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馬祖地質公園之社區參與初探:鐵板社區行動脈絡之例
    (2022) 孫力行; Sun, Li-Hsing
    199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地質公園」的概念,作為保護世界襲產的倡議,以「永續」精神作為號召,透過關心在地環境的社群,形成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臺灣導入地質公園概念,源於臺灣地景保育的目標,可善用地質公園核心價值來實踐,包含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社區參與。其中,社區參與是廣納透過在地社區或群的環境守護力量,行「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本研究以結構化理論作為馬祖社會變遷的視角依據,聚焦於地方社區對於地質公園的行動與互動;利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作為資料基礎,再以質性訪談成果串接全文。案例以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為場域,探討地質公園政策進入馬祖的相關組織,如何和地方社區互動、合作,其中又遭遇了什麼現實與困境。 鐵板社區受地理因素、歷史發展、戰地政務等結構性的因素影響,而呈現獨特的社會與文化風格,她在近半世紀以來,歷經了人口外移、老化等問題。本研究以鐵板社區為了解地質公園之案例,鐵板在1990年代的社區營造以自主參與社造歷程與成果頗具代表,也體現小島物質生活與硬體設施的改善,但軟體部分則持續存在著缺乏年輕勞動力問題,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問題;馬祖地質公園在轉動社區參與的成效有限,除與協會本身人力不足之限制有關外,如何與社區間的雙向溝通與互動亦存有進步空間。改善人力困境與理解社區當前的發展需求與願景、社區積極對話並相互認識與理解,是馬祖地質公園發展的重要課題。
  • Item
    朴樹林聚落區永續發展之地理研究-以新豐鄉鳳坑村樹林子聚落為例
    (2003) 姜瑞玉
    新竹縣新豐鄉鳳坑村的樹林子(即鳳坑村第二、三鄰),有144 棵樹齡在 30 歲至200 歲的老朴樹,圍繞在房舍與道路四周,因為資源珍貴且景觀特殊, 已為地方政府列入「鳳坑村朴樹調查保護計畫」中。本研究透過實地考察,掌 握朴樹的生態及其分布特性,推論出樹林子的朴樹會不斷輪替更新,而房舍的 興建似乎會阻礙朴樹的更新。經由問卷訪談、文獻蒐集及分析,追溯朴樹林栽 植之緣起,推測樹林子地區在墾殖前可能是疏林草原,於乾隆二年因姜朝鳳家 族的拓墾,基於防風定砂的需求,而栽植原本散生於當地的朴樹,經過數十年 的生長,呈現出朴樹成林的景觀,樹林子地名於焉形成。朴樹林的景觀隨著樹 林子的聚落發展而變換著,無論如何轉變,朴樹林依然守護著樹林子的姜氏後 人,儼然成為樹林子的地方特色,進而轉化為鄉土襲產。透過上述研究成果, 提出朴樹林聚落景觀區永續發展的策略,宜與「紅毛港紅樹林遊憩區」共同規 劃;並經由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達成政府、居民及遊客三贏之目的。
  • Item
    阿里山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之準則驗證與永續經營策略
    (2006) 劉瓊如
    台灣地區為發展生態旅遊,國內觀光主管機關除了於2002年核准生態旅遊計畫,並宣布2002年為「生態旅遊年」之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於2005年研提「生態旅遊白皮書」,以生態旅遊觀念的定義與精神為核心,積極倡導生態旅遊活動。阿里山地區的山岳旅遊活動一向受到遊客的喜愛,並適合發展成為生態旅遊區。然而,隨著遊客的大量造訪,生態旅遊地是否為了追求經濟成長而忽略適當的規劃與管理,實為管理單位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管理者的當務之急即是針對生態旅遊地進行永續發展之評估,藉以監測該區的旅遊環境品質與資源運用狀況。 本研究以阿里山地區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特性為基礎,透過生態旅遊發展必備的環境資源、吸引類型、景點區位等條件,分析阿里山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歸納出主要的三類型及其重要景區 : (一)鄒族文化生態社區:以達邦部落與來吉部落為主;(二)陸域河域自然生態區:以山美部落的「達娜伊谷」與瑞里地區的「自然生態教室」為主;以及(三) 阿里山鐵道沿線生態區:以森林垂直生態區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奮起湖「鐵道文化」區為主等。依據本研究所作之生態旅遊潛力分析,前二類屬二級潛力,第三類屬一級潛力,阿里山的確是中外馳名的高山生態旅遊區。 本研究基於居民、遊客、政府部門與旅遊業者等四種權利關係人,運用德爾菲法探訪23位專家學家之意見,經兩階段問卷調查後建構「山岳型生態旅遊地永續發展之評估準則」共計81項(22項遊客層面、17項居民層面、22項政府部門層面、20項生態旅遊業者層面)。其次,運用層級分析法(AHP)求取準則權重,經分析結果顯示:山岳型生態旅遊地之永續發展評估的重要層面依次為居民(0.334)、政府部門(0.293)、遊客(0.201)及生態旅遊業者(0.172)。