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兩岸設計發展之影響研究
      (2024) 廖書城; Liao, Shu-cheng
      在1991年至1997年間,「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主辦及參與了一系列主題海報展及兩岸設計交流活動,影響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設計發展,並促進了兩岸的設計交流。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參與的各項設計交流活動如何影響中國大陸設計領域的成長與演變,以及相關交流活動如何作為兩岸設計界橋樑,影響兩岸設計的發展。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梳理「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發展歷程,同時使用訪談法對16位其相關與非相關人物進行訪談,並將訪談內容用MAXQDA 2020軟體進行分類整理,編碼、建檔,用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三角驗證等方法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為訪談大綱撰寫及研究架構提供支撐,以建立本研究的基礎架構。本研究發現「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設計和推廣活動對兩岸設計發展之影響:首先,「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臺灣設計發展之影響:1、增強臺灣設計師之本土文化意識;2、提高臺灣海報設計創作水平;3、增加臺灣海報設計國際能見度。其次,「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中國大陸設計發展之影響:1、推進海峽兩岸設計之交流;2、推動中國大陸主題海報展之發展;3、啟發中國大陸設計社團組織之發展。通過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五個面向的結論:1、社會面——設計活動增強社會交流與互動;2、文化面——設計文化對設計創作的啟發與共鳴;3、交流面——兩岸與國際設計交流交相輝映;4、教育面——推動設計教育的多元發展與交流;5、技術面——海報設計在技術變革中的機遇與挑戰。
    • Item
      妥瑞症關懷議題之海報創作-以超現實風格表現為例
      (2022) 吳昕倩; Wu, Hsin-Chien
      本研究鑑於近3年妥瑞兒遭霸凌事件頻傳,為關懷妥瑞症議題,運用超現實隠喻、誇張、不符合現實的表現手法作為海報創作風格,以突顯妥瑞症所引發異於常人的行為及情緒。在研究方法上,第一部份依據文獻整理歸納妥瑞症干擾性行為及情緒外顯表現症狀類型。並設計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scale)調查問卷,以10-15歲區間之妥瑞兒為受訪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妥瑞兒較為明顯的干擾性行為及情緒有(1)分心及注意力不足;(2)壓力;(3)強迫性行為及思考;(4)暴怒;(5)學習障礙等5項,並發現妥瑞兒雖易有暴怒無法控制情緒問題,但文獻所載穢語症、攻擊行為、自我傷害行為,在問卷數據分析上並不明顯。第二部份從文獻分析超現實主義在藝術及海報設計上的應用及表現手法;顯示以(1)大小的置換;(2)相異物的融合;(3)解構與重組;應用較多,畫面表現張力較強,注視性及記憶性也較高。第三部份取樣35件世界五大權威海報國際競賽近6年(2021-2016)運用超現實表現手法入選或得獎海報作為個案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創作主題偏向社會議題計有21件,插畫(含電腦繪圖)表現技法計有21件,較受設計師及國際評委所青睞。得獎海報中的圖形表達直觀、簡潔、畫面色彩簡單、版面編排多以垂直式呈現。創作研究部分,以影響妥瑞兒較為明顯的5項干擾性行為及情緒作為創作主題,創作完成後,作品經由問卷調查回饋顯示,大部份觀者都能理解海報所要傳達的主題,並認同吸睛的海報設計,能使妥瑞症議題達到一定宣傳效果。可見「超現實風格」海報設計適合運用在妥瑞症議題,並可提供日後設計工作者創作相關議題海報之參考。
    • Item
      符號學理論應用於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21) 洪瑾玫; Hung, Chin-Mei
