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08
培育高階管理專業能力
高階管理專業訓練仍是臺師大EMBA學程最主要的本質,本班採不分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課程,及多元化的選修課程,讓學生依著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透過個案討論及業師的合作教學,讓學生經由實務的研討,配合理論架構的介紹,得以系統化地分析個案,學習理論在實務應用的挑戰與必要的調整。融合藝文資源,培育創新軟實力
Apple創辦人賈伯斯將美學涵養融入產品設計,造就兼具美感與設計的核心優勢;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出創新突圍是台灣品牌全球之路必須的策略;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先生亦點出「一個成功的品牌要根植於文化」,可見原創性和系統性的創新能力來自於深厚的藝文基礎及創意管理。 臺師大EMBA充分融合管理專業及校內卓越藝文特色,提供專業管理課程之外,也提供藝文大師講座、經典文獻與領導、戲劇與團隊、藝術鑑賞與典藏、文化創意與管理等課程,藉由豐富學生的藝文涵養,並使其內化為創新能力及管理思維,開創更具人文素養的創新管理文化。結合藝文體健,培育高度人文關懷的領導人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新一代高階經理人應以「為員工創造優質的工作環境」取代「日以繼夜的拼命」為自我使命。臺師大EMBA整合校內豐富的藝文體健休閒資源於課程設計,提升學生藝文涵養及對於健康管理的重視,建構優質管理文化。透過跨界對話刺激新思維
臺師大EMBA對於跨界的詮釋包含理論與實務、管理與藝文教育、不同產業、不同專業及不同位階間,透過管理與藝文的課程融合、業師與管院老師的合作,同時藉由上課個案討論,進行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與刺激;本班也招收多元產業、企業規模大小不同、不同專業領域的社會菁英,透過課內、外討論及社團活動進行對話,彼此相互學習與激盪出新的思維。建構國際交流平台,開拓國際視野
臺師大EMBA積極拓展國際交流機會,不僅有以海外參訪為主的海外管理實務研習課程,且有多門課程包含海外參訪,參訪當地頂尖企業、進行專家座談交流等,培養學生更具全球視野的競爭力。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響金控公司獲利能力之相關因素探討(2024) 邱佳玲; Chiu, Chia-Ling隨著金融科技不斷創新及金融環境持續改變,金融業的經營型態更在疫情發生後產生了明顯變化,本研究選取2018年至2022年共5年期間12家金控公司資料,分別挑選「數位存款戶」、「自動化櫃員機(ATM)數量」、「信用卡有效卡張數」、「電子支付帳戶使用人數」作為【客戶自主行動業務】;「存放比率」、「逾放比率」、「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作為【金融傳統業務】;並以「每股盈餘(EPS)」及「資產報酬率(ROA)」作為金控公司獲利能力指標,探討影響金控公司獲利能力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運用敘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迴歸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解釋變數各業務指標對被解釋變數獲利能力之影響,結果發現: 1.【客戶自主行動業務】:除「信用卡有效張數」與【每股盈餘(EPS)】呈現顯著正相關外,其餘「數位存款戶」、「自動化櫃員機(ATM)數量」、「電子支付帳戶使用人數」皆與獲利能力指標【每股盈餘(EPS)】或【資產報酬率(ROA)】為負向顯著相關。 2.【金融傳統業務】:「手續費收入」與【資產報酬率(ROA)】為正向顯著相關,「存放比率」與【每股盈餘EPS】為負向顯著相關。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客戶自主行動業務】的各項金融服務,得以讓金融業由線上通路更有效率且更快速的獲取客戶,進而帶動【金融傳統業務】上揚,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客戶自主行動業務】與【金融傳統業務】二者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Item 以流程創新觀點優化銀行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以T銀行為例(2021) 許慧雯; HSU, HUI-WEN本研究探討金融業者如何透過內部流程創新觀點優化信用卡徵授信流程,掌握更精準的客戶相關資料,並延伸客戶商品的服務範圍與強化徵授信風險管理。