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 -以環保素食者為例(2011) 溫永利; Eng Lee, Ong在全球暖化議題不斷延燒下,保護地球與全人類的安全問題,不應只是從宏觀的角度去解決環境問題而已,更應該從個人行動中來展現其影響力。從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作出改變,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環境行為,這當中不乏有人因著環境保護為主要動機,而成為素食者。研究者將這群獨特的素食者稱為「環保素食者」,以深度訪談作為質性研究之取徑,了解何謂環保素食者,以及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 研究者發現,「環保素食者」是素食者也是環境行動者:他們以環境保護為初衷而開始採納了素食者的生活,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漸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素食者。他們的飲食的規範是自由的,由內在的信念來決定,然後再由外在的行為展現出來的。另外,環保素食者的吃素的行為是具有社會改革之意涵與利他主義,並且在飲食上充分體現出環境關懷的情懷。 改變一貫的飲食習慣,漸漸成為環保素食者,是由內而外的轉化過程。他們受到了啟發性的資訊影響,讓原有的意義觀點漸漸受到轉變,然後啟發了從飲食上的改變,試著吃素。在成為素食者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摸索並重新組合一套符合自身理念的飲食習慣與新的價值觀,並以新的角色投入原有的生活環境。Item 板橋市民對家戶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方式的覺知、態度及實施可能產生問題之研究(2010) 蔣鳳勝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在先進國家很多城市已由原先隨水徵收改為隨量徵收(簡稱PAYT制,亦即Pay-As –You-Throw),在我國除了台北市、台北縣6鄉鎮市及台中縣石岡鄉採取垃圾費隨袋徵收外,其他地區均仍採取隨水徵收制度。國外文獻已經證實垃圾費的收費方式改為隨量徵收,確實能更進一步促進「垃圾減量」的效果且符合使用者付費公平正義。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討板橋市地區在目前的現況條件下,可否像台北市、台北縣6個鄉市鎮一樣成功實施「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政策及實施可能產生問題。 同時本研究希望瞭解板橋市地區民眾對現行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的意願及滿意程度,對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及其他徵收方式的覺知、知識、態度及行為偏好傾向,以預測板橋市地區民眾對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及其他徵收方式偏好傾向的行為意圖之情形,作為日後板橋市及其他地區相關單位實施垃圾費徵收方式之參考。 本研究所得發現:僅1成3民眾選擇現行的垃圾清運費「隨水徵收」,4成8民眾選擇「隨垃圾袋大小徵收」;願意支付「垃圾清運費每月100元以下」佔最多數;大多數民眾知道板橋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情況且願意進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工作;惟發現受訪民眾「51-61歲」顯著較「21-30歲」知道及支持政策;民眾對環境態度友善,對環境生活品質、汙染付費、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均在意或知道,惟對繳交「垃圾清運費」、「繳交汽(機)車燃料稅」相關規費表達猶豫態度;約六成多民眾環境概念知識答錯;民眾對參與「環境行動」欠缺主動積極,儘管如此,有六成多的民眾表達「需要改變我處理垃圾的習慣,我會支持隨袋徵收政策」;在要改變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政策,民眾依次選擇以「增加環境整潔」、「促進下一代子孫健康」、「能有助於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收費更公平」佔多數;在「改採隨袋徵收的方式會遭遇的困難」,民眾依次選擇以「輔導人力不足」、「民眾不配合」、「里民參與意願低落」及「專業人才不足」佔多數。 關鍵詞:隨袋徵收、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境素養、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Item 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探討-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為例(2007) 趙友崧; Yu-Sung Chao本研究透過民間團體聯盟之研究,回顧社區環境行動、民間團體與組織合作相關文獻,進而瞭解民間團體聯盟發展過程,探討聯盟合作關係的特色,並找出行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行動帶來的影響,藉此建立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行動經驗。 本研究選擇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作為個案探討,描述並探討2004年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過程與特徵,用以呼應社區環境行動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相關理論。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文件整理與深入訪談三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近十年來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已成為趨勢,公館永續聯盟即是在這種 趨勢下的產物。 2、社區環境行動通常是反應即時的環境問題,而公館聯盟案例顯示著都市社 區規劃過程不公開、民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聯盟行動就是為了爭取參與過 程的權益,以及維護自己社區的環境。 3、民間團體加入公館聯盟的行動,除了是順應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的趨 勢外,還包括了民間團體依賴彼此的資源、降低個別的行動成本、增加對 議題的影響力、學習其他組織專長、以及協助其他組織等合作動機。 4、公館聯盟為議題導向的臨時性組織,「協調但不合併,存在但不登記」, 「功能性分工的同心圓結構」為其合作的特徵。 5、公館聯盟行動的過程,經歷了多次的計畫、執行、評估的步驟。而採行的 環境行動包括了政治行動、法律行動、教育宣導、生態管理等。 6、造成公館聯盟解散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議題的調整、成員在乎程度、合作 關係、經營能力、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等五類,而這些因素之間也有一定的 關係。 7、公館聯盟行動影響: (1)對規劃單位與規劃案:聯盟較大的影響力促使規劃案的程序與內容獲得改 善。而聯盟進行意見蒐集與彙整的工作,減少了規劃單位在行政作業上的 成本。此外,聯盟行動也促使了規劃單位的學習改變。 (2)對民間團體:行動過程中可獲得人力資源的挹注以及專長互補的功效。而 聯盟建立了訊息溝通的橋樑,規劃單位與民間團體,民間團體間可以訊息 交流。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民間團體也可達到增加能見度及組織學習的 目標。 (3)對參與成員個人:行動歷程即學習過程,影響包括:在地環境的認識、專 業知識的學習、組織運作的學習、環境行動經驗的建立、行動技巧的學 習、與人脈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