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蘭嶼達悟族圖騰符琥於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與應用
      (2004) 劉淑冠
      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與文化根植於本土,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呈現出人類行為表現與追求美的本能和原始動力。文化的抽象概念與深刻意涵,蘊藏在藝術的實體表現與行為當中,形成民族的圖騰符號。 本創作嘗試透過對蘭嶼達悟族圖騰符號的探討,以文化理解與關懷的態度,將達悟族圖騰符號應用表現於個人的視覺傳達設計創作,期望嘗試傳達達悟族新時代視覺文化的可能性。 創作方法上,以文獻探討和實驗創作進行之:首先進行蘭嶼達悟族民族誌之探討與實地訪談拍攝,以了解其民族文化及圖騰符號之內涵,加強個人對異文化的理解及辨識。 實驗創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將達悟族圖騰造形分析解構後,以造形原理的方法加以轉化組構;第二階段將達悟族的文化符碼,透過記號學於視覺傳達之概念,以現代設計的方法進行影像合成的視覺設計。 台灣原始藝術雖日漸衰微,但在現代設計及科技媒體蓬勃的發展下,期望能以關照及欣賞異文化的面向,為原住民文化藝術嘗試創作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 Item
      漫畫式圖像在視覺藝術表現上之創作
      (2008) 施智仁
      漫畫的自由表現形式與天馬行空的內容,讓為漫畫著迷的人遍佈世界各地,是學生下課後逃避現實的幻想園地,也是藝術家抒發己見的創作媒介。漫畫發源自原始人類在洞穴上的塗鴉,18世紀時是歐洲漫畫家針貶時事、陳述事件的利器,19世紀末的美國人看完報紙上主要新聞後則會看四格漫畫輕鬆一下,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漫畫撫慰了日本的民心更開拓了漫畫的視野,在台灣的50年代的『諸葛四郎』風靡了當時的青少年,卻也曾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不良刊物。漫畫與藝術間原本存在著一道鴻溝,達達運動(DA DA)與普普藝術(POP ART)出現後,漫畫的發展有了不一樣的轉折,漫畫中的圖像躍入了美術館,達達與普普的藝術家讓漫畫不再只是輕鬆、詼諧的娛樂小品,而是具有社會意涵、時代意義的圖像訊息,他們透過漫畫式的圖像,重新定義通俗藝術與純藝術間的區隔,影響了後來視覺藝術的演進,更擴及到商業設計的範疇。 全文分為文獻分析與個人創作研究兩部分,文獻分析部分首先透過對漫畫相關文獻的探討、蒐集、分析與整理漫畫的定義,接下來介紹漫畫在歐美、日本、中國與臺灣的發展軌跡,藉以釐清漫畫對於當地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並解構各種與漫畫圖像相關的藝術運動以及其所形成的視覺特色,同時探討漫畫式圖像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接著研究構成漫畫的主要視覺元素與符號特徵,探討漫畫圖像元素的應用範圍。 最後是個人創作部分,以漫畫式圖像為主要創作元素,運用各種漫畫式圖像的視覺語言與色彩,挪用各種歐美、亞洲的政治與文化圖像,透過數位影像的創作手法與特性,轉化出具主題性的視覺創作,內容呈現個人在歐美、日本與中國視覺文化影響下的圖像創作,作品背後隱喻臺灣的當代社會文化現像。結論則是總結對於個人漫畫式圖像創作的發展與期望,並期待在視覺傳達設計與商業價值上的應用與發揮。
    • Item
      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2007) 陳瓊如; Chen, Chiung-ju
      摘 要 臺灣著名閩南創作歌謠,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對於身處異鄉的台灣人而言,常為心情寄託之所在。而這些事隔超過一甲子的台灣歌謠,頻頻出現於政治場合及隱射成對故鄉思慕之情的代稱,其後有著撼動人心的文化意涵與發展背景,因此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所隱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成為本研究所欲解析的問題。 