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6
廿一世紀是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而創新可視為一系列知識生產、知識利用以及知識擴散的歷程,而創造力就是創新的火苗。因此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發展與培育,不僅是提昇國民素質之關鍵,亦為發展知識經濟之前提。為了全面提昇國家的創造力,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並不將創造力的提昇限於政府行政部門,而是強調直接將創意融入教學或生活中。因此,民間組織與大專院校便成為推動創造力教育的重要推手。
在我國,陶行知在抗戰期間,即倡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造力教育理念。民國九十年代,許多重要教育政策文件,如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全國教育評估指標和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等,皆明白揭櫫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性,並將創造的教學以發展,視為國家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
有鑑於此,為因應時代潮流以及國家政策,並培養具備創造力特質以及創造力教學技巧的研究生,93年本校教育學院依據「師範校院辦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審核作業要點」,由前院長吳武典教授邀集相關教授共同規劃「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學位班」,為本校首創院級在職碩士專班,並配合執行教育部顧問室之「創造力教育師資培育」行動研究計畫。 本班所需師資除特殊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資訊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學系相關專長教授外,另邀聘工業教育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國文系等及校外具創造力專長的教授來班授課。
本班自93年度開始招生,每年以招收20-25名為原則,迄今已開辦十餘屆,共招收約200名,目前已培育出許多具創造力專長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幽默融入國中表藝課默劇創作單元對學生之學習表現的影響(2022) 許靜岱; Syu, Jing-Dai本研究目的以表演藝術課的默劇創作課程為對象,設計一套使用於國中學生的「幽默融入默劇創作課程」,並檢視該課程對學生學習表現、創造力、幽默感、之影響。希望能透過幽默融入課程讓學習團體加速融冰,也能讓學生學習在適當時機學會幽默能力的運用,進而對表演專業上的學習表現出創造力與熱情。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三峽區某國中八年級學生,分成幽默融入默劇創作的實驗組65名學生和一般默劇創作的對照組61位學生,共126名學生。以「國中表演藝術學習成就評量」、「默劇表演呈現之評量」、「新編創造思考測驗量表」、「創造性傾向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為測量工具,並依據前後測的得分,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在「表演總成績」與「實踐」指標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表現」、「鑑賞」則無顯著差異。(二)實驗組在「流暢力」與「精進力」指標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變通力」、「獨創力」、「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想像性」則無顯著差異。(三)實驗組在「幽默理解」、「幽默創造」、「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幽默因應的能力」、「對幽默的態度」、「笑的傾向」指標則無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幽默融入默劇創作單元能夠提升學生之學習表現及創造力,而在幽默感上則無提升效果,進而提出後續相關研究與實務建議作為實施表演藝術課程之參考。關鍵字:幽默感、幽默融入默劇創作課程、國中生、創造力、默劇、學習表現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幽默感為中介變項(2021) 蔡姵均; Tsai, Pei-Chun隨著時代變遷,創造力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教育的模式也翻轉為重視創造思考的核心素養教學。在創造力教育的領域裡,學生的個體差異議題不容忽略,而在學習方面,學生的個體差異顯現於學習風格。由於現存研究中學習風格與創造力的關係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對創造力之影響,並以幽默感為中介變項考驗其中介效果,為釐清學習風格與創造力間的關聯。本研究以臺灣新北市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412位學生。利用問卷調查法,以「Kolb學習風格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兒童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作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如下:(1)聚斂者較調適者封閉式創造力表現佳(2)不同學習風格在開放式創造力、幽默感無顯著差異;(3)學習風格中的「抽象概念」與封閉式創造力達顯著正相關、「主動驗證」與封閉式創造力達顯著負相關;(4)學習風格中的「具體經驗」與開放式創造力達顯著正相關、「省思觀察」與開放式創造力達顯著負相關;(5)多向度幽默感中的「幽默創造」對具體經驗到開放式創造力的中介效果成立,意即偏好具體經驗的學童,可以透過提升自身幽默創造能力,進而提升開放式創造力;多向度幽默感總分對省思觀察到開放式創造力的中介效果成立,意即偏好使用省思觀察的學童,可以藉由培養幽默感,進而提升開放式的創造力。