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新北市鹿角溪濕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之研究
    (2017) 劉后晨; Liou, Hou-Chen
    動機在教育心理學中是許多學者討論的議題,然而在過去環境教育研究中較少被提及,因此,為探討動機、學習經驗與從事友善環境行為的關聯,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的質性方法,透過訪談、學生參與後心得、文件檔案分析及研究者之田野筆記,探究參與半年以上鹿角溪濕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以及實地參與的學習經驗,轉化成重要生命經驗的歷程。 本研究發現動機在引發、維持與預測未來行動種扮演重要關鍵。動機能夠觸發負責任的態度,從訪談資料中發現,大多數的巡守隊員,不是一開始即具備內在動機,而是經由多樣化的學習經驗,以及支持網絡的建立,產生對團隊與鹿角溪濕地的歸屬感,這樣共同深刻的重要生命經驗能讓學生們而從缺乏動機或外在動機,轉化成自願持續參與的內在動機。 研究發現不僅是童年的愉快經驗能引發內在動機,經學習而在過程中感受到的重要生命經驗,也能形成內在動機,其中動機持續的關鍵,是情感與價值的觸發,本研究希望以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提供推動環境教育實作課程的教師之參考,引領更多的老師、家長、學生們一起投入負責任的環境行動行列。
  • Item
    探究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住宿型環境教育方案學童之學習過程─以「小腳ㄚ走濕地」營隊活動為例
    (2015) 盧居煒; Chu-Wei, Lu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所辦理的小腳ㄚ走濕地營隊活動來探討學員經過營隊活動之後,其在營隊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是什麼?學員如何學習?如何促進學習?藉由探討學員在真實且自然的環境下所獲得的第一手學習經驗,探究學童在其中的學習過程,以及對這些學習經驗的回饋。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蒐集16名參與營隊學員的訪談資料、參與觀察紀錄、文件檔案等資料,瞭解學員們在營隊過程中的學習經驗,並分析結果以瞭解營隊課程如何促進學員的學習,期能提供未來環境教育相關營隊活動規劃與修正之參考與依據。 研究結果可分成三部分:一、學童在營隊中的學習經驗與學習過程部分,研究發現營隊提供學員豐富的學習經驗,並且幫助學員實地去認識與感受河川的環境,且這些學習經驗能促進學員的環境覺知發展與社會互動、影響學員對生物的同理心及情感,而研究中所使用的Griffin參與在學習過程中指標則有助於了解學員的學習過程;二、促進在環境中學習的因素部分,結合真實經驗的遊戲學習、引導者的教學經驗與技巧、合作學習,這三項研究發現對於學員在環境中的學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其他的研究發現部分,研究發現營隊的設計符合以經驗為基礎的五項教學方法原則,但學員在對學習經驗的反思是不足的,研究也發現自由時間的探索,能創造學員體驗不一樣學習經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