      金融業近年來為推廣業務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藉由公益活動與社會大眾互動,強化永續經營的體質,進而以提升企業形象。銀行推動公益活動時投入資源與宣傳,希望能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與參與,本研究期望透過符號學理論探討分析,進行思考探索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的方法,以及強化公益活動海報視覺傳達的功能。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探討符號學相關理論、海報設計功能及特性、公益活動性質及銀行企業社會責任等。經由KJ法分類歸納,暸解臺灣本土金融業公益活動型態在「社會公益」、「人文藝術」及「其他與本業結合公益」三大類型之涵蓋範圍,以及公益活動海報表現形式歸納以「攝影」、「繪畫類」及「多元組合」三大媒材表現形式為主之海報創作形式。藉由符號學理論分析蒐集案例,探求公益活動海報中的創意概念、圖像形式及媒材使用;建構出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內涵;在創意表現、圖像形式、媒材運用及主標題作用四大架構下進行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藉由符號學理論為分析創作及概念形成,本研究創作銀行公益活動海報強化所有圖像、文字等符號元素後,在眾多公益活動海報中產生差異化,圖像和文字的關係更加緊密,符號化的作用強化視覺聯想,吸引閱聽大眾關注、增強銀行和公益活動宣傳的動能,繼而期待潛移默化逐漸地展現銀行公益活動特質。後續期待於實際運作中導入銀公益活動海報設計模式,使銀行公益活動理念宣導發揮最大效益,以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經營之願景。
    • Item
      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創作研究
      (2020) 李靜宣; Li, Jing-Xuan
      光影存在於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啟發著我們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感受。光影不只能呈現多樣的面貌,且運用光影在海報中可以展現獨特的視覺語言。本研究者企圖運用光影與圖形兩項設計元素,研究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中所呈現的多層次視覺變化。並且探討圖像所繪製的光影及現實中的光影成像在平面設計的差異性,以及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發展性。藉由光影相關學理、社會議題海報相關學理的梳理,以釐清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的可能性。在第三章中,本研究使用KJ法分類光影效果應用於視覺設計的歷往作品,歸納出七項光影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分別為:繪畫(By Drawing)、合成(By Composition)、動態圖像(By Motion)、投影(By Projecting)、剪裁(By Cutting)、間接成像(By Indirection)及光影互動(By Interaction)。並且使用個案研究與比較分析法,將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相關作品做詳述的探討,歸納出光影於視覺設計中的特性。本研究的創作方向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歸納出的五大領域社會議題作為創作的主題,並發展出15件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作品。本研究結果發現,光影效果於社會議題海報不但具有可行性,透過實際的光影體驗能讓觀看者貼近社會議題,並提高社會議題觀點的感染力。光影的魅力在於能影響人們的感知、情緒與不可預期的變化,並且可以讓人對議題既有的認知有所轉變。希冀歸納出的光影效果的表現方法及創作的成果能作為後續參考的範本。
    • Item
      視覺擬像運用於憂鬱症防治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20) 賴志芳; Lai, Chih-Fang
      何謂視覺擬像?人類從擬仿到超真實的影像概念一一陳述於時空的深度,正如我們現在所處似真似虛的社會現象。本研究以視覺擬像如何運用在平面海報為探究的主題,藉由文獻探討將尚.布希亞所提的擬像論對於後現代經由大眾媒體的灌輸傳播,讓人們藉由符號象徵造成的社會現象。從擬像意象與藝術脈絡連結分析出30種後現代表現手法運用於擬像海報設計。透過案例分析將視覺擬像運用在海報設計形式表現,探究平面設計在符號、圖像修辭與擬像的關聯性。歸納出符合擬像世界的圖像形式構成:型態同構、型態分離重組、隱形構成、置換重構、視幻與錯覺、異影圖像、共生形與正負形圖像等七種,並融合擬像的符號象徵達到視覺擬像效果,再經由創作實證運用在已成為21世紀的藍色病毒「憂鬱症」議題作為海報設計主軸,分為三個系列每個系列各五張共十五張作品。分為三個系列呈現:一﹑憂鬱症心境/邊緣,找路,失落,黑鏡,堆積五張作品。二﹑面對憂鬱症/幸運,轉移,要做,傾聽,鏡子。三﹑跟它說再見/透露,接受,心跳,接納,幸福。希望藉此讓人們正視憂鬱症患者對社會的影響並導正大家污名化的錯誤觀念,期望透過此創作研究讓人們瞭解尚.布希亞的擬像意象,以象徵符號來詮釋抽象的內心世界,探索不同思考模式發想的可能性。 本研究獲致結論有三:一、平面設計的圖像修辭「象徵」搭配借喻或隱喻可對應到擬像的視覺設計;二、除了運用現代數位在影像的創意手法,也應該如同尚.布希亞對於追求藝術的本質,回歸設計應有的創意及設計者本身肩負的社會責任;三、對於科技的發展讓圖像、影像和影音多面向並不需要刻意躲避,善用媒介或創作元素也可以達到擬像的圖像表。
