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座落於公館校區理學院大樓。本系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最初僅設大學部。之後於民國六十三年、七十八年陸續成立化學研究所碩士班和博士班。本系教育目標旨在培養化學專業人才與中等學校自然及化學專業師資,授課著重理論及應用性。本系所現有師資為專任教授25人,另外尚有與中央研究院合聘教授3位,在分析、有機、無機及物理化學四個學門的基礎上發展跨領域之教學研究合作計畫。此外,本系另有助教13位,職技員工1位,協助處理一般學生實驗及行政事務。學生方面,大學部現實際共322人,碩士班現實際就學研究生共174人,博士班現實際就學共55人。

本系一向秉持著教學與研究並重,近年來為配合許多研究計畫的需求,研究設備亦不斷的更新。本系所的研究計畫大部分來自國科會的經費補助。此外,本系提供研究生獎助學金,研究生可支領助教獎學金(TA)、研究獎學金(RA)和部分的個別教授所提供的博士班學生獎學金(fellowships)。成績優良的大學部學生也可以申請獎學金。

本校圖書館藏書豐富,除了本部圖書館外,分部理學院圖書館西文藏書現有13萬餘冊,西文期刊合訂本有911餘種期刊,將近約3萬冊。此外,西文現期期刊約450種,涵蓋化學、生化、生物科技、材料及其他科學類等領域。目前本系各研究室連接校園網路,將館藏查詢、圖書流通、期刊目錄轉載等功能,納入圖書館資訊系統中,並提供多種光碟資料庫之檢索及線上資料庫如Science Citation Index,Chemical Citation Index,Chemical Abstracts,Beilstein,MDL資料庫與STICNET全國科技資訊網路之查詢。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理論計算方式探討硫化氫分解與硫氧化反應在純金屬Ni(111)與Pt(111)以及雙金屬Ni@Pt(111)與Pt@Ni(111)表面上的反應機構
    (2011) 葉丞豪
    我們使用週期性密度泛函理論來研究燃料電池中受到硫毒化問題以及氧化去硫的反應,含硫物種如硫化氫容易吸附在燃料電池的電極上並造成硫原子和金屬電極的強烈鍵結使得電極遭受毒化降低反應效能,利用添加氧氣去除硫原子形成二氧化硫分子離開是解決辦法之一。我們計算了純金屬Ni(111)和Pt(111)表面上的硫氧化反應中的關鍵步驟:SO2生成反應中的反應能障分別是1.07 eV以及0.41 eV,顯示在Pt(111)表面上去除硫的效果比在Ni(111)表面上好。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使用雙金屬觸媒可以達到比純金屬更好的催化效果,我們的結果顯示在Ni@Pt(111)表面上SO2生成的反應能障為1.86 eV而在Pt@Ni(111)表面上僅需要0.13 eV的能障即會生成SO2。因此歸納對於氧化硫生成SO2的反應而言,其反應能力優劣順序為Pt@Ni(111) > Pt(111) > Ni(111) > Ni@Pt(111),最後經由H2S在Pt@Ni(111)表面上分解會呈現吸熱的低毒化能力以及利用高低覆蓋率(或高低壓)的反應測試中都證明了Pt@Ni(111)表面具備更優於純金屬的抗硫性。
  • Item
    以理論計算探討在各種奈米團簇(純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上之化學反應: I. 氮氣分子在釕金屬奈米團簇(Ru19與Ru79)上的斷鍵反應 II. 一氧化碳分子在Ni4(OH)3/hGO材料上的氧化反應 III. 乙醛及乙醇分子在氧化鋅奈米團簇[(ZnO)12]上的轉換反應
    (2016) 葉丞豪; Yeh, Chen-Hao
    藉由各式奈米團簇催化不同化學反應,是近年來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其中N2分子的斷鍵是氨氣合成中的速率決定步驟並且釕金屬是常用於這個反應的催化劑。其中雙二十面體結構(double-icosahedral, DI-Ru19)的Ru19奈米團簇以及雙截角八面體形(twinned truncated octahedral, t-TO-Ru79)的Ru79奈米團簇結構,均具備高活性的”類山谷”區域能夠用來催化N2的吸附和斷鍵。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N2在DI-Ru19團簇上的活性類山谷區域的斷鍵活化能最小為0.78 eV。在t-TO-Ru79團簇方面, N2在Ru79團簇上類山谷區域呈現非常低的斷鍵活化能只有0.27 eV。透過電子結構分析,N2的2π*軌域會直接對到釕金屬團簇上類山谷區域中排列的Ru原子,使得不少的電荷轉移經由Ru的d軌域轉移至N2的2π*軌域才使得N2在釕金屬團簇上的斷鍵活化能降低。 氫氧化鎳團簇與氧化石墨烯組成的材料是一種新型的材料並可以應用於電化學催化反應上。在這邊我們將一個Ni4團簇吸附於一個飽和的羥基氧化石墨烯表面(hGO)上並發現Ni4團簇會被氧化成氫氧化鎳的團簇穩定吸附於表面上(Ni4(OH)3/hGO)且放熱4.47 eV。接下來我們在這個新形成的Ni4(OH)3/hGO表面上進行CO氧化反應的可能反應機構研究-分別為Eley-Rideal (ER)、Langmuir-Hinshelwood (LH)以及carbonated反應機構。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經ER反應機構第一個CO氧化形成CO2的活化能為0.14 eV,比經由LH (Ea = 0.65 eV)以及carbonated反應機構(Ea = 1.28 eV)還要小。CO經ER反應機構氧化形成第二個CO2的活化能為0.43 eV,仍然比CO經由LH反應機構氧化形成第二個CO2的活化能(Ea = 1.09 eV)還要小,代表CO分子在Ni4(OH)3/hGO表面上進行氧化反應可以經由ER反應機構進行。 氧化鋅在催化aldol或是Knoevenagel縮合反應上是個有效的催化劑並且還能應用於感測乙醇分子的感測器上。這邊我們即探討乙醛與乙醇在(ZnO)12團簇上進行吸附以及C-C結合反應的可能反應路徑。首先在只有乙醛分子的反應部分,其主產物會是乙醛採用aldol反應機構中Zimmerman–Traxler model進行C-C結合反應生成3-hydroxylbutanal。 接著在只有乙醇分子的反應部分,並不會有任何產物自發地產生無論是經由乙醇脫氫形成的乙醛或是乙醇分子經C-C結合反應產生的丁醇分子。最後當乙醛與乙醇共吸附於(ZnO)12團簇上的反應部分,主產物會是乙醛與乙醇分子經類似aldol反應機構作C-C結合反應形成之2-buten-1-ol 。這個結果說明若要在(ZnO)12團簇上進行乙醛或乙醇之間的轉換反應,其反應速率與產物會依據乙醛的含量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