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3
  • Item
    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方案-「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行動研究
    (2023) 楊舒雅; Yang, Shu-Ya
    本研究受到教學現場發生的議題以及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啟發,為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以學生為本位的性教育方案。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研究過程參考Kyriazopoulou 和Weber(2009)針對融合教育政策的監控模式:輸入、過程、監控反思、結果來執行此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分散式資源班的六位智能障礙學生。  研究者在執行方案前為能更聚焦學生需求,根據文獻擬定大綱焦點訪談6位學生、2位家長及2位青年智障者,以多方角度瞭解學生需求。研究者以此為基礎設計為期8堂的性教育方案,包含三個單元,分別為:身體自主權、網路色情及交友以及性病預防。根據多元資料分析及研究者省思,有以下發現:  一、「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的規劃過程,除了採納學生本人、家長以及青年智障者對性教育的多元觀點外,還有加上研究者自身對於性教育的正向態度、CRPD精神所建構,並以自編教材、多元教學法為主。  二、「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從正向行為為出發點、營造正向環境,並將學生視為「有性的人」,能讓學生與研究者間進行想法上的交流與溝通,進而互相影響而有正面的改變。  三、學生在經歷「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後,性態度趨於正向,性知識及技能也有明顯上升,但推行到現實生活中仍須性教育的持續支持。  四、研究者在經歷「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後,除了專業性教育知識成長,更能藉由反思瞭解「性權」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 Item
    體感遊戲對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之成效
    (2022) 林伯軒; Lin, Pao-Hsuan
    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者注意力表現較一般同齡者不佳,導致工作表現易受影響,多數研究指出注意力將影響個體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故期望藉由趣味且結構化的體感遊戲,提升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表現。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體感遊戲課程,對於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持續注意力之成效。研究篩選對象為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者,能獨自走、跳且能理解指令說明之學生參與者共 14 名,實驗介入前依據參與者與監護人意願以並考量課程分組狀況採準實驗設計,非隨機方式分配為 7 名實驗組與 7 名對照組。實驗組接受 4 週體感遊戲課程,每週 4 次,每次 45 分鐘;對照組則持續原班課程;2 組在實驗前、後以及介入期第 3 週中測均進行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以及田字注意力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兩種注意力測驗表現未達顯著差異;實驗組的前、後測表現,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未達顯著差異;田字注意力測驗達顯著差異,體感遊戲介入週數,圖形辨識介入 2 週後學習表現即有顯著進步,該遊戲平均完成時間與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反應時間、正確作答數以及遺漏作答數等向度具顯著相關,對於持續性注意力表現達中度相關之解釋力。本研究顯示體感遊戲介入對於整體注意力具顯著成效,持續性注意力則否。此外也發現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10 至 15 分鐘,實驗組正確作答數與遺漏作答數於表現較對照組佳,顯示體感遊戲介入對持續性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維持效果。建議未來探究相關議題,可以增加研究樣本數量與介入週數;研究工具方面,介入設備與測驗也須評估研究對象的適應性以降低研究誤差。
  • Item
    地板滾球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粗大動作與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提升之成效
    (2021) 葉家伶; Yeh, Chia-Ling
    智能障礙的國中生在日常生活功能表現上明顯差於一般同儕,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仍須部分仰賴重要他人。因此培養智能障礙者具備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所需的粗大動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研究在探討介入地板滾球課程後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粗大動作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之影響,本研究受試者為臺北市某國中兩名九年級、一名八年級就讀集中式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A-B-A撤回設計,進行8週共24節的地板滾球課程。研究工具為「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測驗第二版(BOT-2)」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IADL)」,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和C統計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為地板滾球對全部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有立即成效,且對多數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有維持成效;地板滾球對部份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力量與敏捷度有立即成效,且對多數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力量與敏捷度有維持成效;地板滾球對部份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有立即成效,但沒有維持成效。本研究期程受限於畢業時間及疫情,導致收案不穩定,而研究對象無法廣泛推論至其他求學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樣態;使用地板滾球課程介入,訓練目標主要是粗大動作,在精細動作效果不明顯;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受限於智能障礙學生認知,無法自陳評量。教學上建議針對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給予合適的輔助策略,修改課程內容進行多層次教學,並安排室內場地減少外在環境變動因素;未來研究建議課程介入時間拉長,增加研究效度,且增加精細動作方面相關的訓練課程,以增進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的成效。
  • Item
