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營養科學學(碩)士學位學程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415

一、學程介紹

本學位學程之母系為源自於本校於民國42年所創立「家政系」更名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母系於民國93年獲教育部通過學籍分組並成立營養與餐飲組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99年更名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改授予理學士,並於民國107年8月正式獨立為「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及「營養科學碩士學位學程」,為國立大學中唯一培育營養師的學術及研究系(所)單位。在母系期間,多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營養師及專業人才。本學位學程之課程規劃乃以因應國民營養工作之需求、落實教育部師範校院轉型政策、符合未來社會保健生技相關服務產業之人才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為宗旨。

本學位學程目前之專任教師共計7位,包括5位教授、2位副教授(含一位特聘教授級),另聘請多位臨床醫師、營養師及食品相關產業師資共同授課與專業教學。

二、發展方向
(一)學士學位學程
  1. 培育營養師。
  2. 培育營養科學研究人才。
(二)碩士學位學程
  1. 培育進階營養科學研發人才。
  2. 培育進階營養實務人才。
三、就業市場與畢業生就業進路

醫院臨床營養師、公衛營養師、國小營養師、公職營養師、孕產乳婦女營養師、團膳營養師、長照營養師、運動營養諮詢師、餐飲營養諮詢師、商務營養顧問、保健食品顧問、食品技師、產品經理人等。主要工作場域包括醫院、學校、食品產業、醫療產業、健身機構、團膳公司、生技公司、減肥瘦身中心、坐月子中心、大型健檢中心、壽險業、藥廠等,均亟需具有高階專業之營養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探討膳食中蛋白質攝取與臺灣成人體圍相關性
    (2024) 林禹彤; Lin, Yu-Tung
    目的:近十年亞洲富裕地區國家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膳食中總蛋白質攝取量增加,而腰圍、臀圍及肥胖比例有逐年攀升趨勢,但是也有研究發表高蛋白飲食有助於體重控制。因此本研究目的為透過飲食及體圍問卷所分析之結果,使用國際膳食指南所創立之最新健康餐食蛋白質品質指標 (Healthy plate protein source quality index, HPPQI),探討臺灣成人膳食中蛋白質攝取與體圍之相關性。方法:收集282份之20–59歲臺灣成人飲食問卷資料,三種HPPQI指數經由本研究室之資料庫相關營養素分析後計算而得,HPPQIa多增加穀物類、蛋類以及乳製品之食物類別,HPPQIb則是多增加乳製品;體圍及體位則是經由體圍問卷資料進行整理及計算後而得,使用三種HPPQI指數五分位探討蛋白質攝取與體圍之相關性。結果:本研究以FIFFQ計算HPPQI、HPPQIa及HPPQIb五分位,受訪者平均每日熱量攝取1871 kcal,碳水化合物231 g (占總熱量50%),蛋白質71g (占總熱量15%),其中HPPQI分數越高,植物性蛋白質有顯著增加趨勢 (每日平均攝取29g),相較HPPQI及HPPQIb,多數維生素及礦物質於HPPQIa五分位間呈增加趨勢。在體圍方面,多數體圍在HPPQIa及HPPQIb呈減少趨勢,而HPPQI則無觀察到顯著趨勢。在蛋白質食物類別與體圍相關性分析結果中,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的精緻穀物攝取量越高,多項體圍增加;豆類攝取量越高,中臂圍及腰臀比增加。在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蛋類攝取量越高,臀圍、腰高比增加;魚類與海鮮類攝取量越高,上胸圍減少;乳製品攝取量越高,上胸圍、腰圍及腰臀比減少;於未精緻穀物、家畜類、加工肉類、全脂乳、低脂乳、起司及堅果類皆無觀察到與體圍之相關性。在胺基酸與體圍相關性分析中發現,多數胺基酸則與腰圍及腰臀比呈顯著負相關。結論:本研究發現雖然HPPQI指數與體圍沒有顯著相關性,但經由納入全穀物、雞蛋及乳製品等食物類別考量後的調整HPPQIa及HPPQIb模型發現與多數體圍呈現負相關,其中精緻穀物及蛋類攝取量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體圍增加,相較之下海鮮、魚類及乳製品的攝取可能與較低的體圍相關,因此綜觀上述,不同蛋白質來源食物種類的選擇會影響體型的表現。