最後,評估出三大主題樣區永續發展趨勢評價結果依序為「鄒族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95分)表現最佳,其次為「阿里山鐵道沿線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87分),再其次為「陸域及河域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75分)均屬潛在永續發展程度。 為進一步掌握區內資源永續經營的相關問題,採用深度訪談法針對阿里山地區三類型樣區的四層面之權利關係人訪談請益,分析並整理出區內資源永續經營課題:在環境層面部分,尖峰假日尚未實施有效的遊憩承載管制措施、現有商家及攤販景觀雜亂、旅館民宿業者僅做一般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茶園、檳榔園超度開發及私有林地砍伐等問題、每逢颱風季節,山區常有落石出現,常造成道路坍坊或橋樑沖毀等情事;在社會層面部分,居民、業者均對金錢日益看重、已有幫派混進社區營運,社區商家間的競爭更白熱化;在生態旅遊產品部分,旅遊產品服務與包裝未符生態環保標準,所販售之農特產及工藝品伴手禮,未展現當地獨特性、導覽內容未有生態倫理教育觀念、生態旅遊安全維護未建立預警及緊急救難措施、大陸旅客對阿里山地區之住宿品質、餐飲品質、哄抬茶葉物價等之不當事件已提建言;生態旅遊產業部分,社區間生態旅遊統一運作機制未能建立、未能提高當地居民就業機會,部分社區未建立回饋社區機制、仍依賴公部門協助而少自給自足考量。 最後,本研究將研究區置於世界觀光組織(WTO,1996)之永續觀光中心之指標下,提出阿里山地區永續觀光發展的29項指標量度,作為經營者和決策者進行經營管理及擬定策略之參考。經實際評估分析結果有13項指標趨向永續性,12項指標背離永續性,4項指標趨向維持不變。對於不利阿里山地區永續發展目前所遭遇問題,本研究提出 : 導入政府的良性管理與規劃、積極實施遊憩承載量、擴大生態社區的參與機制、加強導覽功能與旅遊品質、提供多樣化的遊程體驗、強化旅遊服務技能、教育正確生態旅遊的理念、建立山岳型生態旅遊預警系統和推動誠信服務的態度等因應策略。 關鍵詞:生態旅遊、永續發展。
  • Item
    高中職地理課程中永續發展概念及其融入的研究
    (2008) 陳玉雯; Chen Yu-Wen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以內容分析方法了解新頒地理科課程綱要和現行教科書中與永續發展相關之內涵,其次藉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目前高中師生的永續發展素養和意識,得知校園中永續發展教育的現狀和需求,最後,設計有效的融入教材進行行動研究。內容分析的對象以95高中暫綱地理、高職98課綱地理A為主;教科書版本則為95學年高中版本和高職96學年A版本。問卷的分析以北市高中職教師109份,高中學生261份,高職學生154份為依據,並進行描述統計及假設統計Z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在課程綱要部分,不論高中高職在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的分佈是永續環境的比重較重,其次是永續經濟,再其次則是永續社會,在學習行為目標的分佈最少著墨的為情意目標。與永續發展密切相關的教材部分,永續發展三面向的分佈與課綱一致,但學習行為目標的分佈與卻課綱不甚一致,特別是高職教材,是因分析版本與課綱分析版本具體性不一,情況更是如此。 研究顯示,高中職地理教師僅有三分之一認為自己對永續發展的意義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他們也覺得目前地理課程和教材中包含的永續發展內容比重不夠多;而與南韓、美國兩個國家的地理教師一樣,他們所共同強調的永續發展概念是氣候變遷/全球變遷。問卷調查得知高中職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大致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但態度及行為表現上,與學生參與環保課程或活動的頻率、父母是否要求及性別等,有顯著之差異。設計結合Google Earth及GPS的操作與應用,佐以在陽明山實察的融入式教材,學生們幾乎可以完全達成研究者一開始所設定的永續發展技能目標,然而在研究者所希望達成的永續發展情意目標部分,學生們只能部分達成。
  • Item
    花蓮都市綠地發展脈絡與利用的時空特性及永續性
    (2006) 葉曉雨
    花蓮都市綠地來自於都市空間不同時期擴張實施的都市計畫,日治時期奠定了舊市區、美崙地區公共設施綠地系統的基礎,光復後快速發展時期,陸續公告實施分區都市計畫,以美崙地區為都市綠地資源最具規模的首善之區,花蓮市西部地區的公園綠地設置以鄰里單元為主,舊市區的公園屈服於密集的商業利用未有規劃與成效,直至近年愈加重視環境品質與休閒活動,公園綠地系統邁入積極發展的新階段。 本研究配合公園綠地之階層定位原則,選擇花蓮綠地系統中的都市綠地之中心公園、社區公園、特殊綠地、綠帶四種類型。中心公園除針對運動機能外,多未明顯發揮主題使用功能,而是提供日常休閒使用;社區公園面積小且零星分布,舊市區需求強烈卻嚴重缺乏;特殊綠地與綠帶個別資源特徵明顯,如松園為歷史風貌公園,海濱綠帶、自行車道塑造獨特之都市海岸帶狀活動綠地。 因此本研究透過實察及使用問卷,對花蓮市區四類型都市綠地之樣區進行調查,分析得知:美崙山生態公園屬於中心公園,服務範圍廣及花蓮市周圍鄉鎮,公、私部門與遊憩者高度肯定其保育生態的方向,舉辦環境解說、生態觀察的活動,但其時空利用情形多以服務壯、老年居民日常休閒為主;主農社區公園的吸引圈在半徑1公里以內,限於附近鄰里地區居民日常休閒、兒童遊戲活動,由里長管理維護,經社區發展協會之建議,舉辦各項服務社區居民之活動;特殊綠地的歷史風貌公園-松園,優美的景觀視野與知性藝文活動的舉行,明顯吸引從事靜態活動的遊憩者,強調以展演、自費課程等文化活動延續生命力,假日更吸引外縣市觀光客;海濱綠帶結合南北濱公園和自行車專用道,以優美太平洋海岸景觀為特色,形成各年齡遊憩者從事欣賞風景、運動之綠地空間,配合公部門夏季夜間活動的舉辦,是花蓮市強化休閒觀光發展之潛力地帶。 根據本研究區花蓮市的案例,顯示在強烈的觀光服務機能影響下,都市綠地中的中心公園、特殊公園、綠帶除平日休閒外,兼負觀光遊憩功能,未來若能落實洄瀾夢土計畫,強調都市生態保育,提昇都市綠地的活動特色與精緻程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綠地合乎資源分析且有效管理,創造永續發展的途徑。