    • Item
      碎形圖像構成在海報設計上之應用與研究
      (2010) 陳韜元
      「碎形」(Fractal)有破碎、不規則之意,自1975年曼德布洛特(Mandelbrot)提出碎形幾何學(Fractal Geometry)以來,碎形理論從此解開了人類複雜無規則結構中的規律性及物理本質,並能用來解釋大自然中的許多現象。碎形之造形特徵包括:「自我相似性」、「分數的維度」、「混沌的動態性」、「無限的延展性」等,碎形結構與特徵隨處可見,它可以說存在於大自然萬物系統中,也與人類的生活空間互動,其特徵決定了每一件形體的獨特性。碎形理論所可以論述及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過去多應用於資訊理工等相關科系;然而在設計領域中,雖然目前已有幾位研究者將碎形應用於產品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上,但在人們時常接觸的海報設計中如何運用碎形圖像之可行性卻未有較多的發展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如何將隨處可見的碎形造形特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期為海報設計尋求一個新的圖像運用可能與契機,並發展碎形理論在平面設計應用上之可能性。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透過碎形幾何理論及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綜合歸納出碎形造形特徵應用於海報設計之方法,並利用碎形軟體等工具,發展設計創作方法實驗。在碎形圖像實驗基礎上,將更複雜之碎形圖像透過編排、合成與繪製,結合創作主題理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並發展碎形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之可能性。因此依研究目的與研究發現,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 一、碎形造形特徵能透過軟體工具的運用作為海報設計創作之方法。 二、碎形造形特徵能以更複雜的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中。 三、根據分析出的碎形創作方法,碎形造形特徵能結合主題理念將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上。 四、將碎形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上是具有發展潛力的。 五、透過美的形式原理與研究者的美感經驗能將碎形圖像更豐富多元地結合至海報設計中。
    • Item
      古蹟與老街建築裝飾應用在形象海報設計之研究─以大溪鎮為例
      (2010) 蕭美玲; Mei-ling Hsi
      現今海報設計除了傳達訊息與陳列裝飾外,更多了藝術欣賞與收藏價值,並附有形象傳達等功能。大溪為觀光經濟繁榮的小鎮之一,擁有許多在地歷史文化建築與古蹟,但鮮少有人細心欣賞認識大溪古蹟與歷史建築。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海報設計形式,發揮傳播效益。以古蹟和老街牌樓裝飾做形象海報設計,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築認識與珍惜重視。 首先,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大溪在地古蹟與老街建築裝飾與海報設計相關內容,做為實施創作的基礎概念。並收集海報作品進行構成內容分析。以構成基本要素分類為主,美的形式原理分析為輔,列舉分類參考海報作品。海報創作手法,以分析八種不同派別文化類─形象海報作品風格。最後,綜合這些作品的形式以及海報創作風格,根據平面設計理論,創作一系列富有審美性與東方建築美感意涵的海報作品。 藉由研究結果與實務創作可知:了解建築文化背景與特性,能有助於掌握表現蘊含文化意義於海報設計中。並透過擷取古蹟與老街建築裝飾,以東方色彩結合美學原理及影像合成表現形式等,賦予圖像新意,隱函在海報設計中,進而達到欣賞在地古蹟與歷史建築文化目的,傳達出在地建築文化生命力與建築之美。