  • Item
    膳食脂肪品質指數與臺灣成人體圍之相關性研究
    (2024) 陳亭瑄; Chen, Ting-Hsuan
    目的:近年來,過重與肥胖人口逐年上升,其帶來的不良健康影響如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等,更對全球帶來健康及經濟上的負擔與壓力。造成肥胖的原因相當多,除遺傳、運動習慣外,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飲食。其中,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因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有關,而被視為對身體較有害的脂肪酸,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在此觀念衍伸出的膳食脂肪品質指數 (fat quality index, FQI) 與台灣成人體位、體圍之相關性。方法:利用本研究室研發之食材為主飲食頻率問卷 (food and ingredients-bas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IFFQ) 及24小時飲食回憶法 (24-hour dietary recall, 24HDR) 收集297份20-60歲台灣成年人飲食及非飲食資料,再經由本研究室自行研發之師大食品營養素資料庫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Food and Nutrition Management System 2, NUFOOD.2) 運算出各營養素一日總攝取量後,探討不同分位之FQI與營養素、食物類別、體位、體圍等之相關性。 結果:FIFFQ-FQI分數範圍Q1為<1.5、Q2為1.51-1.79、Q3為1.8-2.04、Q4為2.05-2.35、Q5為2.36-3.27。24HDR-FQI分數範圍Q1為<1.7、Q2為1.71-2.07、Q3為2.08-2.40、Q4為2.41-2.84、Q5為2.85-4.48。營養素方面,兩方法學皆有共同趨勢的為維生素B2、PUFA隨FQI上升而顯著增加攝取,反之視網醇、鈣及飽和脂肪則下降。食物類別部分,隨著24HDR-FQI上升,精緻穀類 (p trend = 0.003)、蔬菜 (p trend = 0.003)及魚類、水產類 (p trend = 0.001)隨FQI上升攝取增加,乳製品 (p trend <0.001)則下降。體圍方面,FIFFQ-FQI在控制性別、年齡、教育年限、社經地位分類、酒精攝取量、吸菸、疾病史、動態活動量及總熱量攝取前,與腰臀比呈現正相關 (r = 0.012,p =0.038),但在控制干擾因子後,FIFFQ-FQI與所有體圍皆無相關性。而24HDR-FQI則在控制前後皆與所有體圍無顯著相關性。比較兩方法學蒐集之飲食資料互有差異,與國民營養調查雖多有低估,且與第八版DRIs相比發現本研究受訪者熱量攝取低於適度活動量之熱量需求,但三大營養素攝取充足。結論:FQI能反應受訪者飲食攝取狀況,但不適合作為體位圍參考指標。
  • Item
    透過生物資訊學探討Ferroptosis在人類大腸直腸癌細胞中植化素Withaferin A合併鉑金類抗癌藥物的角色
    (2024) 陳晴盈; Chen, Ching-Ying
    在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is)的藥物不敏感與副作用的特性已成為十分嚴重問題。鐵依賴型細胞死亡(Ferroptosis)是透過增加細胞內游離鐵堆積並促進脂質過氧化物生成所導致的新型態細胞死亡機制。透過生物資訊學分析結果發現Cis藥物阻抗的CRC患者體內較藥物敏感的患者具有鐵代謝失調的問題。CRC組織較其他癌症組織有堆積較多二價鐵離子的潛力,並且CRC組織相較於正常組織有累積較多游離鐵與促進脂質過氧化物形成的特性,因此透過二價游離鐵促進細胞活性氧物質生成與降低抗氧化能力來誘導Ferroptosis將有機會改善CRC較低的無復發存活率。此外,相較於HCT116,Ferroptosis促進劑RSL3在HT-29中能引起更高的生長抑制作用,並且可以被Ferroptosis抑制劑Ferrostatin-1和Deferoxamine逆轉細胞生長抑制。同時HT-29中有較低的出鐵蛋白表現,代表細胞中可透過增加細胞內游離鐵來促進Ferroptosis。生物資訊學分析結果發現南非醉茄的酯類成分Withaferin A(WA)具有誘導Ferroptosis的潛力,並且在CRC中WA較Cis有較佳的藥物敏感性。合併Cis與WA能夠促進HT-29進行Ferroptosis相關生長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累積、游離鐵累積與降低GPX4蛋白表現。此外,合併Cis與WA能增加shGFP HT-29的細胞生長抑制與促進ferritin與LC3B蛋白共位的情形,而這些結果在加入合併藥物的shATG5 HT-29會被抑制,代表Cis與WA可以增加細胞進行ferrtinophagy。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利用生物資訊學與實驗數據證實在CRC中植化素WA合併Cis能產生協同作用並促進Ferroptosis。
