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頭戴式虛擬實境對英語聽力、口說的影響(2024) 吳芝螢; Wu, Chih-Ying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研究致力於探討新興科技對於英語學習的影響與發展。近年來,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儼然成為熱門的話題。在這個強調以學習者為本位的時代,英語學習已不再只是教室內的課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對於英語學習者而言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不同於單字與閱讀可以獨立習得,學習環境往往缺乏真實語境的聽力與口說練習。不僅是環境,練習得對象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對於英語聽力與口說的影響,並同時檢視學習者對於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與電腦版虛擬實境的學習動機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的受試者為28名來自台灣北部一所大學的成年學習者,年齡介於18至25歲,所有參與者的母語為中文,且皆未曾有過出國留學的經驗。為確保兩組之間的英語程度相當,研究者利用參與者的聽力前測成績,將受試者平均分配至頭戴式裝置組與電腦學習組,並舉行為期六週的自學活動。研究結果顯示,頭戴式裝置組在六週自學活動後,聽力成績有所進步;口說方面,兩組的成績卻有退步的跡象,但在統計結果上並無顯著差異。頭戴式裝置組與電腦學習組的學習者對於使用學習軟體練習聽力與口說的自學活動均持正向的回饋。其中,頭戴式裝置組的學習者表明沈浸式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其更專注於學習內容、降低學習焦慮,進而增強學習聽力與口說的意願。本研究建議,藉由擬真的學習環境和虛擬人物的互動,能有效達到沈浸式學習的效果,提升聽力與口說的學習動機,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成效。此外,若將頭戴式裝置應用於自學活動中,應審慎評估長期的學習活動中,學習者可能因裝置的穿戴與不便進而影響其學習意願。Item 拍擊式手勢和語速對EFL學習者之聽力理解效益研究(2024) 黃勻; Huang, Yun隨著多模態應用的普及,許多研究已進行觀察多模態在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中的影響。手勢作為與目標語言同時發生的非語言輸入在日常溝通和教育情境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期許多研究指出手勢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和貢獻,發現它們在教學和實際應用方面價值,特別是那些富含表徵內容的手勢,可以增強學習成果。然而,拍擊式手勢的具體作用在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中情境中仍未被充分探索。本研究旨在探索拍擊式手勢和語速對於英語作為外語(EFL)低成就學習者的聽力理解效益,且這些因素是否影響低成就學習者對多模態影片內容的理解。藉由為期8週的多模態影片訓練,參與者分成四個組,各自觀看16個多模態影片。這項研究結果將協助語言教學者針對個別學習者的需求挑選並調整英語聽力學習教材。本研究的結果具研究和教學貢獻。首先,節奏手勢和較慢語速都未能在統計上顯著增強低成就學習者的多模態影片理解能力,而為期8周的影片訓練雖未顯著改善學習者的純聽力理解能力,但有助於養成低成就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態度,並營造出更具包容性的語言學習環境。其次,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影響了他們對手勢的感知,而低成就學習者需要更多手勢判別上的引導與相關經驗。Item 台灣國民小學英語教科書對話之多模態分析(2020) 魏佩儀; Wei, Pei-Yi運用不同的符號建構並傳達意義是當代溝通的特色。隨著多種符號大量並用,教科書也呈現多模態的趨勢,而閱讀理解的概念也與以往不同,圖文連貫在閱讀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關於探究國小教材圖文連貫的研究較少,此外各版本教科書圖文呈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翰林、康軒及佳音版國民小學英語教科書第五冊課文對話中圖文符際平行結構。 本研究採用系統功能語法、視覺語法及符際銜接語法進行分析,文本分析總數為12篇,分析過程包含三個階段:文字分析、圖片分析及符際分析。本研究的發現如下:(1)文字分析中,關係過程、物質過程及心理過程最常在三個版本課文對話中出現,(2)圖片分析中,行動過程及反應過程最常在三個版本課文對話中出現,(3)符際分析中,完全平行結構最常在三個版本課文對話中出現,接著是部分平行結構,無平行結構的比例最少。 