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教育方案主題、內涵與學習目標分析
    (2020) 姜璇; Chiang, Hsuan
    在自然環境惡化及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現代化的動物園已成為某些野生動物最後的庇護所,是兼具保育、研究、教育及遊憩等功能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動物園保育教育企圖培養參與者具備保育素養,成為有能力與意願以行動支持保育的環境公民,然而知識、態度、行為的結果可能不會在幾個月或甚至幾年之後表現出來。因此Ardoin等人(2015)針對住宿型環境教育方案提出了預期成效的架構,並建議以中間成效的測量作為評估的方式,幫助方案規劃執行者調整內容和方法去更有效地達到最終成效。為了解致力推動教育的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教育的發展現況,本研究先以文獻探討、國際動物園保育教育案例文件分析,建立動物園保育教育主題、內涵與學習目標架構,再依此架構對27篇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方案進行內容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教育的主題分析結果依序為:「環境保育知識」(100%)、「環境態度與價值觀」(100%)、「環境覺知與敏感度」(93%)、「參與」(89%)、「環境保育技能與行為」(70%)、「社會互動」(52%)及「個人發展」(26%)。排序前五名與伯利西宣言提出的環境教育五大目標: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與參與相同(UNESCO, 1980),顯示臺北市立動物園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學習成效。而個人發展與社會互動是培養環境素養的重要途徑(Stern et al., 2013; Ardoin et al., 2015)。 本研究提出的動物園保育教育內涵與學習目標架構,以及相關理論依據,能提供作為保育教育方案規劃設計時的參考。尤其是動物園的來訪者多元,涵蓋各年齡層與各行各業,並非是要將架構內的所有的學習目標都達成,而應以學習者為導向選擇合適的內涵與目標規劃方案,如此以來,不只能使參與者有美好的體驗,動物園也能將重要、精心安排的保育內涵傳達給參與者。未來研究建議依方案目標選擇合適學習成效評估方式,使方案關注的面向從學習者內在動機出發,在與環境、與社會互動下培養具備終身學習素養的環境公民,為人與野生動物開創和諧相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