  • Item
    長期追蹤臺灣北部青少年營養攝取及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的相關性
    (2022) 劉家妤; Liu, Jia-Yu
    青少年正值兒童至成人期的轉換階段,此階段飲食營養需供應青春期的生長及發育,同時也奠定成年後的飲食習慣及健康基礎。良好的飲食品質滿足個體的營養需求也會影響到學童的生長速度,因此本研究欲從飲食品質的層面探討青少年飲食與生長速度的表現。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分析臺灣北部 129 名青少年11–18 歲間每年所收集之 2 日 24 小時飲食回憶資料,共有 530 份有效問卷,並根據年齡分為小學高年級、國中生及高中生時期,以加權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方式計算其營養素及食物份數,為更符合本土的飲食習慣及建議,本次將以臺灣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改良飲食品質指數:師大版台灣健康飲食指數(THEI-NTNU),並以其評估青少年飲食品質。結果顯示同一群青少年於追蹤期間熱量攝取量維持穩定,醣類攝取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蛋白質與脂質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為增加肉類及蛋類攝取量,減少水果類及乳品類攝取量。青少年歷年平均營養素充足比 0.7-0.8,未有營養素攝取缺乏(< 70% DRIs)的情形,但一些營養素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比隨年齡越高而不理想的情況。青少年歷年平均飲食品質分數 48.3 ± 2.3,且隨年齡上升顯著變差,以未精製穀類、深綠色蔬菜類及水果類得分最低。飲食品質與多數營養素攝取量及營養素充足比呈顯著正相關(r =0.19-0.55, p < 0.05),但與身高年變化量及體重年變化量無相關性(r =- 0.07-0.11 , p > 0.05),且青春期早期飲食品質分數對青春期早期及青春期晚期的體位或體位年變化無顯著相關性(p > 0.05),僅與青少年最新一次體重(平均 16 歲)呈顯著負相關(r =- 0.25, p < 0.01)。本研究為長期追蹤同一群青少年從小學高年級至高中生時期的觀察性研究,利用我國飲食指南改良之飲食品質指數評青少年估飲食品質,亦分析體位及營養 素之變化,本次研究發現台灣北部青少年的飲食品質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性表現逐年變差,並確定 THEI-NTNU 是反映微量營養素充足性的良好指標,可能成為評估飲食品質與營養素缺乏相關的指標工具,但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或體位之間無發現相關性,未來 THEI-NTNU 與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相關性,並需確認飲食品質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影響。
  • Item
    小根蒜萃取物對葡聚醣硫酸鈉誘導小鼠急性腸炎之保護效應
    (2022) 毛語葳; Mao, Yu-Wei
    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是反覆發炎的慢性疾病,其致病因子涉及基因、環境、腸道上皮損傷、腸道菌群失衡與異常的免疫反應等。T細胞及其相關細胞激素的調節與平衡,為維持腸道免疫恆定之重要因子。本研究首先對於台灣花蓮原住民作物「火蔥」進行植株特徵比對及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鑑定此「火蔥」為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的鱗莖。小根蒜屬於石蒜科蔥屬之藥食兩用的植物,將小根蒜的鱗莖進行蒸煮、乾燥後做為傳統中藥的「薤白」。本研究以葡聚醣硫酸鈉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 誘導C57BL/6J小鼠急性腸炎模式,探討小根蒜的新鮮鱗莖萃取物是否具緩解腸炎之能力。