    • Item
      肢體障礙者旅遊活動推廣海報設計之創作與研究
      (2011) 范明錦
      摘 要 本論文主題為「肢體障礙者旅遊活動推廣海報設計之創作與研究」,以肢體障礙者及户外風景為設計元素應用為例進行創作與研究。 肢體障礙者需要休閒活動,但並非每一種休閒活動皆適合,基於社會平等的立場,不能剝奪其休閒的權利。肢體障礙者在學習或工作之餘需要適度的休閒,以紆解壓力並增加生活的樂趣,來提昇生活品質,此外也可以使肢體障礙者學習人際互動的溝通,所以肢體障礙者參與適當的户外旅遊是有其必要性。 由於個人為肢體障礙者,在實際參與旅遊活動時,確實遇到一些旅遊阻礙需要克服,例如一、態度的問題:內心恐懼、體力不佳、社會歧視等。 二、經濟的問題:收入不佳、社經地位低等。 三、環境的問題:交通、旅館及景點之無障礙設施不良、協助的人力不足等。 在本研究的文獻探討中,試就資料的收集來傳達出無障礙旅遊設施的規範,以期能使肢體障礙者透過理解來解除內心的疑慮,面對需求調適內心並在體能條件下進行旅遊活動。本研究創作便是依據肢體障礙者面臨旅遊活動時的心路歷程來模擬創作,透過視覺化的過程達到鼓勵的功効。 本研究的創作內容,以七張海報為主題,分為都會篇、公園篇、蝴蝶篇、綠蔭篇、草原篇、海灘篇、海景篇等七個基本構思,再由基本構思發展出不同的人物及觀光景物編排等,完成不同的創作及相關的設計應用。
    • Item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之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10) 朱碧霙; CHU, Pi-Ying
      隨著數位化生活時代的來臨,數位式相機挾帶著簡易上手、高畫質以及免去底片成本等優勢,成為影像取得的最大來源。許多從事設計工作者也無不將數位攝影影像大量應用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使得數位攝影影像與視覺藝術或是部分觀念性藝術創作愈加緊密結合,儼然成為一種潮流與趨勢。毫無疑問的,圖像正以一種如大風暴般的威力席捲影響著我們的媒體、城市以及文化(W.J.T. Mitchell,2005),透過圖像語言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瞭解現今世界,也使得世界化與全球化的過程,加速在我們的時代中劇烈地發生。在數位影像的時代,我們正處於一種「可視的意識形態」之當代思想狀態中,無形中加速影像語言成為人際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媒介。 為此,本研究重點在於數位攝影影像經過圖像視覺化設計後的表現形式與應用,以筆者個人所拍攝的數位攝影影像做為創作媒材,經由視覺化設計過程後應用於視覺藝術創作上。最後,以所得到的驗證,歸納出以下論點:創作方式的變革、表現形式的數位化、科技藝術開啟數位攝影影像於創作上之新視界。
    • Item
      諷刺仿作風格應用在「全球暖化 」海報設計的創作與研究
      (2010) 王維憶; weiyi, Wang
      「諷刺仿作風格」所企圖達到的效果,是突破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裡「真蹟與原創性」的概念,正是以畫作解構神話。因此,諷刺仿作即可視為一種「反」文化風格,亦成為後現代生活中越來越普遍的常態現象。 本研究以對公共議題應有的關注,再佐以相關暖化的科學理論並且探討諷刺仿作定義與特性,透過諷刺與原作間互動關係的海報設計創作模式,展開一種新的詮譯形式與視覺訊息傳達風格。籍以了解「諷刺仿作風格」運用與表現在海報設計創作上的可能性。本論文中探討主要有三大議題:(一)由文獻探討了解暖化的成因、影響及應變措施等科學理論。再蒐集、分析諷刺仿作沿革與定義分析仿作案例,驗證「諷刺仿作風格」具備後現代諸多特徵,更包含荒謬、嘲諷與遊戲化,體現後現代的反文化精神。(二)經過蒐集、分析暖化議題相關海報作品,探究諷刺仿作之仿本選擇及表現技法有何異同之處,印證文獻探討中「諷剌仿作風格」特性的論述。(三)透過海報形式創作,本研究試圖運用反諷、模仿的形式,解構既定印象的經典名畫、圖像等。同時又有與其原作親近甚至合謀的一面,籍由解構經典名作或圖像既定的印象,再進行構成大眾通俗文化並且傳達諷刺之意涵。有效應用「諷刺仿作風格」特性。藉此傳達嚴肅的全球暖化議題,希望能引發共嗚喚起眾人們的省思。在海報創作表現出仿作的「諷刺」特性。仿作的同時又要使原始的可被辨識,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很模糊與弔詭,藉由海報創作的完成,體驗後現代主義「不確定性」與「內在性」的二大特性,表現出既有衝突、亦有妥協的視覺表現手法。 最後,經過本研究在「諷剌仿作風格」案例蒐集整理與分析;整理出「諷刺仿作風格」所包含的寄生性、獨立性、獨創性、諷刺性、通俗性及限制性六大特質。證實「諷刺仿作風格」不但能體現後現代文化的反文化精神,亦具備、反諷、種類混雜、狂歡性、表演性、構成等後現代主義諸多特徵,足以做為後現代文化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