信用卡業務是消費金融產品的重點業務之一,本研究將以臺灣的大型商業銀行之一的T銀行為研究對象,探討由傳統銀行業轉型數位金融後,透過金融科技的運用在信用卡徵授信流程中如何與時俱進運用流程創新觀點來優化作業流程,減降人工作業工時與誤差,並同時做好預防詐欺偽冒與防範逾期呆帳的風險。本研究目的歸納以下三點: 一、如何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 二、以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產生的偽冒辦卡風險態樣分析。 三、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逾期繳款催收的客群態樣分析。 本研究擬由「流程創新」理論(Process Innovation)與金融機構「授信原則」為文獻探討基礎,採用「個案研究」做為研究方法,以個案T銀行發展的歷史為背景,運用金融科技Bank3.0、串接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MyData)、行動身分識別服務(Mobile ID)持續進行「流程創新」進而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來研究,分析優化後徵授信作業的補件流程效益、偽冒申請態樣及逾期放款的風險預防管控,兼以金融法規探討為輔,綜合分析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現況及未來推動策略方向。個案研究資料來源為T銀行內部相關資料,包括:2020年申辦信用卡線上補件數據資料、預防偽冒的資料態樣與數據及通路來源、逾期放款催收的資料態樣與數據,研究分析趨勢與探討高風險因子在流程創新優化的同時,提供信用卡徵授信人員在業務目標與授信原則風險承擔之間妥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徵授信作業流程的風險有以下型態: 一、信用卡申請資料不實、資料異常、疑偽冒。 二、信用卡徵授信人工審理的經驗判斷誤差及後續客戶持卡繳款異常。 三、信用卡徵授信流程需避免違反內外部相關法令與準則規範導致客戶權益受損或公司商譽損失。 剖析T銀行在金融機構中的定位並透過金融創新流程優化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客群來源分析,試圖從本研究中探究出主導流程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與可能增加或面臨的風險因素,並結合文獻理論與現況分析的結果,來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業者歷經數位優化或金融科技創新後,除了提供民眾更便利的金融服務滿足多元的需求之外,未來可能面臨的衝擊或風險及提出因應措施之建言,可提供金融業於防範信用卡徵授信作業風險時之參考。Item 數位發展對傳統銀行的重要性-以Y銀行為例(2021) 趙素芬; Chao, Su-Fen本國銀行業因面臨主管機管高度監理、嚴謹金融法規、繁瑣作業流程,所需的資訊、人力成本非常之高。這幾年台灣金融業受到內外部環境衝擊,銀行利差日趨縮小,除現行同業之間的削價競爭,還有受疫情影響,發展數位金融更是刻不容緩。布雷特 ‧ 金恩 (Brett King)發表《Bank 3.0 -銀行轉型未來式》(2013)一書,當時國內銀行業掀起一陣未來實體分行將會消失的聲音,也造成各家銀行開始推動數位轉型的風潮。從近六年來國內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家數並未大幅減少,惟減少原因多為銀行合併營業據點相近而裁撤,傳統實體分行雖不至於立即消失,但面對新型態數位銀行的新局勢,不論是產品、系統、服務、人員都須跟著改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在2019年也核准了三家國內純網銀的設立,並積極建置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及發展藍圖,期望傳統銀行都能逐步發展數位化轉型。本研究透過個案公司內部線上線下數據分析及內部訪談進行研究,瞭解目前的數位金融發展上主要偏向內部流程優化及輔助提升業務能力,雖有訂定新興科技應用發展計畫,以內部優化、對外助攻,來強化該行新金融科技應用。然而,數位發展絕不僅是只有數位優化,因此建議個案可再針對內部的六大項目,作業流程簡化及集中化、服務行動化、數位通路多元化、作業流程自動化、作業無紙化、員工心態調整作為強化數位發展的方向。另從個案研究背景發現Y銀行多以購併模式增大公司資產規模,銀行業最終的業務發展不能只靠合併,就像數位發展不能只有成立一個專案部門。