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校園鳥類救傷宣導課程之成效探討
    (2011) 趙雅慧; Chao Ya Hui
    為了探討校園鳥類救傷宣導課程對國小學童知識、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雲林縣二所小學三至六年級共420名學童為樣本,其中包含實驗組210人、控制組210人。實驗組接受二次晨間活動時間的宣導課程(共80分鐘),本鳥類救傷課程內容結合了保育教育、動物福利教育及生命教育;而控制組則未接觸鳥類救傷之相關活動。由研究者自編問卷以蒐集學童對鳥類救傷認知與態度的量化資料,再以內容分析方式探討學生學習單內容、教師觀察教學的回饋及訪談教師紀錄,以了解學童在接受課程之後,對於不同情況下,拯救傷鳥的意圖及理由。 從問卷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確實因宣導課程的介入,使得其對鳥類救傷的知識與態度有顯著的成長。此外,研究結果亦發現:年級及飼養(鳥類)經驗的有無並不會直接造成學習成效上的差異,但女生在知識上表現則優於男生。從內容分析結果顯示:人道的關懷為學童鳥類救傷行動的起始行為,學童並具有以生命為中心的思維;而在談論未來能從事的救傷工作中,學童能提出具體的動物福利的操作方法;在外來種野放問題上,以動物福利的需求為考量大過於生態保育的主張;最後在面對實際的救傷工作時,學童能應用學習到的鳥類救傷原則,但對於救傷工作仍感信心不足。 本研究建議:未來宜針對老師的救傷工作能力進行增能,成為學童救傷行動中的諮詢窗口;可鼓勵師生一起參與救傷的行動;在學校教育推廣方面,可結合環境教育在校園鳥類育雛期及氣候不穩定的時節進行全校性的宣導。
  • Item
    動物福利教育解說活動對國小學童動物福利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
    (2009) 劉依如; Yi-Ru,Liu
    動物園圈養的動物提供許多現代人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每年有數以百萬遊客湧入園區內參觀,在動物園內的教育,扮演傳遞正確資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逐漸受到重視,動物園這個飼養大量野生動物的社教機構也同樣受到矚目,使得如何能讓動物園的野生動物在有限制空間和大量遊客干擾中,仍然能維持動物的身、心理健康,並且表現自然行為,成為動物園照養動物達到福利目標的挑戰。 本研究以「動物福利」做為解說活動的主要目標,透過準實驗研究法,針對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進行解說活動,以前後測問卷調查分析比較其差異;再輔以質性的觀察記錄,共同瞭解以動物福利的解說活動介入,對學童動物福利的知識和態度的學習成效。分析結果,如下: 1.學童經過動物福利解說活動後,在知識與態度的得分平均數,皆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的動物福利教育解說活動,能有效增進學童的動物福利知識和動物福利的態度。 2.飼養經驗會影響學童在動物福利知識學習,其中以無飼養經驗學童的學習成效高過有飼養經驗者。 有鑑於本研究的動物福利解說活動介入,有效增加學童對個體動物福利的知識以及對動物福利態度的改善。研究者建議未來臺北市立動物園,仍可持續進行動物福利的改善。並藉由園區內硬體的解說或人員帶領的活動設計,讓民眾更加瞭解動物福利,以提升國人的動物福利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