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22) 何瑾如; He, Jin-Ru
    本文以陳若曦的人生發展歷程為背景,以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為研究重點,運用認同理論、創傷記憶等理論,以及新批評、文本細讀等研究方法來梳理她的小說,重視陳若曦所擁有和追求的知識分子擔當,探索其心靈世界。研究她筆下那些身處於家國、族群、歷史風雲之中的女性形象。在本論文的緒論部分,主要概述的是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創作旅程、一些研究者對於她的相關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空間。陳若曦,是少數建起了國際聲譽的華人女作家之一。儘管目前許多學者們對於陳若曦小說的研究已經可謂是成果豐富,但是筆者認為,在對於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處境研究這一方面上,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的。本文會在這仍值得進一步推進的研究領域上,對這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直都在追尋著“烏托邦”理想的女作家的作品進行梳理,研究她的人生之旅與她所創造的小說世界裏的女性形象之間的關聯,探索她們與她一直所努力追求的烏托邦理想之間的關係。
  • Item
    移動與境界—臺北高校生・入管官僚竹內昭太郎的記憶分析
    (2021) 田中美帆; TANAKA, Miho
    1895年到1945年這段期間,日本被稱為內地、臺灣稱為外地。在日本統治中期1927年,本論的主角竹內昭太郎誕生,他的父母親都是從內地來到外地。進入舊制臺北高校高等科1年後,在「學徒出陣」中被召集入伍,以學徒兵的身份體驗過戰爭。戰爭結束後遣返日本。1950年,竹內被分發至法務省入國管理局,在職場入管接二連三地遇見臺北高校的舊識同窗。時代與移動讓臺日的境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國境的出現與變動,帶給臺日境界什麼改變?個人的境界又是否出現變化?——這是本論試圖探討的三個問題。本論透過竹內昭太郎的個人回憶錄以及訪談,嘗試追溯竹內的人生,探索臺灣與日本之間移動和境界的變遷。
  • Item
    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
    (2012) 陳書偉
    伊斯蘭信仰中,清真寺與穆斯林社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連結穆斯林的信仰、思想、教育、生活與行為,是社群發展的核心。目前臺灣的清真寺,分佈於臺北、桃園、臺中、臺南與高雄等地,各個清真寺的發展多是透過中國回教協會(簡稱回協)的主導與支助,而桃園中壢龍岡清真寺在其建立過程卻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透過教親的集資集力建造而成。當初成立清真寺的教親多是1953、1954年自大陸滇、緬地區的撤退部隊,為了宗教的需要而選擇在龍岡忠貞新村建立清真寺。 時日推移,龍岡地區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的泰國緬甸華僑穆斯林在此聚居,溯其淵源,這些華僑絕大部分是雲南籍華人的後裔,經過更為周折的歷程,聚居泰緬,再輾轉到臺灣。他們或為求學、或為工作、或為依親,逐漸形成今日龍岡穆斯林聚落的主體。此外,東南亞外籍勞工、國外留學生或商人等群體的逗留,也成為龍岡地區穆斯林文化另一股注入的新力量。來自各地的離散群體(diaspora groups)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離散經驗與認同,這些離散群體在龍岡這個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對此文化空間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 本研究從龍岡穆斯林離散的歷程,描繪出討論穆斯林文化在龍岡地區的空間化與地方化,透過宗教這個媒介(medium)進而塑造出來的文化空間或文化地景的書寫,並說明穆斯林離散空間的形塑是一種關係空間的建立,同時也是克服空間障礙的過程,穆斯林必須採用各種變通方式與策略性認同的建立來維繫社群的穩定,妥協與調適的作法得以使社群網絡穩定與擴大,地理距離不再是決定關係串聯的必要因素。
