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物種主義觀點探討動物保護之實然與應然:以流浪犬貓與野生動物之衝突為例(2022) 林珮萱; Lin, Pei-Xuan動物保護行動受西方動物倫理哲學思想:「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所影響。動物倫理主張動物具有與人類相同的道德地位,若人類因為物種差異而給予動物不一致的道德考量或對待,則犯「物種主義」之道德原則的謬誤。流浪犬貓係因人類的棄養與放養而在自然環境中建立族群,造成大量野生動物死傷故為生態的外來入侵種。犬貓流浪與衍生的入侵生態係由人類造成,減少其數量也是具有社會共識的行動。但是由於犬貓作為人類的同伴動物,使得不同群體對於減少流浪犬貓的方式意見不同,並產生爭論。若干動物保護者以動物倫理的正義觀點為由,主張流浪犬貓應該受保護的同時,對於增加其他動物的生命危險未多加表示,產生了偏好犬貓的物種主義的表象,以及「支持動物保護」卻「間接傷害更多動物」的動機與結果矛盾的情況。如此形成了動物保護的實務面與動物倫理的道德原則不相容,亦即動物保護的實然與應然分歧的情形。本研究以「人類保護流浪犬貓但間接危害更多野生動物」為道德兩難命題。用動物倫理學者Peter Singer與Tom Regan之論點來推論本命題之應然面的主張,選擇保護犬貓者可能具有犬貓物種主義態度。實然面則透過文獻回顧與研究調查來建立,包括回顧「動物保護與動物倫理之關係」與「造成社會群眾對議題的立場不同的原因」相關的文獻,並藉由問卷調查法分析群眾對犬貓議題的道德判斷因素。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會群眾對議題的道德判斷因素,在直覺思考時多數人的道德判斷為正義傾向。高動物倫理信念者更有高的犬貓物種主義傾向,但在在犧牲困境中,保育類的道德地位更甚犬貓,而不是受到正義傾向驅動。對於真實的犬貓議題時,多數人傾向降低動物衝突的情況發生,認為要介入動物衝突事件,接受流浪貓狗的末端管理納入安樂死措施等。以深度訪談法瞭解動物保護倡議人士對議題的真實想法後,本研究認為犬貓議題在動保領域與生態保育領域之間存在論述框架的不對等,唯認知人人皆具有知識盲區,尊重與願意跨域思考,才有助於解決犬貓議題。Item 探討昆蟲營隊教學人員對昆蟲之價值觀與教學行為意向(2012) 張淇惠; Chang, Chi-huei機構團體定期舉辦昆蟲營隊會安排接觸昆蟲活體的教學活動,但昆蟲嬌小、脆弱,很容易造成傷亡。參加的學員年齡多在道德他律期,易受成年人影響,所以教學人員在情境中的教學行為可能會造成示範的效果。本研究基於關切教學時活體昆蟲的生命福利,以及教學內容是否能傳達友善環境的價值觀和行為,調查教學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對昆蟲的價值觀與教學行為。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普查台北市及新北市各機構的昆蟲營隊教學人員。以Kellert(1996)的九種價值類型及生命中心倫理學者的理論發展價值觀量表,並且以道德兩難情境發展教學行為意向的開放式問卷。共發放81份問卷,回收54份,有53份為有效問卷。調查價值觀的結果顯示教學人員在生態價值表現最高,最低的是否定價值。個人背景則以女性或以志工身分參與者對「昆蟲個體生命較不傷害的價值觀」表現顯著較高。男性、年齡較輕者、擔任營隊內規劃工作者、未曾受過師資培訓者或非志工身分者對於「昆蟲個體生命較傷害的價值觀」顯著較高。 行為意向調查結果發現教學人員普遍認為學員需要接觸活體及進行戶外觀察,且大多數會安排採集活動,但基於考量昆蟲個體福利則不設陷阱、且不鼓勵飼養。可將其分類為考量「教學效果」、「生態族群」與「昆蟲個體福利」三類,當中以考量「生態族群」最多,考量「昆蟲個體福利」者不到四分之一,且許多教學人員在行為上有前後矛盾的情形,需進一步釐清,所以本研究建議應確立教學目的、將生命福利議題融入在人員的專業訓練、適時使用多媒體取代直接接觸、利用原有環境內的設施取代設置陷阱、重視過程而非強調結果。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將昆蟲生命福利議題融入課程方案中、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及製作觀察與採集倫理示範教材。Item 同伴動物保護課程對台北市某國小中年級學生動物保護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實驗研究(2008) 林佩瑩; Lin Pei-Y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同伴動物保護課程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動物保護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的影響。採「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之準實驗研究,以自編之「同伴動物保護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 研究問題如下: 一、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同伴動物保護課程介入後,在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三向度之差異程度。 二、探討實驗組學童在同伴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意向構面之前後測改變情形。 三、探討學童飼養的背景因素是否影響課程介入的效果。 研究結果: 一、前測實驗組、控制組在各面向並未達顯著差異。後測僅在知識及態度方面,實驗組顯著高於控制組,行為意向兩組則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在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三方面,後測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學童並不因「有無飼養經驗」的背景因素,而影響課程介入的效果。 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童同伴動物保護知識及態度,可作為未來推行動保教育的參考教材。而行為意向方面影響較小,未來可更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