學習樞紐,依照網站的學習步驟,搭配教學內容發展的相關輔助教材,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有八成以上學生認同並接受此種學習方式。 三、教學設計者運用WebQuest模式教學,有助於提升實施網路探究模式融入教學的專業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運用WebQuest理論,設計相關的WebQuest教學網站,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教學中。研究者並提出教學上及未來研究上進一步的建議,以供教育相關人士作為參考。
  • Item
    石門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2009) 楊欣; Yang Sh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為主題之課程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接受本課程之後對其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上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此課程之意見與接受程度。 研究者以基隆市某國小四年級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本研究之課程教學;另一班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教學活動。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量化問卷為主,質性研究為輔的研究工具,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者以自編之「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評量問卷」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測,並蒐集教師於實驗組教學時所做之手札、實驗組學生學習單以及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作為研究工具,在教學活動前、後進行評測,並將前、後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 實施本研究設計之課程後,學生從對水庫陌生,轉變為覺知水庫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學生對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的相關保育知識有明顯提升且達顯著效果,並瞭解何種行為會破壞水庫集水區內的生物多樣性。 2. 由於學童在初始階段已經具有極為正向的保育態度,因此實施本研究之課程後,學生在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態度部份,雖有正面成效但未達顯著差異。但教學活動介入後,仍強化了學童對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為意向。 3. 學生對本課程接受程度極高,且教師若能多使用遊戲、多媒體、網路查詢等多元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則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在課程設計及教學的建議如下: 1. 水庫集水區保育課程應配合學校本位課程實施。 2. 應設計以水庫為主題之校外教學課程。 3. 教師應充實自身對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以進行教學。 4. 學習單的設計應注意勿造成學生負擔。 在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如下: 1. 水庫議題的研究對象也應包含成人。 2. 未來的研究中後測可以考慮以不同時間點來延後施測,以瞭解接受課程的學童其知識、態度的相關變化。
  • Item
    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以國小三年級進行環境-科學-技術-社會(E-STS)教學為例
    (2009) 呂家欣; LU CHIA HSI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的E-STS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環境覺知、知識、態度、行為的影響,以及學生對E-STS教學方式之感受。 研究者以台北縣某國小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輔以量化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詮釋,蒐集的資料包括教學省思札記、觀察日誌、小組報告、錄音、訪談資料等,並以自編之問卷與量表為研究工具,在教學活動前、後進行評測,並將前測、後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為主的E-STS教學,學生對於石門水庫與相關的環境議題有較深入的了解,在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量表上,後測的分數比前測高,且達顯著效果,但在環境行為量表上,有正面的成效但未達顯著效果。 2.在E-STS教學之後,在環境方面,學生態度從節約用水,擴大為愛護集水區水資源環境;在科學方面,對於集水區的生態環境知識增加;在技能上,合作學習與討論能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在社會方面,體會不同的角色有其想法以及立場,並學習價值的判斷,也學習尊重不同的立場和看法。 3.在進行E-STS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多媒體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能提升學生對於研究主題的興趣。 4.在教師教學方面,教師在E-STS教學歷程中建立E-STS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蒐集及統整環境議題資料、教學設計能力以及教學技巧。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及發現做一綜合論述,以作為教師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