  • Item
    兩岸當代婚配家庭的居住地選擇決策:「跨界」概念的探索
    (2016) 張家榕; Chang, Chia-Jung
      婚姻移民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遷移議題,其中又以兩岸婚姻家庭人數最多。兩岸婚姻可溯自1987年開放國人至中國大陸探親,因交流頻繁、語言及文化相似,使兩岸居民共組家庭人數持續增加(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1)。有別於早期婚姻坡度(marriage gradient)較大的兩岸婚姻,隨著時間、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兩岸人口成為同事、貿易夥伴,或雙方赴第三地讀書、旅遊、工作等,始促成兩岸婚姻的因素多樣化,並產生兩岸婚姻類型之改變,婚姻雙方之個人條件與資本亦更加多元化。   本研究主要探討婚姻雙方皆高學經歷組成之兩岸婚姻家庭,其居住地的選擇,居住於臺灣、大陸、甚或第三地的議題,主要焦點是居住地選擇之考量與其影響因素。遷移不僅是居住地空間的移動或人口遷移,更有諸多有形或無形的界線(限)和跨越與否的行動決定,故本研究在遷移議題外,再加入跨界概念探討。經文獻探討與半結構式質性訪談,共訪談八位由高學經歷者組成兩岸婚配家庭的女性配偶,了解兩岸婚姻背景與變動趨勢,以微觀的研究角度,瞭解兩岸婚姻家庭居住地的選擇與跨越的界線。   本研究發現,兩岸婚姻的家庭在居住地選擇時,高度重視經濟、社會、文化因素,選擇遷移、停留、就業與經濟優勢或穩定處,且利用社會網絡降低遷移風險;就文化因素,共同居住及家庭成員的生命週期也影響著選擇,家庭成員依據生活需求選擇居住地。然而,居住的選擇並非完全開放的選項,兩岸婚配家庭依據實質空間界線、社會界線、文化界線型塑遷移的選項,進行評估與選擇,出現兩岸婚姻家庭單次或多次選擇居住地;兩岸婚姻家庭亦出現家庭成員分住異地情形,而有家庭的非經濟維繫者-母親,成為單獨帶著子女遷移居住地的行為。
  • Item
    馬祖遷臺移民的背景與在地展現─以桃園八德為例
    (2016) 柳茜文; Liu, Chien-Wen
    桃園被稱為馬祖人的第二個故鄉,其境內的馬祖旅臺鄉親比連江縣的 馬祖在地居民數量還多,其中又以八德地區為馬祖移民的集中地,故本研究以民國60-80年間遷臺的馬祖移民為研究對象並以八德為研究區,欲探討馬祖移民的遷臺背景與在地展現,因此研究目的有三:一、利用推拉理論建構出馬祖人移居八德的背景因素。二、釐清馬祖移民在八德地區所建構的社會網絡。三、歸納出馬祖移民在八德地區所展現出的文化樣貌。 研究結果顯示,馬祖因位於戰爭前線,居民生活受限且具安全疑慮,而本島相對是安全的;馬祖產業發展受限,而本島正值工業化社會就業機會多;馬祖的社會資源缺乏,而本島的教育與醫療等社會資源都較多,在推拉力的牽引下造成人口移動。而八德有工作機會與地價便宜等優勢吸引馬祖移民移入,且移民在遷移過程中的路徑依賴,移民會一個帶著一個移入八德,後遷移者考量到八德當地移民的社會資本較豐富而選擇遷入。   而大量馬祖移民在八德建構出許多社會網絡,包含影響範圍較小的鄰里性網絡,範圍居中的廟宇網絡及範圍最大的馬祖同鄉會網絡,移民者可透過這些網絡來連繫彼此的情感以互相照顧,並且互相交流訊息,這些網絡也成為馬祖移民在移入地的社會資源。   馬祖飲食文化展現在常民生活中、鄉親經營的餐飲業中,及在特殊活動中會由同鄉會主動對外推廣馬祖美食;而信仰文化則與廟宇組織的運作相關,舉凡廟宇祀奉的神明、廟宇的扛乩組織運作,及各種信仰活動如聖誕大典、元宵擺暝、繞境等舉辦都是信仰文化的展現。而這些移民文化在當地政府的介入下,會變成地方型的大型活動展現在在地居民眼前,如:海洋文化季、馬祖昇天季,應而使移民文化的在地展現更加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