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游離式避世所:沈方婷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沈方婷; Shen, Fang-Ting
    本文以筆者身處在思想與步調日漸同質化的社會為本,以此同質化隨著科技的腳步日益增強的狀況下,所衍伸的倦怠感進而沈浸於電影文本、電玩文本上的數位體驗經驗出發,在學理研究上探討閱聽者在參與媒體文本時的心理狀態、及主體透過與現實相通的符徵與文本共構想像性空間的歷程;創作研究上使用以紙類布與紙編織的創作手法,以縫製之動作呼應主體虛實交錯的狀態轉換,並匯聚了拼貼形式中覆蓋與重疊的概念,用以建構游離式空間。筆者欲以此學理基礎與創作手法,回應對避世所之感悟。本文包含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以媒體文本與閱聽者共構的避世場域為題,探討逃避現實的因素、文本所創造出的虛擬想像性空間、場域的建構;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基於筆者自身的創作意識與前章之學理研究,涵蓋了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創作步驟;第四章為創作實踐,筆者以二系列之創作回應對本研究之論述;第五章為結語,用以統合研究成果以及闡述未來展望。
  • Item
    戲仿‧更新再造—李元弘東方媒材創作論述
    (2023) 李元弘; Lee, Yuan-Hung
    在二十一世紀,通俗文化是青年間彼此的溝通橋樑之一。本文通過對當代社 會場域觀察,理解文化工業發展下的藝術現象,討論後現代戲仿(parody),藉 由現代都市人背後的精神問題發展自身對於戲仿以及場域的關注點、解釋。透過 戲仿、次文化的卡漫、文化工業方興未艾的發展,來作為筆者創作的理念及實 踐。第一章透過方法與內容的解釋與了解,來確定此次探索的目標、理念,藉此 發展創作實踐。第二章首先探討在當代社會場域中,人們精神上的癥結背景,從 當代文化工業中的權力互動到意識形態,試圖理解普遍存在的異質共構背後所產 生的因素,藉由這些文化背後形成的原因,來觀看複製時代下的戲仿,進而探討 戲仿的表現觀點以及在戲仿中的更新再造背後的擬像。第三章則是透過對戲仿的 時代爬梳來做為自身創作的理念的依據,其中表達華人文化特有的「氣」與個人 創作時的身體感覺。另外藉由對於戲仿表現來思考創作方法上的畫面營造。在思 考東方韻味與戲仿時,發現戲仿表達在東方媒材上的缺失,進而拓展媒材上的實 驗、實踐。最後透過第四章作品實踐來檢視自身思考的脈絡,以及第五章作為此 次研究的一個回顧與對未來創作的思考展望。關鍵字:文化工業 挪用 拼貼 水墨創作 戲仿
  • Item
    卡托邦:華建强當代卡漫造形藝術中的情境與指涉
    (2015) 華建强; HUA,CHIEN-CHIANG
    作品表現的樣貌,涉及了形式、媒材與內容等等的鋪設。筆者利用卡漫造形元素作為創作表現的選擇,將日常省思的內容以膠彩的媒材來呈現,營造出媒材與形式之間的異質拼貼效果。 卡漫造形語彙和膠彩媒材的結合,在看似新潮和傳統的矛盾衝突中,該如何取得居間的協調,則是攸關於流行文化和純粹藝術之間的試論。尤其,當這樣的形式被現下的年輕創作者所沿用時。其所製造出來的歡愉、可愛或無厘頭的展現,卻往往被視為是一種軟弱世界的表述。但在這類看似新奇的卡漫式表現手法當中,它實則攸關了許多歷史因素、外來文化,以及傳統淵源上的意涵,卻是值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便是奠基在筆者卡漫造形藝術作品的表現裡,那個不斷出現的異質團塊,以及傳統材料和當代表現的衝突與謀合中,所製造出來的研究與比對。並且試圖在這項探究的其間,利用筆者自身創作的經驗,去陳述出另類世界的觀念,以及翻越出再現的思想,與傳遞個人特殊的見解。並且釐清個人卡漫造形藝術中的異質拼貼,是一種超越自身與社會規範的不合作狀態,進而越出世代批判中的疲軟狀態。最後,期待藉由膠彩媒材的實驗過程當中,踐履著這些元素拼貼的可能性嘗試,以作為日後不斷精進的創造基礎。
  • Item
    黑暗之光—社會議題之水墨創作研究
    (2010) 傅國禎; Fu, Kuo-Chen
