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低碳社區民眾認知與實踐能力調查研究─以金門島為例
    (2015) 洪曉欣; Hung, Hsiao-Hsin
    本研究探討低碳社區民眾之認知與實踐能力,作為未來檢視低碳社區之參考。理論架構參考Middlemiss and Parrish (2010) 提出的「社區生態足跡責任」之四個能力面向:(1)個人能力、(2)基礎設施能力、(3)組織能力、與(4)文化能力;以及其他低碳島與低碳社區文獻,並依此四個構面檢視金門島之社區能力。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法,以問卷方式測量研究對象的認知與能力概況,採方便取樣,發放600份紙本問卷,回收485份有效問卷,再以SPSS 22(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顯示: 一、低碳社區民眾的認知表現為中上;在低碳社區的實踐能力為積極正向。 二、低碳社區認知表現受到執行減碳作為經驗與參加環保活動經驗影響,達顯著差異;曾經執行減碳作為經驗的民眾低碳社區認知優於不曾執行的民眾;參加環保活動的民眾對低碳社區的認知優於不曾參加的民眾。 三、低碳社區能力表現受到執行減碳作為經驗與參加環保活動經驗影響,達顯著差異。 四、實踐能力受到不同年齡、學歷、職業、知道居住地區為低碳社區的背景變項、參加環保活動經驗及滿意度影響,達顯著差異。 五、低碳社區認知的傾向會影響低碳社區實踐能力的產生,低碳社區認知在個人能力與文化能力呈現顯著差異,呈現正相關。 六、實踐能力中四個構面能力:「個人能力」、「基礎設施能力」、「組織能力」與「文化能力」互相比較結果,有顯著差異,皆呈現正相關。
  • Item
    探討永續發展在地化過程之民眾參與-以金門為例
    (2005) 趙玲君
    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開啟了追求永續發展的藍圖,在該議程第28章,特別指出永續發展需植基於地方的支持,經由民眾參與分享信念、態度及價值觀,使民眾得以共同創造地方永續發展的願景。此一永續發展在地實踐的過程,需仰賴民眾的環境覺知、責任感及行動參與。2004年,經建會協助包含金門等台灣地方十個縣市推動發展地方永續發展計畫。本研究值此地方推動永續發展初期,旨在探討推動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Local Agenda 21)之內涵精神、推動歷程,以及推動過程中民眾參與之內涵、方法以偶相關推動經驗。並進一步以金門縣做為研究場域,觀察金門初步推動發展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民眾參與情形,並以問卷調查金門民眾面對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推動初期所呈現的民眾參與特性。 針對研究觀察以偶問卷分析提出下列結論:1.地方永續發展策略規劃金門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起步,後續應建立並落實民眾參與機制。2.民眾參與方式的運用上應強儘告知與教育的功能,促使民眾了解地方永續發展之意涵。意見諮調方面可透過問卷訪談的調查方式進行,再逐步嘗試更為多元的溝通諮詢方式。3.民眾對於自身參與的義務具有高度認同,然而民眾對於政府之信任程度以又對於自身參與所能達到影響之信心仍有待提升。4.民眾對於「生態有其承載力」以及永續發展應透過「整體策略的轉變」之了解仍有待提升÷對於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經濟面的考量應透過更多對話機制凝聚共識。5.多數民眾有後續參與的意願,且關注金門未來整體策略規劃,應透過更多管道喚起民眾注意,提供溝通討論之機會。 據此調查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兩大部分之建議:對於後續推動之建議為1.規劃教育及傳播方案以持續喚起民眾覺知,深化永續發展文化。2.擴大金門地方民眾參與地方願景形塑的過程。運用多元的民眾參與方式促成民主過程及永續性的學習。對於地方政府的建議則為1.看重地方政府角色之轉變。提供充分決策資訊、學習開放傾聽民眾意見並建立落實民眾參與之機制。2.培養民間夥伴團體協助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事務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