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社會學習觀點探討宜蘭深溝友善農耕社區之學習歷程(2021) 林治均; Lin, Chih-Chun由於全球工商業高度發展、環境惡化,形成人類生存危機,為了達成人類的永續發展,須透過永續發展教育來達成概念的革新,產生新的思維,形塑個人與群體的改變,達到系統性的革新才能解決危機。社會學習是永續發展教育的形式之一,旨在以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長時間相互學習,一同為問題尋找解答,使社群整體達成更永續循環的歷程。社會學習強調歷程本身與產出的成果,透過環境背景與學習成果的交互影響,使人類能夠邁向更永續的發展。本研究視宜蘭縣以深溝社區為核心的青年返鄉、外來耕作者加入,共同務農之現象為一自主發起之學習計畫,以永續發展教育中的社會學習觀點,探討「宜蘭深溝友善農耕社區學習」的發展歷程、參與者的角色與信念等,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了解其中所蘊含的學習策略與整體成長,剖析其對於宜蘭及其他鄉村地區永續發展之意義。研究發現,藉由建立學習平台,參與者加速社會學習的循環,解決友善耕作上所遭遇的問題,使加入的新農易於上手,並建立起深厚的人際網絡。透過堅持實踐高品質生活與友善耕作的信念,參與者獲得身心上的平衡、地方感與環境意識提升,達成自我實踐的理想,並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支持,積累深厚的社會資本,同時改變了社會大眾對於農村、友善耕作的概念與認知。深溝友善農耕社區學習歷程,驗證了一群人可以藉由深耕在地、翻轉社區使社區獲得新生,在滾動式的學習中產生創意的果實,使地方朝向永續發展邁進。Item 以社會學習觀點探討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2016) 陳玟旭; Chen, Wen-Hsu隨著都市化與全球化發展,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漸加重,環境問題也對人類的生活空間產生威脅與衝擊,因此全球展開了一系列推動永續發展的方案,期望將永續發展的相關理念融入於學習體系並在地方情境中落實。「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是一項涵蓋政府、非營利組織、學校及社區,透過各項學習策略,協助地方朝向永續發展的優質案例,多年來已累積豐碩的經驗與成果,值得更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藉由社會學習觀點,對這項計畫之發展歷程、方案內容、推動策略及相關參與者之學習與成長有更深入的剖析,理解公部門、非營利組織、學校與社區之間如何協力合作,共同促進地方之永續發展。並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作為資料搜集的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這項計畫提供了開放的學習平台及多樣的學習形式,內容兼顧生活、生態、生產三個面相,讓關注社區環境或社區事物的人,有機會能夠聚集在一起,並且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內化與內造歷程,從培力核心團隊開始,重新建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進而使社區整體帶來改變。以社會學習觀點來看,礙於社區能力不足、對公共事務冷漠、典範價值不同⋯等限制下,使得目前這項計畫的主輔關係仍舊是明顯的,加上是在已預設目標的前提下執行,因此尚未能如社會學習所期待,讓所有利害關係人站在平等的立場上,拋出自己的經驗、想法,在充分的互動與討論下,共同協商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多年的深耕與努力並非白費,不論是孩子、學校、成人或社區,最大的改變在於地方感的提升,並因著參與產生了更多的人際交流與互動,感受到彼此皆身為家鄉的一份子,共同肩負者著守護家鄉、讓家鄉更好的使命感。這些學習與成長,為地方累積了厚實的社會資本,亦是讓社區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Item 探討永續發展在地化過程之民眾參與-以金門為例(2005) 趙玲君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開啟了追求永續發展的藍圖,在該議程第28章,特別指出永續發展需植基於地方的支持,經由民眾參與分享信念、態度及價值觀,使民眾得以共同創造地方永續發展的願景。此一永續發展在地實踐的過程,需仰賴民眾的環境覺知、責任感及行動參與。2004年,經建會協助包含金門等台灣地方十個縣市推動發展地方永續發展計畫。本研究值此地方推動永續發展初期,旨在探討推動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Local Agenda 21)之內涵精神、推動歷程,以及推動過程中民眾參與之內涵、方法以偶相關推動經驗。並進一步以金門縣做為研究場域,觀察金門初步推動發展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民眾參與情形,並以問卷調查金門民眾面對地方二十一世紀議程推動初期所呈現的民眾參與特性。 針對研究觀察以偶問卷分析提出下列結論:1.地方永續發展策略規劃金門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起步,後續應建立並落實民眾參與機制。2.民眾參與方式的運用上應強儘告知與教育的功能,促使民眾了解地方永續發展之意涵。意見諮調方面可透過問卷訪談的調查方式進行,再逐步嘗試更為多元的溝通諮詢方式。3.民眾對於自身參與的義務具有高度認同,然而民眾對於政府之信任程度以又對於自身參與所能達到影響之信心仍有待提升。4.民眾對於「生態有其承載力」以及永續發展應透過「整體策略的轉變」之了解仍有待提升÷對於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經濟面的考量應透過更多對話機制凝聚共識。5.多數民眾有後續參與的意願,且關注金門未來整體策略規劃,應透過更多管道喚起民眾注意,提供溝通討論之機會。 據此調查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兩大部分之建議:對於後續推動之建議為1.規劃教育及傳播方案以持續喚起民眾覺知,深化永續發展文化。2.擴大金門地方民眾參與地方願景形塑的過程。運用多元的民眾參與方式促成民主過程及永續性的學習。對於地方政府的建議則為1.看重地方政府角色之轉變。提供充分決策資訊、學習開放傾聽民眾意見並建立落實民眾參與之機制。2.培養民間夥伴團體協助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事務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