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石門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2009) 楊欣; Yang Sh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為主題之課程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接受本課程之後對其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上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此課程之意見與接受程度。 研究者以基隆市某國小四年級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本研究之課程教學;另一班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教學活動。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量化問卷為主,質性研究為輔的研究工具,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者以自編之「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評量問卷」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測,並蒐集教師於實驗組教學時所做之手札、實驗組學生學習單以及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作為研究工具,在教學活動前、後進行評測,並將前、後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 實施本研究設計之課程後,學生從對水庫陌生,轉變為覺知水庫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學生對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的相關保育知識有明顯提升且達顯著效果,並瞭解何種行為會破壞水庫集水區內的生物多樣性。 2. 由於學童在初始階段已經具有極為正向的保育態度,因此實施本研究之課程後,學生在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態度部份,雖有正面成效但未達顯著差異。但教學活動介入後,仍強化了學童對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為意向。 3. 學生對本課程接受程度極高,且教師若能多使用遊戲、多媒體、網路查詢等多元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則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在課程設計及教學的建議如下: 1. 水庫集水區保育課程應配合學校本位課程實施。 2. 應設計以水庫為主題之校外教學課程。 3. 教師應充實自身對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以進行教學。 4. 學習單的設計應注意勿造成學生負擔。 在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如下: 1. 水庫議題的研究對象也應包含成人。 2. 未來的研究中後測可以考慮以不同時間點來延後施測,以瞭解接受課程的學童其知識、態度的相關變化。
  • Item
    以環境教育的觀點建構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行動概念
    (2008) 曾聰賢
    自1992年地球高峰會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生物多樣性成為全球最受重視的環境議題之一,但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快速,唯有透過全體人類共同的參與及投入,才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唯一的出路。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多而複雜,哪些是重要且有助於提升行動力的概念,在推動大眾生物多樣性教育上甚為關鍵。 過去概念的研究大多以德懷術的方式,透過專家問卷反覆的調查得到相對主觀的結果,但在每次問卷中,概念如何被挑選則不得而知。本研究之特色在於以研究者為工具,豐富詳實的紀錄整個過程,先以質的分析獲得生物多樣性教育的重要概念,再由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中找出影響環境行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並由行動知識、環境素養、環境教育目標內涵的相關研究中對照出篩選原則,透過篩選取得有助於提升大眾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願及行動之概念,最後經過三角檢定及專家意見的修正而完成,共得五大主題二十四條行動概念,以提供給從事大眾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教學者、課程設計者或方案規劃者參考。 五大主題內容如下: 一、使大眾瞭解何謂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性:內含五條概念,傳達生物多樣性中所有變異的重要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及環境的重要關連。 二、使大眾覺察並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內含四條概念,傳達生物多樣性因人類的行為及其交互影響之下以加成的速度消失。 三、培養大眾正確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觀:內含六條概念,包括欣賞生物多樣性之美及價值、關懷與尊重其固有價值、欣賞與認同不同文化、關懷未來世代以及拋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等,以賦予大眾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責任。 四、使大眾瞭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面向與策略:內含七條概念,傳達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的重要面向,包括社會層面與個人層面,並傳達出成功的希望。 五、使大眾瞭解到環境正義的彰顯有助於減少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內含二條概念,傳達落後國家及弱勢族群的貧窮、生存及被剝削等問題,亦會影響生物多樣性。
  • Item
    生物多樣性概念於校園環境教育之作法—以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綠拇指計畫為例
    (2018) 陳怡穎; Chen, Yi-Ying
    本研究探討以生物多樣性概念於校園進行環境教育活動的作法,透過文件分析、參與觀察、網路問卷及半結構性訪談,調查學校教師參與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綠拇指計畫的實施狀況與作法。本研究主要以立意取樣的方式,藉由問卷調查2013至2016年內參與過綠拇指計畫的學校教師,共得到52份有效問卷,回覆率為76.8%,其中選擇11位實際參與綠拇指計畫的教師、1位贊助單位代表及1位綠拇指計畫講師共13位為訪談對象,瞭解教師參與綠拇指計畫的動機、實施狀況及建議。綠拇指計畫運用臺灣在地原生種植物,鼓勵並協助校園營造綠拇指園地,除美化校園景觀,也可為其它生物提供棲息的家園,促進校園生物多樣性,以生物多樣性概念在校園營造一個環境場域。歸納及分析蒐集的文件資料、實地參與觀察的紀錄,結合問卷及訪談,本研究結果分析指出:大多數教師參與綠拇指計畫的原因,是因為認同根與芽計畫的理念與目標。參與綠拇指計畫的根與芽小組組成形態及年級以國小中、高年級的班級為多。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是推廣環境教育很適合的場域,綠拇指計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教育行動經驗等,有很多環境議題可以帶學生一起去學習。參與綠拇指的教師們最希望能提供專業講師諮詢,其次是提供環境教育的教材與教法、提供免費資源及相關環境教育資訊等。建議方面,則以有關種植場地及後續維護困難為主,希望協會能夠協助管理。參與綠拇指計畫後,教師們延伸出許多後續的環境教育活動,就關懷環境、動物、社區三個面向來說,以關懷環境為最多,其次為關懷動物及關懷社區。本論文探究教師透過綠拇指計畫,延伸出未來可於校園內執行的環境教育作法,以做為爾後於校園實施環境教育的參考方向,亦可提供政府及各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