本研究也整理訪談結果,建議個案就數位發展可透過四大面向來進行調整,分別為組織架構定義明確、系統及人員專業度提升、數位發展範疇、數位人才培訓強化內部數位發展。近期金融業也因員工不當挪用客戶款項的舞弊情事成出不窮出,主管機關高度監理機制而使得在業務開發或數位轉型速度受到影響。傳統銀行未來應思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AI)邁向數位轉型,同時建立業務管控、法遵監理、內控監理等機制,逐步踏上智能數位轉型之路。Item 智能理財的崛起對傳統理財顧問的影響(2020) 鄭若彤; Cheng, Jo-Tung金融業瞬息萬變,席捲全球的金融科技已全面影響金融產業的生態,隨著網路應用科技日新月異以及行動智慧裝置的普及,已經改變人們在投資、支付、金融服務的模式,在西元2008年在金融海嘯的背景下,投資人對金融業者失去信心與信任感,藉由非屬金融業科技的崛起、技術、雲端平台及數據分析等數位化趨勢,其創新程度亦對傳統金融業者產生巨大的影響。若不是高資產客戶,很難取得專業資產配置的建議和服務,近年來金融環境、投資環境多變,不過,隨著現今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尤其在智能投資領域,因為主管機關政策的開放,讓資產管理業者能夠以更普惠金融的方式,提供更專業的資產配置、動態調整投資組合的金融服務,讓一般投資大眾也可以享受與高資產客戶相同的專業尊榮服務,達到普惠金融之目的,但是否會被訴求較低成本、高品質的機器人理財取代未被滿足的市場進而為高淨值顧客服務並進而規劃投資組合?。由於自動化顧問「高效率、低成本」的特性,其發展潛力很高,預估到 2023年,全球自動化服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可望達到 2.55 兆美元,顯示此商機龐大。 本研究主要探討傳統金融業該如何轉型?機器人理財的演進與發展過程並分析機器人理財的競爭優勢與發展機會,從業務模式、產品到轉型,金融業者如何在兼顧法規、消費者保護與的前提下,尋求數位的創新?自從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已十多年,金融業持續感受到金融環境的監管並定期要求其修改其商業模式以符合相關法規規定。在這種監理環境下,數據取得的重要性已是金融業者承做財富管理的命脈,如欲維持其競爭力,必須有能力迅速去理解市場的風險並抓住改變機會,以在整體局勢中取得領先優勢。Item 金融資訊提供者營運策略之探究:以S公司為例(2020) 王怡惠; Wang, I-Hui因應金融科技不斷創新,全球金融資訊市場由2009年至2016年成長21%。然金融資訊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除持續提升技術,亦須推出創新產品及服務以面對挑戰。台灣以中小型金融資訊公司居多,且多數為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數據資料平台服務或建置下單系統。企業客戶市場已經飽和,為了維持營收及獲利成長,金融資訊公司開始以個別投資人為目標客群。 本研究以一家金融資訊公司為個案公司,檢視所採用轉型的營運策略能否維持獲利。根據研究結果,個案公司可利用與其他金融服務業合作擴大其個別投資人市場,並維持其獲利能力。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可大量複製轉型的營運策略,本研究亦建議對個別投資人應藉由金融資訊服務公司所提供之交易平台,投資全球金融市場以規避系統性風險,將資產達到穩健獲利的配置。此外,本研究建議金融法規應能降低金融科技管制,讓台灣金融機構具有競爭力。Item 台灣銀行業動態競爭研究-以金融科技為例(2019) 王慧珍; Wang, Huei-Jen本研究蒐集台灣8大公股行庫發展FinTech相關金融商品之實際數據,依動態競爭理論之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兩個構面,進行競爭者圖像分析,並以8大公股行庫於 2016年至2018年間,所推出21項FinTech商品上線時程,進行彼此攻擊競爭之回應速度與回應率分析,以實證動態競爭理論。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相同之觀點如下: 1.當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2.當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3.市場共同性在競爭性行動與回應上,是比資源相似性強的預測因子。 4.由於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的競爭不對稱性,競爭廠商與對手相互採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同。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不同之發現如下: 1.