本研究可提供英語教學者及學習者建議,教師在閱讀理解教學中,應提升學生的圖文意識、強化圖文概念,期望這些建議能提供英語教學以及未來多模態教科書研究參考。Item 「質疑作者教學法」 對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及寫作之影響(2014) 吳詩純; WU SHIHCHUN本研究旨在探究一閱讀教學策略「質疑作者教學法」(Questioning the Author),對於以英文為外語的高中生之閱讀理解能力及回應寫作的質量影響。 94個十一年級的學生(其中46位在質疑作者教學法組,另外48位在控制組)參與此項為期四週六回的閱讀訓練。每一回訓練都以一則短篇故事做為教材,質疑作者教學法組著重釐清作者寫作意圖及以讀者為中心的問答;而控制組以傳統問答教學,並只著重在文字表面。前測及後測分別在教學訓練前後實施,學生在前後測時,都需於閱讀一篇短文後,回答閱讀測驗及寫作回應短文內容。此外,實驗組還需在後測時完成關於此教學法的問卷。由閱讀測驗中收集來的資料分別以事實、詮釋、回應類問題三個層面分析;回應寫作中以質量兩大層面分析,量的方面包含寫作字數、思考單位數及一個思考單位所含字數,質的方面則將各個思考單位歸類為文本回應、個人回應、智力回應和錯誤理解。最後,讀者對於此教學法的喜好、所察覺的進步及此教學法的可行性將由問卷資料分析得知。 以組別當作自變數,前測作為共變量,共變數分析後測,發現在三類閱讀測驗問題及寫作回應的質量均有一些顯著的改變。首先、在閱讀測驗方面,實驗組於回答回應類問題上優於控制組,卻在提升回答事實和詮釋類問題時不具優勢。第二、在回應寫作方面,儘管兩組的平均文長和思想單位數差不多,實驗組在一個思想單位中的平均字數高於控制組,這間接指出質疑作者教學法能提升思考複雜度卻不影響思考內容多寡。第三、以上的推測也進一步由寫作回應的內容相佐證,實驗組能產生出較多的智力回應、較少的文本回應和錯誤理解,並且在個人回應上兩組沒有顯著改變。第四、問卷分析顯現學生對於質疑作者教學法持有正向的態度,學生喜歡此教學法、且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相關課程、並嘗試將此閱讀法於自行閱讀時應用。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質疑作者教學法足以作為一個有效提升以英語為外語學習的高中學生在閱讀理解及讀後寫作回應的高階思考能力。Item 大班級程度差異之有效教學:資深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2009) 鄧梅華; Mei-Hua T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兩位資深國小英語教師對於大班級程度差異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本研究提出三個問題:<一> 英語教師對於大班級程度差異的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為何? <二> 英語教師實施大班級程度差異教學時所面臨的教學困境為何? <三> 英語教師針對大班級程度差異的有效教學行為為何? 為提高研究結果之可信度,本研究採用問卷、訪談、教室觀察、以及研究者反思記錄等多種資料蒐集方式以深入了解兩位資深國小英語教師對於大班級程度差異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 本研究發現顯示兩位資深國小英語教師皆以教育部訂定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授課基準,並以班級內中等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此部份學生占絕大多數)為教學計畫及活動設計之主要依據。本研究發現,即使大班級內學生之間的英語程度差異甚大,兩位教師仍盡其所能呈現有意義、富彈性、重對話練習的教學活動,如配對活動(pair work)、小組活動(group work)、以及發展不同難度之作業(multilevel homework),以提昇班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 教師教學行為深受其教學信念之影響,<二> 英語教師實施大班級程度差異教學時所面臨的教學困境主要為班級經營、英語教材的使用、以及家長對於學生學習所抱持的態度,<三> 有效的教學成效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教學專業及其努力促使每位學生進步的堅定信念。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對於英語教師、家長、學校、行政單位、師資培育中心等提出建議。Item 行動虛擬實境對英語學習者字彙學習與聽力理解之效應(2019) 戴孜伃; Tai, Tzu-Yu英語聽力對台灣學生而言,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不僅因為他們是外語學習者,更因聽力的過程緊湊而不能暫停,卻缺乏實境聽力訓練、足夠的字彙量、多媒體的善用,所以遭遇很多問題。