  • Item
    民眾環境態度、環境認知對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
    (2018) 凃玟鳳; Tu, Wen-Feng
    全球城市都致力於永續城市的發展,都市公共綠地如公園、休閒區皆被認為是讓都市宜居的重要因素。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在有如一片綠洲能讓人類回到自然的懷抱,近年來園內環境逐漸改善,但仍有環境問題期望能夠改善。本研究想了解民眾的環境態度、對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情形為何?環境態度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之、環境行為、改善建議是否具有差異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與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間是否有關係?本研究目的是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探討民眾環境態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關係。環境態度使用新生態典範論量表(NEP),生態系統服務認知參考千禧年生態系統服務評估(MA)概念,環境行為參考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的環境行為量表,改善建議參考相關研究及實地觀察彙整出改善項目。 研究結果顯示:(1)職業與環境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2)環境態度類群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顯著相關性,但不分態度類群皆對「文化功能」的同意程度偏高,對「供給功能」的同意程度偏低;(3)環境態度類群與環境行為具有顯著差異;(4)民眾認為增加公園內乘涼樹木是迫切需要的;(5)不同環境態度類群對於改善建議是有差異的;(6)「文化功能」對「生態管理」、「說服行動」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生態管理」有正向解釋力,「支持功能」對「環境友善設施」有正向解釋力,僅有「供給功能」對環境行為沒有解釋力;(7)「供給功能」對「修剪茂盛陰暗枝葉增加透光性」、「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有正向解釋力,「文化功能」對「兒童遊樂場設施不具通用性,可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僅有「支持功能」不對改善建議具解釋力;(8)「反人類中心」類群對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環境行為、改善建議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組態度類群。本研究建議:(1)增加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樹木;(2)加強民眾環境教育;(3)改良新生態典範量表語句,增加民眾對題目的理解程度。
  • Item
    環境災害重建的後政治民粹主義:臺東縣之個案研究
    (地理學系, 2015-05-??) 王文誠; Wen-Cheng Wang
    為回應對全球環境議題的關懷,本研究就空間治理的脈絡,檢驗自然環境災害過後,重建的「政治性」空間。每當環境災害後,媒體傳播災難畫面,隨即大量的經費投入重建「災區」;沒有太多的土地規劃討論、沒有太多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也沒有太多的政策評估、更沒有環境影響評估來探討和審議「重建」對環境的衝擊。這樣的災後重建,某些程度上呈現出一種所謂「後政治」的狀況。對於「抵抗環境災害」採取一致性認同的策略,超越中央地方尺度、超越黨派對立,強調「救災」共識的凝聚與建構。並且,據此動員國家、企業、居民、社區團體及專家學者參與重建。本文受到當下「後政治」學者的啟發,以臺東縣做為災後重建的個案研究,透過現地考察及訪談的田野經驗,就後政治狀況和民粹主義交織的架構,配置在重建過程的計畫與實踐,討論災後重建如何型塑「後政治民粹主義」的特定編排。亦即,由於水泥工程中介所挪用的國家資本;新自由主義在國家動員市場的機制中愈加鞏固;以及,國家透過政策的介入,無論在法令、預算、和土地使用的權力上,提供共識政治的建構。
  • 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I)
    (2008/08-2009/07) 王文誠; 林雪美