      社會的脈動和變遷,與大眾息息相關,而藝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時間與藝術思維的開展有了遞嬗。在西方,藝術由早先的柏拉圖所提的「美」與「善」;亞里斯多德的「藝術淨化人心」,降至現代,藝術不單只是為了「美」而存在,不僅只提供美的愉悅感,藝術開展到了這個階段,不直接藉由藝術來批判社會,試圖改變社會,也不單只有表現與再現的美感。藝術家的創作更多時候僅是為了提供許多「素材」、「媒介」等,讓觀者能夠藉由直接與作品的接觸後,得到屬於自我的啟發或感受。   藝術作品的表現所帶給觀者的,不單單只有理智分析得到的畫面構成、形式、色彩、符號等訊息,還有直覺接受到作品所傳達的感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認為,藝術的行為無非在求人類原慾的滿足,藝術品不過是人類藉著昇華、替代等方式,表達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潛意識中的慾望,因而滿足快感。而本文中也試圖藉由藝術心理學的分析,找出關於自我的藝術創作方式。當西方的藝術思維,快速且大量的輸入進入後,筆者想藉觀察多元藝術思潮衝擊下的當代,探討關於台灣的社會現象與反映在水墨藝術上的表現,以及藝術家是如何回應當下時空所存在的社會議題。   水墨,這個媒材對於以文化正統自居的台灣來說,自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也就隨著落地生根且成為主流,水墨發展也從跟隨政府遷移到台灣的傳統水墨畫風格,然後逐漸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而有了形式與本質上的鉅變。現代水墨除了傳統的筆墨功夫外,也吸收了西方的藝術理論與思想,並且不斷融合與開展,所以在文化劇烈變動的七零年代,水墨也有了截然不同於傳統的面向來呈現。隨著資訊、網路等發展,也造就了訊息、思想流通快速的當代,全球化帶來的藝術衝擊,更不下於當初,於是藝術所關心及探討的議題也就自然多元了起來。然而社會與文化,更是直接涵蓋整個人類活動變遷的重要場域,所以社會及水墨畫關係、水墨畫變革歷程的探究,也就是筆者所欲探討的基本架構及議題。
  • Item
    貓語錄 吳莉珺創作論述
    (2010) 吳莉珺
    與貓在一起生活將近十年,享受與貓在一起的日子,柔軟、愛乾淨、敏感、靈活、冷眼……等有太多形容詞可以稱頌此種有趣的動物。「貓」給予我藝術創作源源不斷的原動力,作家許卡沙‧魏斯(Eugen Skasa-Weiß)曾說:「貓故意留一個謎團,讓人類猜不透。」這是即使與貓相處這麼久,貓還是有一連串待解答案,令我著迷;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際創作結合,為使理論研究內容更為深入、精準,因此確立目的同時也界定研究之範圍。 研究目的:以貓為研究對象,從人與貓的互動經驗、貓的姿態、貓的行為、貓的藝術…等探討與表現藝術在生活中的單純感動,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最後將理論結合創作,使創作內涵更為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生活觀點、紀錄。 研究範圍:理論研究內容分兩大主要部份,一是從普普與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精神內涵分析現代人生活與藝術結合的表現手法;並從日本現代動漫藝術探討無所不在的藝術感動是這樣的簡單、親切。 另一方面從動物學、歷史、詩人、與中、西藝術家創作中找出貓的身影與藝術表現,希望可以從更多元角度去了解貓這個動物。 研究理論之後,終究要回歸創作本質。創作方面透過平日的速寫、漫畫、攝影、隨手筆記做為創作的根基,貓的各種型態表現出自己的心境。希望將研究後心得應用於實際創作當中,一方面印證理論可行性,一方面期許樹立個人表現風格。理論與實際創作相輔相成,並以當成日後更深入研究之基礎,做為創作方向修正或發展的參考。
  • Item
    非線性台灣意象-拼貼家庭
    (2007) 丁連進
