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全球化脈絡下成人公民身份之研究—以宜蘭、信義和永和社區大學課程內容分析為例(2006) 陳淑敏; Amy Shu-min CHEN中 文 摘 要 晚期現代性社會所啟動的全球化,衝擊個人生活和社會制度的穩定性。在國家層次上,群體的資源和權益,需要尊重其文化價值和行為系統,如個別群體語言和文字的運用、語言和文字交流和深化的機會、個別群體生活空間的建構等。除典型國族認同外之外,亦需創發差異公民身份共同生活的差異原則。在個體層次上,生活中政治選擇和政治決定的屬性,已從公共生活領域延伸到日常生活事件,公民身份往往不僅僅是認同的表徵,且意指社會對其成員認知、情意及技能的系列性規劃,進一步指涉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所採取的價值、態度以及行動。亦即,解放政治之外,個人生活政治屬性逐漸浮現。 本研究乃是建構全球化脈絡下成人公民身份的結構之理想類型,並且進一步以不同類型的社區大學課程內容進行分析。瞭解不同類型社區大學的成人公民身份實踐,以及其課程結構和課程內涵等實徵經驗的精神以及趨向。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擇定宜蘭社區大學、信義社區大學以及永和社區大學加以類型化。以文獻分析為起點,發展全球化脈絡下成人公民身份之結構。進一步應用內容分析法與SPSS資料統計工具,進行三所社區大學課程內容文本的描述、統計以及詮釋。課程內容的類目建構乃採取紮根取徑,建立內容分析的邏輯,其層次包括:二大領域(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四大範疇(政治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經濟公民身份、親密公民身份)、九大層面(世界公民身份/國家公民身份、族群公民身份/階級公民身份/性別公民身份、職場技能/職場倫理、自我發展/家人關係)。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全球化脈絡下成人教育機構及課程的轉變,及成人公民身份的內涵。(二)評析台灣不同類型社區大學實踐成人公民身份的特色及其問題。(三)提供成人公民身份發展方向和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參考建議。 本研究的結論如次: 一、 課程結構方面 (一) 二大領域上,公民身份的課程結構具有公共屬性,惟私人領域議題納入成人學習的趨勢明顯。 (二) 四大公民身份的課程結構具有其一致性,課程結構中四大範疇的親密公民身份比例較高,經濟公民身份比例較低。 (三) 九個公民身份層面上,自我發展、族群議題和世界公民身份的比例較高;職場倫理、階級公民身份、性別公民身份和家人關係的比例則偏低。 (四) 不同類型社區大學其所在地域的獨特性表現於公民身份的實踐。 二、 課程內涵方面 (一) 連結在地性的知識和行動,以因應全球化社會的衝擊。 (二) 成人公民身份課程內涵具有的雙重性光譜現象:權力議題上,凸顯全球網絡連結和在地群體認同的並存。經濟議題上,呈現競爭商業邏輯和工作倫理重整的並存競逐。親密議題上,凸顯個體自我生命歷程和家人關係兩者之間的失衡。 (三) 成人公民身份課程內涵偏重特定內容且存在侷限。 本研究的建議主要有: (一) 對學術界進行成人教育課程研究的建議:因全球化脈絡下,在地文化、認同選擇、自我發展生命歷程、性別議題認同等議題之當代性,愈加強化。故而亟需在差異基礎上,建立得以維繫共同良善(common goods)、集體生活(collective life)、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課程論述。 (二) 對社區大學進行成人公民身份課程規劃之建議:政治公民身份的選材應可採權利和責任並重原則、文化公民身份的選材可應採群體和認同並重原則、經濟公民身份的選材可應採生產和適應並重原則、親密公民身份的選材可應採表達和關懷並重原則。 (三) 對社區大學落實成人公民身份課程實施之建議:學習者的參與上,鼓勵積極公民的參與和行動,是社區大學需要繼續深化的方向。師資養成上,提昇教師連結全球化社會和公民身份學習之意識。教材發展上,有益於建立多元認同的教材有其迫切性。 (四) 對進行相關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主題上,基於本研究成人公民身份結構上,未來應可進一步發展成人公民身份學習標準以及補充課程相關主題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基於研究對象和研究素材的選擇上,未來可擴大研究個案以及納入其他研究素材,嘗試建立全國性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應用上,基於成人公民身份的研究基礎上,建議未來可研議行動研究方案。 關鍵字:全球化(globalization)、公民身份(citizenship)、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adult education)、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Item 台北市社教機構推動學習型城市之研究(2013) 姚曉萍; Yao Hsiao-Ping本研究旨在本研究要旨在透過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等方式,探討台北市社教機構推動學習型城市的現況、困境與未來發展。 根據十三位訪談對象發現,學習型城市的政策實行,有進步的空間。本研究參考Longworth提出的學習型城市七大內涵作為訪談稿的主軸,此外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以及三角檢證,來檢視台北市社教機構推動學習型城市的現況、困境,且在第五章提出可建議的事項,供未來研究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台北市社教機構推動學習型城市之現況:一、台北市政府透過整合實體與虛擬學習資源以及發行電子報等管道宣傳學習資訊;二、社教機構為學習型城市政策的執行單位,然其所擁有的學習資源具有差異性;三、台北市學習型城市政策對學習領導的培訓乃同時從社教機構負責人及民眾著手,而民眾對環境議題的活動較具自發性;四、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各類型數位網路的整合,然而民眾仍較偏好傳統媒介;五、台北市政府推動多項學習獎勵措施,然並未因此提升民眾參與動力;六、台北市政府與社教機構營造多元便利的學習環境,以期增加民眾的學習活動;七、社教機構針對民眾喜好與需求回饋,開設以生活技能為主的課程學習機會。 