本研究以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的四季红、月夜曲、望春風、雨夜花、白牡丹五首歌曲為對象,運用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的符號學理論,元語言(meta-language)、外延意義(denotation)與內含義(connotation),分析閩南創作歌謠詞意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擷取出文化符號,歸納其符碼元素進而探討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與當時掌控社會的意識型態。進而以索緒爾的符號「兩軸論」(系譜軸和毗鄰軸)的方法將圖象作聯想擴展與進階的形色分析與詮釋;歸結出一套由文學性符號轉換成視覺性符號的轉換架構,來進行文化符號擷取與轉換。擷取出來的文化符號共歸納四大類視覺圖象:自然氣候元素、人造器物元素、人類特徵元素、植物圖籐特徵元素,作為歌謠視覺化過程中,可運用的設計元素,進行設計創作。 對於歌謠復興中,五點人心需求與後現代設計圖象反映出的人心思維,其傳達意涵趨於一致,因而創作手法選擇以後現代設計表現手法中,手繪與舊有照片、影像疊紋合成手法,表現出當代歌謠文化再現中,風土懷舊的復古感,雜紋質地為背景更有時空抽換的動態感,傳達對美好家園再現的渴望,以符號學解析出的圖像特徵形式能具體與文化意涵結合,營造情境氛圍。如此一來,創作目便更能吸引後現代人,對傳統歌謠文化的認識,讓這跨越過半世紀的台灣歌謠文化不斷永續傳承。 關鍵字: 符號學、文化符號、視覺傳達設計、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
    • Item
      漸層色彩的語意詮釋在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與研究
      (2006) 洪大鈞
      所謂「漸層色彩」,是美的形式原理中的其中一環,是以漸層作為原理,以色彩作為形式,表現美感的規則。漸層色彩也可說是一門自然科學,因「光」的形成,讓世界充滿渾然天成的漸層色彩,光照射到物體,使物體呈現漸層的色彩,經過我們眼睛的接收後,了解立體感覺,這就是漸層色彩表現的基本原理。 漸層色彩在美的形式原理中,其論述只說明基本概念,筆者針對此項作研究創作,研究漸層色彩的形式原理及美感呈現,從相關書籍及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分析後,由語意詮釋漸層色彩的三層說:色彩屬性層次、造形屬性層次、視覺效果層次,藉由著三層次的發現,可為將來從事漸層色彩創作者一個參考的依據。 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中,首要學習的即是對美的敏銳度及判斷,學習美的形式原理,讓設計者本身有審美的概念並具備美學素養,才能創作出具「美」的作品,這要仰賴自身學習及閱讀豐富的相關論述,由本研究所探討出的漸層色彩原理,使這必然性的條件實現在視覺傳達設計的規則中。
    • Item
      地方文化之視覺傳達設計創作與應用~以台北縣新莊廟街為例
      (2007) 游文妍; YU WEN-YEN
      本研究藉由設計活動來表達對地方文化的關懷,利用視覺傳達設計的功能,以多元化角度的創作表現去發現地方文化之美,以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如何善用視覺傳達的優勢將地方文化轉化為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加深地方印象,是本研究致力的方向。本論文將以全台灣最早成立第一座鄉鎮市級文化中心的台北縣新莊地為例,藉由視覺創作的表現,促使大眾認識新莊地方特色。 研究目標分為: 一、視覺傳達設計應用於地方文化的意義及功能。 二、探究新莊地方特色(歷史、傳統產業、信仰…等文化資產),以索緒爾的符號論轉化為代表符號。 三、依文化符碼角度分析新莊地區具代表之物件及意涵,再運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上。 四、完成之作品能提供觀者對新莊之地方文化產生興趣或新的觀感即印象。 利用平設計讓觀者認識地方文史采風亦是一種方式,希望利用設計的吸引力對地方文化及保存有助益,讓發揚或宣傳地方文化的操作運用上,多一份思考,多一種呈現。
    • Item
      剪影圖像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之應用研究
      (2006) 李信慧; Lee,Hsin-Hui