    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方案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2021) 林意婷; Lin, Yi-Ting
    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占所有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總人數四分之一,多數智能障礙學生因障礙程度不同、認知能力高低或生理條件優弱勢能力等原因,致在健康體適能與平衡動作表現上與同儕有極大的落差。本研究以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探討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三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為單一受試研究法之A-B-A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進行為期十週,每週兩次,每次四十分鐘。以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為主要介入內容,難度採循序漸進,共有十二組動作,分為三階段,每階段為兩週,組數與次數隨著動作強度做調整。其動作內容有拿球蹲、垂直跳、跳停、單腳抬膝、舉球蹲、雙腳踢臀跳、雙腳跨跳、拿球跨腳蹲、拿球蹲跳、雙腳交叉跳、單腳跨跳和弓箭步蹲跳。於介入後蒐集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資料,以目視分析與C統計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出個別化增強式運動方案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平衡能力有立即與維持成效;對健康體適能均具有正向改善趨勢。因此,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平衡能力且對健康體適能有正向改善,可考慮將其動作訓練作為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身運動及體育課程之運動處方。
  • Item
    運用數學遊戲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成效之探究
    (2021) 蔣璧如; Chiang, Bi-Ru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數學遊戲教學介入方式對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其中兩名是五年級,及一名是三年級,三位均為男性。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本研究所蒐集資料包含遊戲心流量表、遊戲使用心得問卷、學生學習動機檢核表、訪談逐字稿、教學日誌、省思札記、教學影片、數學加法測驗等。資料分析的方式為主題分析法。本研究結果如下:一、 運用數學遊戲能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加法學習之成效。二、 運用數學遊戲教學後,智能障礙學生呈現正向情意:(一)愉快的學習情緒:智能障礙學生展現出愉快的學習情緒、也比以前更喜歡數學。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持續表現很歡喜的情緒(如玩遊戲時會高興地跳起來)並口頭表示期待再上數學課。(二)學習動機提高:同儕競爭除了帶給三位學生想讓自己表現比別人好的想法外,彼此還會互相鼓勵及學習,甚至有學生主動要求要回家做數學作業。三、 在本研究中遊戲教學策略: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適度引導:(一)當學生有得失心表現的時候,老師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學生難免會有「比較」的心理,看到別的同學得分比自己高,或是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會顯得落寞、失望,此時教師給予及時正向行為支持,並鼓勵學生再接再厲,下次會更好等,引導學生迎接新的挑戰。(二)當學生算不出來或是不懂遊戲規則時,老師給予適度引導:當智能障礙學生表現出不甚理解遊戲規則或題意時,或學生算不出來時,老師給予適度的引導(示範遊戲玩法)或提示(手部提示),幫助學生理解以進行計算,即能創造成功經驗。四、 教學者反思: 本研究結束後,教學者整理反思所得內容如下:因學生喜歡操作APP,故選擇APP作為答題媒介。為要使學生能完全了解遊戲玩法,需給予示範及練習,協助學生精熟遊戲玩法,並在遊戲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提示或引導。在遊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之間互動具有正面同儕競爭氣氛。也透過遊戲過程了解學生學習瓶頸並給予加強。 本研究發現好玩的數學遊戲不僅能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玩得開心,也能提升其學習成效,教學者可融入與日常生活或學習情景相關的活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愉快學習,並結合學生喜愛3C產品之特性,激發學生的注意,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增進其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未來教學及研究之建議。
  • 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
    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
  • Item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試用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之行動研究
    (2015) 林燕玲; Lin, Yen- Ling
    本研究旨在根據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設計適合智能障礙學生之高職特教班及特教學校高職部之課程架構及教學綱要,並進一步探討實際試行於二所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藉由訪談、文件分析、研究日誌及滿意度資料探討一所高職及一所特教學校進行智能障礙學生課程規劃與實施過程,同時希冀能促進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高職特教班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高職分析學生就業可能性與學校資源後,特教班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汽車美容、門市服務及餐飲服務組,以就業為主及生活為輔發展學校本位的學分架構及教學綱要,納入總體課程計畫,且經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班的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及全民國防教育;專業及實習科目涵蓋專題製作、共同必修、職業分組及興趣選修。 三、學校系統性運用新生座談、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課程發展委員會及相關會議,確認並提供特教學生所需的課程及服務,且學校提早展開各項課程準備及銜接事宜。 四、特教教師藉由專業社群的組成、與普教教師交流及自發性的參與校內外研習增進背景知識。 五、高職特教班家長及學生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貳、特教學校高職部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特教學校從學生未來的需求、轉銜的可能性與學校可用資源中,確定高職部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清潔服務、餐飲服務及生活適應組,以生活為主,職業為輔的導向完成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經專家蒞校指導及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共同必修及興趣選修課程;專業及實習科目包含共同修習及職業分組課程。 