而台北市社教機構推動學習型城市之困境為:一、政策規劃者和社教機構雙方對學習型城市推行策略的認知有所差異,缺乏共識;二、交通、場地、設備及人力等學習資源的不足,導致學習型城市政策無法有效落實;三、政策規劃者與社教機構對「學習領導」內涵的認知不同,導致推動成效不高;四、社教機構未能善用「學習科技」,而導致學習型城市的相關資訊無法有效傳遞給市民;五、政策規劃者與社教機構處於上下監督的科層關係而導致社大無法依據社區需求而推動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最後根據本研究目的與結論,本研究提出對於城市內推動終身學習之教育主管單位、城市內各終身學習機構、城市市民與後續研究者進行此領域的研究時,值得注意之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習型城市、社教機構、社區大學、台北市立圖書館Item 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之探究-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2011) 董佩瑄; TUNG PE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以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英語課程的成人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自台北市13所社區大學中,選取4所社區大學的四門英語課程進行觀察及訪談學員,並於每一英語課程班級選擇兩位學員接受訪談。 綜合研究文獻與資料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大學辦學特色並非為英語學習者選擇的主要考量。 二、社區大學英語課程多為生活藝能類型,且學員以女性在職者居多。 三、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凸顯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特性。 四、成人英語學習者主動採取多元的學習策略,但不擅長後設認知策略。 五、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偏好的教學方式相當多元,傾向合作教學模式。 相關建議: 一、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1)應於社區大學英語課程中突顯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理念;(2)鼓勵學術及社團類型英語課程之開設。 二、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教師之建議:(1)瞭解成人英語學習者特性,以提供適切的教學方式;(2)引導成人英語學習者拓展語言學習策略;(3)在課程中結合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特色。 三、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建議:(1)瞭解自我特性及需求,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及發展學習策略;(2)了解外語學習的多重意義。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1)拓展成人英語教學與學習不同面向的探究;(2)針對不同地區之社區大學的英語學習者採大樣本,質量並重的調查。Item 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之專業成長研究 -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2012) 黃昀祺本論文欲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其就職前(未成為社大教師之前),及職後(成為教師之後)的自我導向學習方式,並且包含其教學的專業成長及反思歷程。以質性訪談的方式,經立意挑選,挑選了五位至少在社區大學授課超過三年以上之教師,研究對象以尋找本質學能以外、異質性高的講師為主。其所探討的主題,將焦點在這五位教師如何進行自我導向式的學習歷程,並且在此歷程中,自身的教學反思、專業成長的歷程與其展望。 其研究後發現,五位教師的自我導向學習皆有獨特之學習方式。其共同特質在於這五位教師的個人職前之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並且有個人的一套學習方法,且參與了不同的專業協會會員團體。而教學專業成長上,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所有興趣鑽研之領域,故教學上能建立起教學典範;其次,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其改變教學內容及方案的關鍵,這五位老師以師生互信、教學中細心持續之關注,及隨著學生進行自我專業成長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其轉換自我導向學習的歷程,透過課程與學生的對話,進而達到適性之教學。 透過訪談分析,社區大學教師所具備之特質為: (一)以民主、開放、創意的教學態度對待社區大學學員: 1. 須以耐心教導對待進度落後學員。2. 規劃協同合作又獨立競爭的表演模式。3. 以引導促進互信,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 積極參與社區營造活動 5. 具備創造力的實用獨特教學方式。二、具備多元性、廣泛性的專業成長歷程概念: 1. 從興趣培養轉變為教學領域,動機的覺醒成為關鍵 2. 多元學習的來源,提供社大教師全面性的學習。3. 同儕團體的贊同與肯定,奠定學習的根基。4. 從學習到教學歷程,持續維護其專業領域。5.教學之熱誠程度非為持續性,係隨著專業知能的發展與角色扮演產生變化。6. 專業知識是在自學脈絡下即可成就。7. 日常生活的問題都視為興趣,持續研究深入學習。 最後,研究者於最後章節中提出反思與建議,對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所提出其反思,其反思共分為五點,包括參與社大自我成長課程、主體為學員的核心教學認知、柔性勸導替代權威式教學、需要更充足的備課時間。有關建議的部分,則是對社區大學相關單位的建議,最後針對未來相關研究給予建議。Item 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社區理念的設計策略之研究(2008) 黃鈺婷; Huang Yu-Ting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社區理念的設計策略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式設計策略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為了能更深入了解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合在地的社區狀況,以釐清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設計之數量、比例、趨勢、策略與困境,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的設計中,融入式課程的總數、現況、比例及其發展趨勢。 