      影像數位化為生活帶來大量資訊與視覺傳達設計之便利性,但過度影像運用容易造成觀看者產生視覺疲乏,如何吸引觀眾目光,並達成訴求傳達與說服目的是視覺傳達設計者主要研究課題;極簡主義以其簡單的視覺語彙試圖回歸事務本質精神,剪影基於極簡精神,以簡潔輪廓及圖地關係使畫面形成強烈對比,為視覺傳達設計中常見手法。 本研究旨在針對剪影圖像在視覺傳達上之應用,探索剪影圖像的形成及其在設計視覺形式上之表現。透過影子在物理上的成因理論,經由視覺心理學、藝術史、設計史相關文獻的探討,了解剪影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藉著剪影手法使用的比較分析印證剪影圖像設計的特徵與發展,及其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性。 本創作將剪影圖像與數位影像結合,以設計大師川添登的理論立基,發展一系列與自然共生為主題的海報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所得經驗提出:對象物的選擇、取決角度及方向性等三個主要課題。基於剪影圖像在視覺設計應用上有日益增加的趨勢,故研究者將剪影理論與創作實務心得歸納總結,以期提供視覺設計者在視覺語彙表現上有更多選擇與可能。
    • Item
      漸層色彩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之應用創作與研究─以2010年墾丁春天音樂季為例
      (2009) 蘇素如
      「漸層」是藝術表現中極富力度變化與動態結構的美感形式,「漸層色彩」在色彩的運用上極富變化,其漸進的表現手法讓美感的呈現更具張力及活潑性、趣味性。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強弱及融合化解了單調色彩的限制,多層次漸層色彩更豐富了美感的內涵,使觀者產生愉悅感及充滿美感的期待心裡獲得了滿足。 本研究選擇以「漸層色彩」來從事創作設計,探討漸層色彩的形式原理及美感呈現,試圖在既有的概念下,發展更多元的漸層色彩於視覺傳達設計上的運用。文獻探討上透過美的形式原理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蒐集相關漸層色彩的海報作品,包含「漸層色彩」的表現形式、類型及效果等三方面作分析探討,歸納整理出漸層色彩之創作概念及其法則,以賦予漸層色彩全新的面貌。 本研究創作以台灣每年四月份於墾丁舉辦的「墾丁春天音樂季」為主題,試圖由強烈的搖滾音樂性活動切入,嘗試以剪影式圖案搭配漸層色彩來表現視覺傳達設計的效果,發展一系列「墾丁春天音樂季」的海報設計及相關延伸商品設計,如:活動logo、入場券、網帽、T恤、旗幟…..等。希望藉此能對漸層色彩的運用多一層思考及貢獻。 故本文結構分四大方向加以論述,包含: (一)研究漸層色彩的形式原理及美感呈現 (二)研究視覺傳達設計之相關理論及作品分析。 (三)研究主題之活動探討及評估 (四)個人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成果與心得。
    • Item
      二十世紀西方繪畫元素在校園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以興德國小為例
      (2008) 林美芳; Mei-fang Lin
      本文探討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元素在臺北市文山區興德國小校園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以及以現有空間設計之藝術元素整合識別系統進行視覺傳達設計的歷程,兼涉建構視覺傳達與藝術教育關連體系的設想。 文中首先回顧與本研究主題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學術領域現有的研究成果,針對視覺經驗與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符號理論、視覺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識別系統理論,以及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藝術史學方面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等與校園視覺傳達設計實踐的關連,逐一進行評估。 繼而以興德國小在校園視覺傳達設計方面的實務經驗為標本,驗證理論與實務實驗。包括構思擷取不同現代主義流派、風格的平面藝術元素,並結合視覺教育考量,建構校園視覺環境的過程及要點;校園視覺傳達設計影響校園視覺形象的具體機制,進而歸納出校園環境視覺設計基礎的建立過程及從中獲取的經驗法則。 在此基礎上,歸納研究者展開校園環境視覺整合設計的過程與經驗,進一步探討並具體呈現了研究者以整合校園環境視覺設計為目標,建構校園識別系統、設計學校卡通代言人、設計學校網頁,重新規劃學校視覺形象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也對整合校園環境視覺設計在學校視覺行銷中的具體作用進行了討論。
    • Item
      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
