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灣巨波眼蝶亞種間之系統分類問題探討
    (2024) 陳璋臨; Chen, Zhang-Lin
    臺灣的蛺蝶科(Nymphalidae)內截至目前已記錄13個波眼蝶屬(Ypthima)物種(Hsu et al., 2021),其中巨波眼蝶(Ypthima praenubila)為體型最大且唯一一年一代(Univoltine in occurrence)的物種。本種過去被依體型大小分為臺灣北部亞種ssp. kanonis以及臺灣中南部亞種ssp. neobilia,然而除體型外,兩者間的生活史、成蟲翅紋差異與分子生物學等相關證據尚未被進一步探討比較。本研究分別以野外捕獲雌蝶進行人工採卵飼育、檢視不同地區成蟲之形態、利用Natsumushi軟體(Tanahashi&Fukatsu, 2018)進行翅紋形態分析以及檢視不同地區族群間粒線體DNAcox1片段是否存在不同結構組成,以探討兩亞種現行之分類處理是否適當。結果顯示兩亞種間在生活史、成蟲形態與分子生物學特徵上皆呈現高度相似,並未有明顯差異,因此ssp. neobilia應處理為ssp. kanonis之同物異名。此外本研究亦比對了ssp. kanonis和ssp. praenubila間粒線體DNA之親緣關係差異,結果顯示臺灣之巨波眼蝶應可視為一獨立物種。
  • Item
    築巢對東方毛腳燕(Delichon dasypus)繁殖行為的影響
    (2022) 郭景嘉; Guo, Jing-Chia
    動物的生活史演化與個體差異有關,個體所採用的投資策略則依據可獲取的資源不同而改變,產生生活史特徵的差異。巢對鳥類繁殖是重要的資源,由於築巢需要消耗能量與時間,使用舊巢繁殖可能是鳥類偏好的繁殖策略。但舊巢是會被消耗的資源,因此部分個體勢必需要築巢。然而,我們對使用舊巢或築新巢的成本與利益理解有限。本研究檢測亞熱帶山區東方毛腳燕(Delichon dasypus)的築巢行為對其繁殖表現的影響。我們利用破壞舊巢來誘使部分個體築新巢,亦容許部分個體使用舊巢。同時,我們也考慮伴隨築巢行為產生的影響—繁殖時間、巢內溫度變化、以及親代照顧。我們發現毛腳燕偏好使用舊巢,而築新巢的個體相較於使用舊巢的個體會延後下蛋時間,並且生較少蛋,顯示築巢確實造成額外的能量與時間成本。築新巢以及使用舊巢的個體之間繁殖成功率並無異,可能是因為築新巢的個體有較高的親代照顧,且新巢不像舊巢一樣容易受到巢內溫度變化而影響育雛所需時長。整體而言,這些結果顯示儘管築新巢會產生額外成本,毛腳燕仍可以透過調整繁殖投資—例如親代照顧的強度—來緩解築巢在繁殖初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本研究凸顯出不同築巢選擇(使用舊巢、築新巢等)之間具有複雜的成本利益關係,這有助於維持築巢行為的多樣性。
  • Item
    寄生蟲與食物資源對台灣森鼠繁殖表現的影響
    (2016) 游艾芸; Yu, Ai-Yun
    根據生活史理論,在有限的資源下,自然選擇可優化(optimize)生物在生存與繁殖間的資源分配,而最大化(maximize)其子代數或子代品質(此即生活史權衡,life history trade-off)。一般認為,寄生蟲與食物資源皆會影響生物的能量分配與獲得,進而影響宿主的繁殖表現;同時,由於雌雄兩性往往有不同的生活史,在面對寄生蟲與食物資源的影響時,可能有不同的權衡方式。本研究檢測內寄生蟲與種子食物資源對台灣森鼠(Apodemus semotus)繁殖表現(子代數與子代品質)的影響。2013年我在雪霸國家公園內一處針闊混林進行野外操控實驗,包括有系統地挑選樣點給予種子添加,以及將所有捕捉之 A. semotus隨機分配給予移除內寄生蟲藥物Ivermectin或水(控制組)。接著我利用10個微衛星基因座進行親子鑑定,並用捕捉標放資料計算子代的平均體重(子代品質的指標)。結果顯示,內寄生蟲移除對A. semotus子代數沒有影響,而食物資源可提高個體子代數;同時,內寄生蟲與食物資源並不影響A. semotus子代品質。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內寄生蟲,食物資源對A. semotus的繁殖表現更為重要。此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外在因子如何影響宿主生活史策略與族群動態。由於本研究所估算的子代數與子代品質相當接近A. semotus的適存度,而非前人研究常使用的短期或單次的繁殖表現,因此本研究可作為內寄生蟲對宿主適存度無負面影響的一個重要案例。
  • Item
    屏東縣萬安溪臺灣石魚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之棲地利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6-12-??) 孔麒源; 戴永褆
    自2005年7月至12月以浮潛觀察法於屏東縣萬安溪調查臺灣石□之棲地利用。依體長區分小魚(1-4cm)、中魚(5-9cm)、大魚(>10cm)三種體型。棲地利用測量變數包括上層遮蔽度、水深、底層水溫、溶氧與底質。小魚選擇各項棲地變數之平均值分別為:上層遮蔽度16%、水深85.2cm、底層水溫23.5℃、溶氧9.2mg/L;中魚則為上層遮蔽度17%、水深105.8cm、底層水溫23.6℃、溶氧9.5mg/L;大魚選擇上層遮蔽度、水深、底層水溫、溶氧則分別為18%、106.9cm、23.9℃、8.9mg/L。三種體型臺灣石□皆選擇岩壁(Bedrock)及大巨石(Boulder)為底質需求。小魚在雨、旱季間選擇水深顯著不同;中、大魚則無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臺灣石□對棲地選擇依據二階段生活史而異;對岩壁及大巨石之偏好與覓食無關,而與躲藏及障蔽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