二、歸納出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在融入式課程的主要設計策略及需要面對的困難。 三、根據研究的結果,對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未來的發展,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依據研究目的,歸納本研究分析的結論為: 一、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的生活藝能課程,以社區在地性及地緣便利性為主要規劃課程取向。 二、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學術、社團課程逐漸萎縮,生活藝能課程不斷增加。三、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的生活藝能課程規劃內容,以「市場的需求來辦理教育活動之課程」占多數。 四、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的生活藝能課程,融入社區教育理念的設計策略偏低。 五、台北市社區大學發展脈絡,受到社會環境、經濟、教育、政治等面向的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規劃課程方案發展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一、對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的建議: (一)妥善規劃具地方特色的課程,以促進社區發展。 (二)加強社區資源的整合。 二、對社區大學課程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社區大學的講師制度。 (二)依照不同的情境,提供適當的學習策略。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上加入量化研究,以增加研究結果推論的深度與廣度。 (二)在研究對象上進一步擴大研究區域,以增加研究結果的推論。 (三)在研究內容上可以納入更多的變項,以獲致更多面向的結果與發現。 關鍵字: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式課程、社區教育。Item 台灣社區大學文憑制度規劃研究(2009) 劉育欣社區大學的成立,無異為台灣終身學習社會注入新的活力。社區大學打破一般大眾對高等教育的看法,強調知識的解放與公民社會的催生。社區大學的成立即將邁入第九年,在這九年中,社區大學的經營與發展並非順暢無阻,社區大學創立之初衷即是為了解放高等教育,然而社區大學並無獨立之法源依據,僅能依附在終身學習法裡,使各社區大學因缺乏完整規範,造成文憑制度上面有許多分歧,雖然目前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辦法已實施,但詳細觀之仍有不足之處。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大學文憑規劃方式,首先探討社區大學運作機制與困境,並歸納國內外類似機構,分析各項機構之特點。其次根據文獻探討結果設計問卷,以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社大學員、社大教師與社大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實地調查,經分析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最後提出一般大專院校與社區大學合作芻議。 一、結論 (一)社大授予正式學分證書與結業證書有其必要性。 (二)社大學位授予有其必要性。 (三)社大若要授予學位,課程、師資與法制層面均須有所改變。 二、建議 (一)政府部門 1.社區大學法源依據不足。 2.師資與課程問題需解決。 3.學位授予有其必要性,若社大最終無法實行授予的可能性,應建立大學歷認證方法或其他替代方案。 二、社大部分 1.社區大學學位授予須有更完整配套措施,應在課程規劃與師資結構方面有所規劃。 2.重新定位社區大學角色。Item 臺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2009) 陳文珊本研究旨在建構臺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知能指標。本研究之目的,首先依相關文獻探討社區大學現況、成人教師專業素養之相關研究以及新住民教師專業素養相關理論,在綜合、分析、歸納而後建構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素養之內涵,並據以發展為初步專業素養指標概念架構。其次,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德惠法,依專家小組成員兩次往返之意見修正與檢視,建構出台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知能指標。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提供政府教育單位、台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與後續研究者建議參考。研究結論如下: 一、研究中採用德惠法,經由二十五位專家小組成員兩次往返之修正與檢視完成指標之建構。 (一)本研究所建構之「台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知能指標」 共分為三個主構面、十個次構面與三十八項能力指標。 (二)主構面包含:多元文化素養、成人教育專業知能與新住民專業知 能等三個主構面。 (三)次構面包含: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具備本國文化背景知識、具備新住民母國文化背景知識、課程規劃能力、教材編選能力、教學技巧運用、學習評量方式、瞭解新住民學習心理、瞭解新住民生活適應、具備協助新住民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等十項能力項目。 (四)專業知能指標:包含三十八項指標項目。 二、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對政府教育單位的建議 1.