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 2.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Item 臺灣銀行業者運用大數據優化徵信流程之探討:以T銀行為例(2018) 孫倩君; Sun, Chien-Chun大數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密不可分,所得到的數位資料類型及數量也越來越多及廣泛,在龐大的資料中找尋線索、利用整理過的統計趨勢瞭解過去、預測未來以外,如何善加運用大數據並將枯燥的數據轉換成商業價值或機會更是關鍵。在大數據浪潮下,大數據已不只是資料分析及處理而已,現已發展成為企業新思維和商業模式不可或缺的運用,而大數據應用價值上最具發展潛力的四大產業為資訊業、金融保險、政府、批發貿易;若以數據資料量來看,資訊業、金融保險、及公用事業的料量則最為龐大。因此,金融保險產業將會是大數據時代下,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 金融業存在著高度競爭、高度風險的痛點,大數據即將促使金融產業轉變,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金融產業如何運用大數據的技術及海量資料,在大數據的時代下取得先機,提升經營績效及風險管理。透過查閱相關期刊、書籍、論文、網路等公開資料,借鏡國外利用大數據徵信之實例,選定國內一家銀行做為個案研究,以探討銀行如何善用大數據徵信優化既有徵信流程,為銀行帶來之效益。 研究發現透過大數據分析客戶交易紀錄及消費模式,獲得更為精準的行銷目標,及時提供符合客戶需求之商品。其次,經由大數據資料挖掘,評估客戶信用風險,以及交易紀錄判斷洗錢、詐欺、冒辦等風險,可有效降低損失之發生。運用大數據技術將傳統以人工判斷之作業流程,轉換為以大數據分析之結果為依歸,進行差異化行銷、服務,發掘更多的潛在客戶需求和商機,同時也可降低風險之發生。Item 金融科技時代金融機構數位轉型之探討 - 以財富管理創新為例(2018) 張皇裕; Chang, Huang-Yu隨著近來一系列革命性科技的融合與聚焦,全球金融市場進入了數位轉型的新時代,傳統的金融服務方式正被眾多金融科技(FinTech)新創公司衝擊中。全球金融機構面向這些競爭,也積極在進行數位轉型,運用資訊科技將顧客的金融服務需求整合到現有的組織與服務能力中。探討台灣市場,大多數金融機構不僅面臨來自金融科技( Fintech)新創公司的衝擊,更面臨以客戶為中心服務的國外金融服務機構激烈的競爭。 本論文專注在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服務上,研究的主旨在探討金融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深入研究金融科技(FinTech)相關文獻後,與國內五家金融機構的高階主管進行深入訪談,根據財富管理專家的意見,本論文提出了財富管理服務數位轉型的指導方針與主要驅動因素,並且開發一套可能滿足台灣金融機構需求的財富管理資訊系統雛型。最後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Item 數位化金融來襲,銀行因應策略之探討 -以A銀行為例(2016) 施華瑛; Shih, Hwa-ying由於金融機構快速增加,但是也因為各金融機構同質性過高,新型金融業務卻未同步成長,導致過多金融機構分食既有金融市場,削價競爭下台灣銀行業的利差越來越低。因為金融機構營運受限傳統產業、股市、房市及資金外移,加上國內直接金融蓬勃發展,銀行吸收存、放款業務不容易,壓縮銀行生存空間。 產業環境改變加速政府政策的改變,2015年1月13日金管會啟動Bank 3.0計畫,開放12項網路金融服務,銀行業如何在齊頭式開放業務中尋找創新利基,做出差異化呢?科技環境改變使金融科技(Fintech)風潮掀起的變革,第三方支付、區塊鏈、P2P放款、自動投資等各種領域的應用程式與平台,正侵蝕傳統金融業。由於全球金融業邁向數位金融趨勢,加上政策推展與業者積極布局,促使銀行產業面臨加速轉型的壓力,包括實體分行於市場中將逐漸退場或數位化等,整體銀行業產業營運模式逐漸改變。 銀行業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運用以獲取最大利潤,經營策略決策正確與否將嚴重影響銀行獲利與生存空間。台灣銀行業透過國際化的方式拓展市場,成為大部分銀行營運重點及希望提升獲利方法之一,故進一步瞭解銀行組織結構、現況,以及因應數位化浪潮席捲,在此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本研究將以A銀行為例,以個案訪談方式,探討銀行因應策略,如何拓展銀行業務,讓銀行獲利更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