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歷史場所解說探討-以金門島水頭聚落為例(2006) 陳儒瑋; Chen, Ju- Wei歷史場所解說是環境解說中重要的一環,能夠豐富人們對於不同地區常民生活與歷史情境的想像,並讓過去的生活經驗與參觀者產生關聯並發生意義。隨著文化襲產保存觀念的興起,歷史場所解說一方面增進文化旅遊之吸引力,另一方面經由在地居民參與,協助參觀者瞭解場所的歷史、文化及生活,體驗其存在的意義與文化價值,進而尊重在地文化及產生地方感。 聚落型態的歷史場所因包含居民生活與空間組織,因此解說重視常民生活或稱之為「活」的歷史展示,協助參觀者理解歷史事件、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相互影響所構成的互動性生活歷史。本研究以歷史場所解說中所應納入的解說內涵、內容及方式,加上參考國內外歷史場所解說經驗,選擇金門島水頭聚落為研究場域,進行歷史場所解說的探討。研究方法為調查研究法,針對「解說內容」、「解說方式」和「解說據點」等面向設計半結構式問卷,以解說工作者及在地居民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共180份,回收148份,有效問卷為137份),輔以訪談資料,分析目前聚落中各項解說服務是否能呈現歷史文化特色,並探討未來需求。 問卷資料分析結果如下。就解說內容方面:(1)「僑鄉文化」主題獲得較高滿意度及未來需求,「水頭聚落」主題呈現較低滿意度及較高未來需求,而「經營管理」及「社區參與」主題呈現較低理解、滿意度及未來需求。(2)未來應加強「僑匯」、「水頭及僑居地人物、事件、生活形態及民間故事」和「金門與僑居地的社會環境比較」等主題;就解說方式方面:(1)「展示館」較「解說人員」及「自導式步道解說」有較高滿意度。(2)未來以動手操作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為發展需求;就解說據點方面:(1)位於得月樓、酉堂及水頭十八支樑範圍內。(2)對目前解說據點代表性及未來納入其他文化襲產為解說據點的需求有較高同意度。(3)古厝民宿未來應提供體驗活動、解說服務及民俗文物展示空間。(4)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型態傾向作為休憩飲食及靜態展示空間。 研究結論呈現水頭聚落解說未來的發展需求,包括(1)以水頭聚落為主題的解說內容、(2)強調體驗及生活歷史的解說方式、(3)納入宗祠宮廟及紀念物為解說據點,以及(4)閒置空間多元利用等面向,並反映出在地參與及永續經營方面還有待提升。研究建議分為水頭聚落解說發展及後續研究兩部分。水頭聚落解說發展未來應加強社區參與,持續「僑鄉文化」與「水頭聚落」的解說內容,將解說動線拉至聚落外圍,採用體驗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後續研究可針對水頭與其他不同類型聚落、遊客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進行探討。Item 特色課程對國小學童地方感形塑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湖山國民小學藍染特色課程為例(2017) 呂采玲; Lu, Tsai-Ling環境始終圍繞著人們的生活,如何讓人們意識土地的重要性,成為教育與環境結合的關鍵。從教育的角度,少子化的趨勢儼然是事實,愈發廣泛的是人們對於教育價值的思考與追求。為此,政府政策的施行與學校課程的設計也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出特色課程。特色課程是一門集在地化而發展區域特性的教學過程,據此,從融入環境素材的課程來瞭解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成為本文之探究目的。 透過讓學生與環境間的真實互動來論述這場人與土地的關係,因此,本文選以台北市立湖山國民小學為研究場域,從地方感的視野來針對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的情感連結做探討,且將地方感作層次上的區分為:「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地方依附」,以此三個面向的形成,運用質性訪談來分析藍染一系列體驗課程中給予六年級19位學生的地方感形塑與建立後的影響。且另再輔以藍染課程設計教師與該班導師進行訪談、參與觀察和文件蒐集等方式讓研究資料更為完備。 研究結果發現:特色課程給予學生地方感的建立,應是透過「文化」的融入課程教學,使學生獲取認知進而發展地方依賴;透過「環境」的型塑課程教學,使學生形成情意進而發展地方認同;透過「人」的影響課程教學,使學生養成行為進而發展地方依附,而本文也發現透過此三面向的分析,地方感是有層次的建立,而且層次之間相互的影響與形成。另外,一門特色課程的發展也應當考量課程內涵─融入在地元素、教學策略─採用體驗學習、學校行政─師長的參與與支持,才得以發展完整、從中提升學生與土地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