      (2008) 陳信文; Chen Shin-Wen
      在視覺傳達設計實務中,我們經常會以設計的創意度來衡量作品的好與不好,究竟「創意」是為何物?而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意表現」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視覺形式?具有創意的設計是否有標準可遵循?這些疑問是本研究最想釐清的課題,而本研究最終的企圖是建構一個「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為目的,以作為往後實務創作上可依循的設計參考架構。 本研究從文獻探討著手,希望透過學者專家在視覺傳達設計這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來釐清關於視覺傳達設計這一門技術的基本學理原則,透過實際設計競賽的案例分析,與虛擬設計題目來進行「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的實際創作應用測試,透過這兩個階段的驗證,希望從學理原則與實務應用兩相對照中,歸納出既有學理基礎又合於實務要求的「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 本研究最終結論歸納出「創意」是個人感受問題無法逐一探討,但是可以追求共通的創意準則,這評估「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意特徵」五項條件為:1.具原創精神的視覺呈現,無前例可循。2.具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整體呈現美感與張力的視覺構成。3.傳達單純的意念,直接命中核心不會令人產生模擬兩可的歧異解讀。4.構思巧妙,作品具有多層次的解讀趣味。5.觀者認定的創意作品,必然碰觸到其心靈而造成感動。而有一個正確而周延的「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作為設計創作的執行參考架構,確實是有幫助的,它可以幫助創作者: 設計發想前:幫助你掌握議題核心,讓你知道該往哪一個方向收集資料,以及怎麼收集資料。 設計構思中:幫助擴散思考,刺激思緒產生新的觀點。 色稿執行後:幫助檢核與評估設計作品視覺表現的成效。
    • Item
      擬像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
      (2005) 黃明慧
      我們生活在擬像的世界,消費擬像、之後再製擬像。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曾說:「『擬像』(simulacrum)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起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擬像』本身即是真實。」換言之,真實不過是符號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由相關文獻探討擬像的意義與商品消費之關係:廣告賦予商品符號,使商品更具吸引力,透過想像,商品符號的定位得以確立,由此可知廣告本身就是一種擬像商品。 以今日數位影像工具的進步情形,欲達到化想像於實現已變得相當簡單、因而擬像手法更加豐富與精采。因此本研究分析擬像的手法與應用,蒐集與觀察海報設計後,研究生將設計作品中之擬像表現的應用情形分做八大類,分類如下:1.物理性質的改變。2.時空的置換。3.解剖學的解構與重組。4. 相異物體之融合、材質的置換。5.違反常理的意象及視覺之合理性。6.重疊交錯或矛盾之意涵拼貼。7.實物、現成物之「意象主宰內容」式拼貼。8.逃離現實的遊戲美學。 透過本研究所分析的「擬像」作品,研究生試圖利用攝影和電腦技術結合,讓作品產生「眼見為憑」、「擬像超真實」的效果,也就是利用「擬像手法」-「欺瞞」、「哄騙」,與傳達「主題」渾然合為一體,發揮想像的創意訴求效果。本研究之創作主題設定,參考布希亞提出擬像之「連續性的形象」的四個層次,試圖透過創作體驗其創意與藝術涵養之重要性,藉以提升設計作品之創意表現、情感共鳴與藝術價值之心得。 主題一:【純潔之眼】 擬像之第一層,它是基本真像的反射 主題二:【科技與藝術對話】 擬像之第二層,它是基本真像的偽裝與曲解 主題三:【究竟是不是容器】 擬像之第三層,當真像不存在時,它再次地偽裝不存在的真像 主題四:【蛻】 擬像之第四層,它與真像脫離任何可能的關係,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擬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