建立對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證照之認證。 2.發展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師資培育課程。 (二)對台北市社區大學的建議 1.參考本研究建構之指標,規劃新住民課程教師甄選、考核、聘任之參考。 2.透過定期辦理新住民相關學研討會工作坊,提昇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能力。 3.定期辦理教師教學評鑑,建立教學回饋制度。 4.建立教師人力資源庫,進行人力資源共享。 (三)對新住民課程教師的建議 1.本研究所建構之指標,作為教師自我檢視專業素養之參考。 2.依據指標發現本身不足之處,進一步加強專業進修與成長。Item 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態度之研究(2009) 李坪鍵; Li,Ping-Chien本研究旨在瞭解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態度之現況,包括認知、情感及意向三大部分,分析影響上述三者的學員背景因素,並進一步探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分析學員背景變項與學習成就認證認知、情感對其認證意向之預測力。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國內申請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最積極的永和社區大學及宜蘭社區大學學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態度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數共504份,回收率達84%,使用之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F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將之數據分析與討論,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整體而言,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持正向態度,若能提升國內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的價值與功能,更能引發社大學員對課程證明需求及參與認證課程意願。 (二)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普遍認知不足,但會因「累積學分」及「課程類別」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多數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持贊同態度,但會因「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社大區域」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多數社區大學學員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有所需求及參與意願,但會因「教育程度」與「職業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的認知、情感及意向之間具有其相關性。 (六)學員的認證制度看法對於認證需求及參與意願最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社區大學、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探討社區大學發展模式之研究-社會企業的觀點(2018) 王致雅; Wang, Chih-Ya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社區大學發展模式朝社會企業觀點發展之益處與重要性。目的是設計出一份良好的評鑑量表,以達成評鑑之目標,助於社區大學發展,期許能夠使社區大學發揮其創始理念之功能:解放國家制式體制下的知識意識形態,創建知識以主體經驗為中心的公民社會。 社區大學現今面臨許多發展之困境,以至於無法發揮上述之功能。研究者發現社大若能夠轉型成為社會企業,不只能夠解決經營經費來源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更可藉此提升社會影響力,創造自身價值。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及德惠法,討論並建構出最適切之量表指標。有鑑於現今社大現況各校差異大且多面臨發展困境,亦未有轉型社會企業之趨勢,因此並不採用統計量化的數值來評估,而是設計成由社大做自我評量,指標由0到5分由不符合到符合,藉此提供社大轉型之方向,因此此份指標應屬原則性指標。當各社大普遍能依照這份量表自評後達到良好的水平時才適合出現另一份有統一標準的定義性數值量表。Item 實踐取向的社區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研究—以「社區公民新聞」觀點探討(2016) 吳宛倫; Wu, Wan-Lun在現今數位媒體充斥的環境中,傳播媒體在大眾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並成為大部分民眾建立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在台灣,社區大學已經成為成人終身學習的主要場域,而社區大學課程規畫具有的公共性意涵與批判媒體素養教育中所強調的賦權的批判思考、釋放與實踐內涵相同,因此,本研究分別由三個面向進行討論:一、與成人教育場域對話:探究社區大學媒體素養的公民新聞教學實踐;二、與成人學習的歷程對話:檢視社區大學媒體素養課程的學習者的實踐形式;三、與理論對話:檢視終身學習時代下的成人媒體素養教育意涵。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分為四個面向說明:一、與成人教育場域對話:建立社區大學媒體素養教育之課程模式;二、與成人學習的歷程對話:社區大學媒體素養教育之學習者展現多元實踐形式;三、與理論對話:在終身學習時代的成人媒體素養教育內涵應注重賦權與成人學習特性;四、理論與實務對話:成人媒體素養教育的發展尚有侷限。 本研究之研究貢獻共有三項:一、拓展公民新聞與公民記者實踐形式的意涵;二、分析社區大學成人媒體素養課程中師生的互動,可做為未來課程實踐之參考;三、提出社區大學成人媒體素養課程模式架構,提供未來在教學實務的基礎與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