首先製備小根蒜的水 (aqueous extract, AE) 與50%乙醇萃取物 (50% hydro-ethanolic extract, HEE) 進行實驗一,結果發現預先管餵小根蒜HEE (200 mg/kg/day),可降低DSS引致急性腸炎小鼠的血液之嗜中性白血球次群、減少大腸組織免疫細胞浸潤、維持完整腸道上皮,具緩解急性腸炎的潛力;然而AE則無此效用。接續進行實驗二,探討補充小根蒜HEE減輕急性腸炎之效用與機轉。C57BL/6J小鼠分為4組:正常控制 (NC) 組、腸炎控制 (DC) 組,與腸炎並介入250 mg HEE/kg/day (DL) 組或500 mg HEE/kg/day (DH) 組。NC和DC組預先管餵水,而DL和DH組預先管餵HEE,經一週後再給予3% DSS飲水引致急性腸炎並持續管餵HEE,經一週後犧牲。實驗結果當與DC組比較,DL和DH組顯著降低血漿haptoglobin濃度;在血液嗜中性白血球、發炎性單核球和調節性T細胞之比率皆降低,以及淋巴球比率上升;脾臟調節型T細胞與輔助型T細胞17相關細胞激素與轉錄因子forkhead box p 3、interleukin (IL)-10、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1、IL-17A和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之mRNA表現量降低;大腸組織促發炎相關基因C-C chemokine ligand 2、tumor necrosis factor-和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1與腸道黏膜屏障相關保護因子trefoil factors 3之mRNA表現量,以及大腸沖洗液Immunoglobulin G的濃度皆降低,並發現DL和DH組有較低的疾病活動指數與大腸水腫程度,另於大腸組織切片觀察其腸道免疫細胞浸潤程度較低,且具有相對較完整的隱窩與腸道上皮。本研究結果顯示,預防性給予小根蒜HEE可透過免疫調節與抑制發炎反應,具有緩解急性腸炎的潛力。
  • Item
    麩醯胺補充對於imiquimod誘導小鼠乾癬樣皮膚發炎之影響
    (2022) 林娗瑜; Lin, Ding-Yu
    乾癬(psoriasis)是一種自體免疫功能失調引起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其特徵是過度增生的角質細胞以及浸潤的T細胞、樹突細胞、巨噬細胞及嗜中性白血球,並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有不良影響。乾癬的發病機制雖然尚未完全釐清,但已知T細胞在疾病的起始與發展階段扮演主要的致病因子之一。麩醯胺 (Glutamine;GLN) 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的作用,且乾癬患者血漿及血清中麩醯胺顯著較低。因此,本研究使用imiquimod (IMQ)誘發小鼠乾癬樣皮膚炎的動物模式,探討飲食中補充麩醯胺對於乾癬的保護效果。本實驗將雄性C57BL/6J小鼠隨機分為三組 (n=8/組):控制 (NC)組、IMQ誘發乾癬 (P)組、IMQ誘導並補充GLN (PG)組。NC組和P組所有小鼠給予AIN-93G飼料,PG組則於飼料中添加麩醯胺 (GLN取代30%總胺基酸氮含量),經15天餵養後,連續6天以Aldara乳膏 (5% IMQ) 塗抹於P組及PG組小鼠背部皮膚誘發乾癬樣皮膚炎,誘發期間持續給予飼料介入麩醯胺。實驗結果發現,與NC組相比,P組小鼠背部皮膚出現紅斑、脫屑、增厚等典型乾癬樣皮膚炎反應,且呈現更高的乾癬面積暨嚴重程度指數(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 , PASI),以及血液中嗜中性白血球、促發炎單核球、抗發炎單核球、T細胞、輔助型T細胞17 (helper T cell 17, Th17) 及調節型T細胞比例顯著提升。將P組和PG組做比較,發現飼料中補充麩醯胺可顯著降低IMQ誘導的乾癬嚴重程度的PASI指數、血中嗜中性白血球及Th17細胞比例。補充麩醯胺可顯著降低IMQ誘發的背部皮膚之嗜中性白血球比例與促發炎因子如interleukin (IL)-17A、IL-23、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的mRNA表現量。在組織學方面觀察到補充麩醯胺降低了IMQ誘導引起的表皮增厚,降低角質層的厚度、減少角化不全及角化過度;免疫化學染色方面觀察到,補充麩醯胺降低了皮膚中T細胞及嗜中性白血球的浸潤。綜合上述結果推論,飲食補充GLN能可藉由調節Th17細胞比例、降低發炎激素及趨化因子的表現量,而改善IMQ誘導小鼠乾癬樣皮膚發炎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