    藝術反映了生活,也反映了當下。筆者從散步中感受到生活趣味,藉由移動的路線貼近家庭,透過觀察、訪談、攝影、記錄等方式來做橫向分析與直向連結。是故,本文以家庭為主題,探討不同家庭因結構、文化、消費、性別等因素,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在昔日舊時代的父權體制中,家庭女性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權制度下所規定的角色,而新時代家庭女性可以快樂當個背包族,走出家庭,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大環境下我們有時是無奈,有時是太過依賴,而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他所要降臨的家庭,但有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家庭。 筆者利用日常家庭生活的片段,創造圍繞展場的家庭圖像,讓觀者感受到被家庭圍繞的逼迫感覺,重新去思索家庭的定位。在表現形式上,利用片段的呈現,就如同運用連拍的形式,誠實記錄每個家庭的生活軌跡,並藉由切割畫面,擷取部份圖像特寫放大或簡化,經由重新拼貼組合與排列,創造新的視覺震撼。拼貼的過程就如一場重新建構的遊戲,可以是喜悅的,也可能是很沉痛的。 在本文論述中,筆者運用記錄的方式,從觀察親友的家庭生活形態,藉由畫中主角在生活中最喜歡或最能代表個人的物件,以寫實手法表現個體家庭的生活重心。作品分為七大單元《舊時代家庭女性》、《新時代家庭女性》、《辛勤家庭》、《上流家庭》、《游離家庭》、《醫生家庭》、《自由家庭》,在這些作品背後,隱藏著不同家庭成員的思維與價值觀,或有時代性的無奈、或有人性的無奈。在時代、家庭、自我的各種框架中,我們是讓框架更突顯?還是讓框架消失在平凡的生活?所以筆者設計很多不同尺寸的畫布,來拼貼不同樣貌的家庭。然而,這或許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限制的表現吧!組織一個家庭元素很複雜,可是我們的生活卻可以簡單一點。
  • Item
    「記憶‧顯影」-照片圖像與意象再現的創作研究
    (2011) 吳品瑢
    本研究從自我的生活圖像出發,借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劃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孩提時代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從台灣早年的生活型態中,發掘民間藝術起,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而「記憶‧顯影」-挪用舊照片來再現心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不帶批判與芥蒂的單純信仰。
  • Item
    萍聚‧記痕―蔡鶴旭水墨創作論述
    (2016) 蔡鶴旭; Chong He Xu
    本文以筆者在家鄉馬來西亞時期的童年記憶作為主題,以「記憶物件」回憶、追溯過往快樂的童年時光,想像出「記憶通道」,並以此重新探討個人以及本土文化,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第一章包含「創作動機」、「創作內容與範圍」,創作動機由思鄉的情懷為開始,藉由回憶兒時記憶去對故鄉重新連結;創作內容以童年的記憶為創作的出發點,蒐集記憶物件,以「萍聚‧記痕」的創作手法進行創作。 第二章創作理論基礎為「從童年記憶找到自己」、「窗櫺的文化型態」,此章節梳理記憶文學、科學,以及傳統窗櫺的文化形態之理論探討。 第三章「視覺分析與技法運用」,包含「萍聚之視覺表現」、「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手法之水墨作品」,呈述創作媒材結合手法之內容及意義,並梳理同樣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方式之藝術家。 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實踐,創作思維圍繞於「兒時記憶的綿延」、「透過玩具物件的療癒」、「重新構築自己面貌」;創作實踐則分為「創作內容」及「創作手法」,闡述以水墨創作呈現「萍聚‧記痕」之主題意涵。 第五章為創作作品解析;第六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