    土地劣化為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人類不當使用土地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島土 地環境劣化問題日趨嚴重,尤其環境敏感且脆弱的海岸地區所造成的資源改變與土地劣化最為嚴 重。如何控制土地劣化,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環境保育和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海岸地區的問題,有效的保護海岸環境,美國海岸管理學家John Clark 將海岸經營管 理的目標,包含確保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污染的控制、 合理管制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理念與行動。本整合型計畫基於海灘 --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丘後土地帶生態系統整個沙丘性海岸的資源特性與功能、價值,並配合 國家頒佈的行動方針及國際海岸保護的趨勢與理念,特研擬本子計畫。以沙丘性海岸環境前緣的海 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土地資源與環境變遷,根據其環境劣化情形,提出保護與復育的計畫。強調 以合理性環境承載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提出長遠可供應用與復育的管理策略。 本研究擬以三年度計畫進行。第一年度主要透過海岸濱線及沙灘剖面形態變遷情形,以瞭解海 灘之環境資源變遷與土地劣化情況。第二年度主要評估海灘環境承載量,以建置海灘的永續發展指 標,與定量與定性的評估。第三年進而研擬海岸劣化環境之復育計畫,並整合所有子計畫的資源調 查成果,配合現有海岸法令與規章,擬定永續發展之規劃課題與目標。並透過土地使用適合性分析 整合調查資料,擬定地使用與永續發展之「實質計畫」與「執行計畫」,以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最 終目標。
  • 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II)
    (2009/08-2010/07) 王文誠; 林雪美
    土地劣化為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人類不當使用土地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島土 地環境劣化問題日趨嚴重,尤其環境敏感且脆弱的海岸地區所造成的資源改變與土地劣化最為嚴 重。如何控制土地劣化,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環境保育和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海岸地區的問題,有效的保護海岸環境,美國海岸管理學家John Clark 將海岸經營管 理的目標,包含確保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污染的控制、 合理管制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理念與行動。本整合型計畫基於海灘 --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丘後土地帶生態系統整個沙丘性海岸的資源特性與功能、價值,並配合 國家頒佈的行動方針及國際海岸保護的趨勢與理念,特研擬本子計畫。以沙丘性海岸環境前緣的海 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土地資源與環境變遷,根據其環境劣化情形,提出保護與復育的計畫。強調 以合理性環境承載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提出長遠可供應用與復育的管理策略。 本研究擬以三年度計畫進行。第一年度主要透過海岸濱線及沙灘剖面形態變遷情形,以瞭解海 灘之環境資源變遷與土地劣化情況。第二年度主要評估海灘環境承載量,以建置海灘的永續發展指 標,與定量與定性的評估。第三年進而研擬海岸劣化環境之復育計畫,並整合所有子計畫的資源調 查成果,配合現有海岸法令與規章,擬定永續發展之規劃課題與目標。並透過土地使用適合性分析 整合調查資料,擬定地使用與永續發展之「實質計畫」與「執行計畫」,以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最 終目標。
  • Item
    宜蘭地區海岸環境永續規劃與管理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王文誠; 林雪美
    本研究從釐清宜蘭海岸的現況課題並探討其根源,在永續發展視角下,提出改善與發展策略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在對於當前政策調整與未來規劃參考的行動方案。本研究透過策略規劃方法,就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海岸廢棄物控制、合理統理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行動與理念為基礎,透過2009至2011年間所持續進行的實地田野調查、開放空間會議、諮詢焦點座談、以及針對社區的面對面訪談等,歸納並轉譯宜蘭海岸現況與面臨課題,就宜蘭海岸地區推動有利於海岸與水環境、廢棄物減量、生態化工業區、和綠色社區等議題為例,提出宜蘭海岸地帶的永續發展具體目標與行動策略,邁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