三、特教學校課程的實施從澄清課程發展委員會與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功能後,展開新生能力評估、導師家庭訪問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而因應部份期程的延滯,教務處以排課時分組數大於班級總數、彈性調動教師助理員及隨時配合調整課表等作法因應,並逐步完成全校個別化教育計畫審查、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及提供適切的課程與服務。 四、特教教師藉由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師分組、全校性研習、校內會議及專業社群等對話機會達致共同成長。 五、大多數參與本研究的特教學校高職部家長均支持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參、教師省思與成長方面 一、高職特教班教師一開始從疑惑新課綱實施的必要性到瞭解對學生學習的助益;從勉強配合新課程到主動備課與討論;從專業不足的感嘆到自我進修的充實感;以及從短期自救的作為到積極自我賦權的倡議。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教師的成長為從聽令行事到運用新課綱契機進行學校課程管理;從不解抱怨到看見學生的轉變而配合實施新課程;及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因應新課程提供伙伴使用的建議 三、研究者本身的成長歷程從習焉不察到能設計符合學生需求與生理年齡的課程;從生硬的定義到看見課程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從緊張的個人行動到覓得伙伴的自然支持;以及從自說自唱到學得參與伙伴實施新課程的經驗。 肆、不同安置環境課程規劃與實施異同方面 一、兩校由行政啟動課程發展,參照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指引完成學分架構的規劃,再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並經教育局審查通過。 二、兩校特殊教育課程規劃分工、發展的程序及課程導向及學分比重略有不同。 三、兩校均個別召開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討論其所需的課程與服務需求;並集結學生IEP的決議形成全校特殊需求彙整表,送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決定課程與提供服務的適切性;最後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核課程調整的適當性。 四、兩校在宣導、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的辦理期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的作法、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特殊教育班課程之程序、特殊需求領域的實施方式、跨處室行政配合彈性及新生轉銜工作的辦理事項上雖略有差異,但均依學校不同性質採校本方式實施。 五、兩校均遭遇新課程需加強宣導、教師專業能力或動機不一、學校資源不足等困難,但均應用學校現有人力及物力因應處理。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發現,針對相關高職及特殊教育學校發展智能障礙學生課程、實施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智能障礙者手足關係的探索之旅
    (2008) 劉于菁; Yu-Ching, Liu
    摘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探索四位智能障礙者之健康手足的成長故事,並從中了解手足關係的發展與轉變。我帶著家庭理論的觀點,透過與健康手足及其家人的訪談或互動收集資料,為期八個月。經資料的整理和解釋,先厚實地呈現四位主角的個別故事,再歸納出以下事實: 一、智障者手足關係與一般手足關係類似,唯內涵有些不同:手足間情感或經驗的交換不平等;健康手足會為得到父母同等的關心而競爭;負面衝突來自彼此無法尊重對方的角色;健康手足難卸代理親職的工作。 二、智障者手足關係的發展有其特殊性:智障者手足關係有如一般手足相同的U型曲線,但曲線較窄且在父母過世後急升,並可能從原本的橫向關係轉為縱向關係。每一生命階段中,健康手足對智障者都是重要的。 三.父母的引導及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智障者與健康手足關係的發展:父母在子女手足關係發展關鍵期的童年時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父母與健康手足的良好親子關係可帶動手足間正向的互動。 四.健康手足經歷心理和生活上的調適:健康手足會擔心別人對遺傳的看法而不願與人討論;承接照顧智障手足的責任時,也會遇到需克服的難題。 根據以上發現,我提出一些發問、省思及給決策者、父母和教師的建議。
  • Item
    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
    (2006) 洪瑋君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入探究三位就讀國小普通班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資料蒐集為期5個月,透過訪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件等方式,與53位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智能障礙兒童與朋友相處的情形,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普通班級裡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是存在著,但卻是不平等或是薄弱的。 二、透過成人的引導或智能障礙兒童能力的提升,都影響他們與一般同儕之間友誼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三、一般同儕會因為個人過去的想法與經驗,而在選擇智能障礙同學當朋友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如果增加他們與智障兒童接觸的機會,就可能帶來友誼關係上的轉變。 四、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對彼此都是重要的,雙方都能從中學習。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兒童是渴望與一般同儕建立友誼關係的,但融合的教育情境並不必然就能帶來兒童間的友誼。要有成人、一般同儕和智障兒童的努力,才能使關係有所轉變。
  • Item
    當個一人和障礙相遇~兩名國三學生的障礙經驗敘說
    (2007) 曾格妮
    本研究以兩位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他們分別被鑑定為學習障礙以及智能障礙學生。採敘事研究方法,主要透過訪談、輔以觀察及相關文件蒐集方式,探究特殊學生的障礙經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兩位學生的敘說脈絡,再進一步提出其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兩名學生在被確實鑑定為障礙學生以前,就因為能力的限制受到排斥、以及資源的剝奪。 二、被鑑定為障礙者以後,他們接受特殊教育服務,並且接收到師長、同儕各方對「障礙」的評價。 三、普通班老師、及同儕對「障礙」多持貶低態度,和特教專業對「障礙」的詮釋不同。 四、國中階段,同儕對「障礙」的評價,影響學生對己身障礙的觀感,使他們多方排斥、抗拒標籤,甚至抗拒特殊教育服務。 五、特殊教育服務確實幫助了障礙學生,但專業人員認定的需求和學生意願若產生落差,學生會因此對自己的障礙獲得較少的控制感、自主感。 整體而言,障礙學生能夠察覺自己的能力限制,以及周遭對他們「障礙」的貶低態度。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陪伴,去學習如何正向地統整他們的障礙經驗,讓障礙對自己生活的限制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