藉由本研究中學習風格與封閉式、開放式創造力的關係,對後續相關研究及教學實務提出建議,期冀能為創造力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Item 藝術工作者與非藝術工作者創意表現之研究-以高敏感特質及幽默感為中介變項(2021) 洪綵蔚; Hung, Tsai-Wei過去研究發現,創造力與高敏感特質、幽默感之間有兩兩直接或間接的相關,而上述三者亦均與藝術創作有其關聯性。然而綜觀國內研究現況,目前少有針對「藝術工作者」族群探究其高敏感特質、幽默感對其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尤其「高敏感特質」一概念甫在國內萌芽,亦缺乏相關的研究成果。是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影響藝術工作者創造力之變項,以及與非藝術工作者之間的差異比較-本研究納入高敏感特質與幽默感兩項進行探討,以及了解藝術工作者與非藝術工作者其創造力之差異與關聯,並且進一步檢驗高敏感特質與幽默感在不同組別與創造力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全臺灣之藝術工作者351位與非藝術工作者321位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平台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採樣。以「創意活經驗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高敏感特質量表」三份量表為研究工具。依統計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一、藝術工作者與非藝術工作者在創意生活經驗與美學敏感度的表現顯著 優於非藝術工作者。 二、藝術工作者與非藝術工作者的創意生活經驗與高敏感特質、幽默感之間有 所相關。 三、美學敏感度會形成組別與創意生活經驗間的中介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討論本研究貢獻和價值,並對未來研究及藝術教育實務提出建議。Item 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2010) 蔡淑君; Tsai Shu 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採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工具包括「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另以教學日誌、活動後問卷及訪談記錄作為教學歷程之探討,並將所得資料以SPSS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創造力方面:實驗組在「語文創造力」及「圖形創造力」的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二、在創造性傾向方面:實驗組在「好奇」及「熱情」傾向的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 但在「挑戰」、「勇氣」、「自信」及「幽默」傾向的分數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三、分析活動後問卷及訪談記錄:學生對於創造力競賽活動大部分呈現正向、主動的態度;有趣及提供成就感的創造力競賽活動受到學生喜愛;學生認為創造力競賽活動帶來的成長前三名為:增加想像力(創造力、聯想力)、增加知識、分工合作。Item 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2010) 周美志; Chou Mei-Chih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探討:(一) 國中生背景變項與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二)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之相關。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及文獻探討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樣桃園縣4 所學校、16 班,共534 人為研究對象。 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情緒智慧量表」、「領導技能問卷」、「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中生之情緒智力與創造力屬中等程度。 二、國中生之領導才能屬中等偏佳程度。 三、國中生情緒智力不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領導才能與創造力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情緒智力與領導才能、領導才能與創造力與情緒智力與創造力呈顯著正相關。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供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家庭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2011) 林雅琪本研究旨在依據編製的「探索教育活動方案」作為實驗教材,探討此方案對提升國中資優生的創造力和領導才能的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樣本取自台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數理資優學生共63人為研究對象,測驗工具為「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領導技能問卷」和「陶倫斯創造思考活動圖形版甲式」,分析探討接受「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十二次的實驗組共29人,與未接受方案的控制組共34人,在實驗結束後,根據兩組測驗結果所得資料,進行T檢定及共變數分析,以了解實驗組在創造力表現的情形;進行T檢定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了解兩組受試在「領導技能問卷」的表現。並輔以實驗組參與方案的質性資料,佐證實驗結果,為前、後測的不等組實驗設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創造力的成效:實驗組學生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與「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之流暢力與獨創力分數與控制組學生未達顯著差異,但是在開放性、精密力、標題與總分分數與控制組學生達顯著差異。 二、 在領導才能的成效:實驗組學生在「領導技能問卷」之領導基本概念向度、書寫溝通技巧、團體動力技巧、個人特質的分數與控制組學生未達顯著差異,但是在口語溝通技巧、價值澄清、做決定技巧、問題解決技巧、計畫技巧的向度和總分的分數與控制組學生達顯著差異。 三、 在學生滿意度及教師省思:實驗組學生能提出正向回饋和滿意度,教師則提出七項個人省思成長。 根據本研究發現及省思,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及後續研究、教學者之參考。Item 在生命樂章中播種希望種子〜潘寶英老師之創意生命故事(2009) 楊端容; YANG,DUAN-RONG摘 要 現今社會、教育環境的變遷,面對高關懷學生,教師應如何因應?如何在教師的引領下,走出陰霾,藉由正確的學習,創造出新的人生價值?本研究旨在以創造力之觀點探討潘寶英老師之創意生命故事與創意班級經營之內涵。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為策略,以訪談、觀察與文件資料分析作為主要之研究方法,訪談對象為桃園縣平鎮國中潘寶英老師與生活技能班相關人士。以創造的五種能力,分別為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來驗證潘老師的創造性人格特質之展現;並從師生互動、班級常規、班級環境、班級氣氛、獎懲策略、不良行為處理等六個面向,來探討潘寶英老師之創意班級經營之內涵。 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堅毅的成長歲月及宗教思想造就潘老師不平凡的生命力。 二、潘老師具備高創造力。 三、家庭教育、創造性人格特質與佛教思想是潘老師創造力的來源。 四、生活技能班成功運作之關鍵在於班級的靈魂人物—潘老師。 五、潘老師以愛為基礎,發揮創意、善用班級經營策略之能力,是教師教學可以學習的。 六、救一個孩子等於救一個家〜是潘老師的心願。Item 電子產業研發人員創造行為評量表之發展暨信效度研究(2010) 劉慧玲; HUI-LING LIU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具有行為指標與層級的創造行為評量表。本研究經由訪談十二位高創造表現與八位普通創造表現的電子產業研發人員,蒐集有助於研發人員在其工作中問題解決的內外在行為,並根據訪談內容分析結果編製成創造行為評量表。本評量表分為「工作態度」、「專業知識」、「創新思考」三個構面,每個構面有五個層級,每一層級內有二至四個行為指標,共四十五個行為指標。本評量表在信度與效度的檢驗結果皆達到可接受的標準,顯示本評量表可做為電子產業研發人員創造行為的評量工具,並能指出創造行為間的高低層次關係。Item 林懷民之創作生命故事—創作之流‧源遠流長(2009) 林秀娟本研究以故事敘說展開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並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探究林懷民之創造力展現。 研究過程中,以兩本傳記及三本舞作專書為敘說之主要參考,再輔以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如講座論壇、電視媒體報導、出版品、網路及訪談等,藉此進入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以期有最佳的書寫與詮釋。 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分析,可見林懷民的創作生命經過三十六年的演化,已移位為系統中的守門員,他的創造力展現自有其系統樣貌。林懷民個人所處的時代與家庭背景,養成他的創造潛質;而他身處的時代脈絡與台灣社會的交會,定位他在舞蹈領域中的角色,影響著他的創造力表現;他的創造不僅得到學門的認同,他在舞蹈領域的成就及地位,讓他成為系統中的守門員,影響著整個台灣社會及表演藝術的發展。 林懷民曾面臨的生命課題:認同與人生志業之經營,即使世代交替,時空移轉,仍是今日的我們在定下志向前所需面對及思考的,該如何取決?我們從閱讀他人的生命裡得到啟發。 最後,我提出對台灣當前社會之觀察與省思供諸位參考,也針對後續研究提供在研究主題與研究理論兩方面的建議,期盼未來在創造性人物的研究上,能有更豐碩的成果。Item 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2008) 徐柏蓉本研究以心理傳記為研究取向,敘寫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並以匯合取向的創造力理論為基礎看視馬偕生命的創造力展現。研究過程中,以馬偕的日記、委託他人出版的著作《From Far Formosa》為主要自我敘說材料,並輔以其他研究文獻、他傳等材料進行敘寫,企圖還原現象,勾勒、詮釋馬偕的性格與一生。 以Amabile的脈絡理論來看,馬偕具有強烈的特質動機,在宗教動力下追求自我實現;具備教育及醫療領域相關專業知能,並富有利於創意思考的立法型認知風格與工作風格,能跨界學習;這三者交集產出馬偕的創造力,具體展現於他突破教育準備時期所習得的典範,進而創造自己的台灣宣教模式。而以Csikszentmihalyi的系統取向觀之,馬偕生逢十九世紀基督教史上海外宣教的大世紀,成長在信仰敬虔的家庭與支持宣教的教會;在奮而不懈的努力下,成功在系統中位移為守門員,進而影響學門、領域及北台灣與加拿大的社會文化。 馬偕一生奔騰在不斷突破疆界的超越之路,並且以英雄造時勢之姿整合資源於宣教工作;而他在生命擴展的過程中,從意志的決定、情感的深化到建構出對自己身份的新認同,是他創造力展現的丰采樣貌,從而亦詮釋了何為創造即是勇氣。 文末提出對當代社會處境台灣的建議,亦提出後續研究相關建議─進行本土宗教領域傑出人物生涯歷程研究,並從中應用或發展新的創造力理論於研究傑出人物生涯歷程,如此信可為心理傳記、創造力範疇之研究帶來豐碩成果。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