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虛擬實境提供了學習者許多不同於以往的學習經驗和機會,但是關於行動虛擬實境對於英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的聽力理解和字彙學習之相關研究仍然有限,需要更多實證研究來驗證行動虛擬實境對學習英語的效益。本論文包括兩項研究:第一項研究旨在探討行動虛擬實境對英語學習者字彙學習與聽力理解之成效,第二項研究旨在探討同儕共學對英語學習者在行動虛擬實境中字彙學習與聽力理解的學習成效與影響。此外,以上二項研究皆同時檢視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第一項研究受試者為49名國中七年級學生,依班級隨機分配為實驗組(虛擬實境組)和控制組(影片組)。實驗組藉由頭帶式顯示器讓受試者身歷其境和虛擬人物互動;對照組使用電腦觀看影片。第二項研究受試者為22名國中七年級學生,依英語程度配對分組。各組其中一位使用頭帶式顯示器,另一位透過電腦觀看同儕實際互動實況。透過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收集資料,包括受試者在英語字彙和聽力理解測試中的表現,以及對問卷和訪談的回應。 第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行動虛擬實境對學習者的字彙學習和聽力理解有顯著影響,其中實驗組的學習成效較佳。從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發現,多數受試者認為行動虛擬實境能提升學習動機。在字彙學習方面,因3D虛擬實境富含多元視覺刺激,以及多媒體輔助工具,讓學習者之投入程度較高,故能提升語意和語用學習成效;在聽力理解方面,因3D虛擬實境能使受試者產生身歷其境的體驗,並有臨場感和擬真效果,以及與虛擬人物互動,故能提升聽力理解並發展較高層次分析、運用思考能力。相對地,控制組因以觀看影片為學習方式,部分受試者覺得觀看影片為日常例行的教學活動,較無新鮮感,內容較無趣,也較少情境刺激及互動的機會,故只會選擇性觀看,造成學習效果較差。 第二項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雖然在字彙學習和聽力理解有比較好的表現,但與控制組相較之下,並無顯著差異。近半數受試者表示:同儕在旁一起學習,易分心,講英語會緊張,反而造成干擾和焦慮,減弱行動虛擬實境學習效果。相對地,控制組因對實況轉播實驗組在虛擬實境互動情形的影片感到興趣,更專心投入,因而有助其學習成效。 綜上,本論文證實了行動虛擬實境能使學習者在字彙學習和聽力理解上的提升,並增強其學習動機。從實務教學觀點,本研究建議將行動虛擬實境應用於英語教學,藉由擬真的生活情境和虛擬人物互動,營造外語學習情境,能有效提升學生字彙學習與聽力理解。此外,教師在設計行動虛擬實境分組學習活動時,應審慎評估同儕可能造成的交互影響。 關鍵字: 行動虛擬實境,第二外語研習得,字彙學習,聽力理解Item 應用語料庫工具改正英文錯誤之效能研究(2016) 張文嘉; Chang, Christine Susan由於科技進步,越來越多語料庫工具透過大數據分析,將語料以頻率高 低排列,以協助使用者了解常用英文詞句搭配。過去研究證實學習者能有效 使用語料庫工具搜尋語料,進而改正其英文寫作文法錯誤,甚至是更正不同 類型的英文文法錯誤。然而,過去有研究指出每種語料庫工具因其不同設計 目的,皆有其優點及限制。越來越多學者因而提出使用及研究多於一種語料 庫工具並比較不同語料庫工具在錯誤改正上之效能,特別是使用包含豐富語 料及簡單易操作介面的語料庫工具,以協助英語學習者使用語料庫改正不同 類型的英文文法錯誤。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兩種符合上述兩大條件的語料庫工具,並研究其在十種英文文法錯誤類型上的改正效用。本研究之四名受試者為就讀大學且英文能力中級的英文學習者,其中兩名受試者會先使用語料庫工具 Netspeak 進行錯誤改正,並再以另一語料庫工具 Linggle 進行錯誤改正;另兩名會以相反的順序改正錯誤。研究工具包含錯誤例題試卷及答案、前後測態度問卷及學習者搜尋歷程之記錄。本研究分析英文學習者以兩種工具更正十種錯誤類型答案比例、學習者之搜尋歷程及學習者對語料庫工具之態度。 研究結果指出兩種語料庫工具皆能有效的協助學習者更正十種英文文 法錯誤類型。其中部分錯誤類型有較高的更正率,但部分錯誤類型卻發現無 法被兩種語料庫工具更正。此外,搜尋歷程顯示學習者能有效使用搜尋符碼 並發展搜尋策略。本研究也發現學習者對這兩種語料庫工具抱持正向態度, 且未來也願意繼續使用這兩種語料庫工具進行語言學習。Item 圖片對於國中生第二外語字彙習得及故事書閱讀理解之影響(2015) 王孟勤; Wang, Mon-Chin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國中學生在閱讀圖畫故事書時, 圖片對於單字習得及閱讀測驗的效果。圖畫書因為有提供圖片,也許能提供英文初學者額外的資料來推測單字及理解文本內容。 本實驗中,六十四位台北市立國中的八年級生在兩個連續的星期內閱讀兩本故事書,而兩本書以兩種模式呈現: 一本有圖片,另一本則無,同時也平衡兩本書的閱讀順序及呈現模式。每讀完一本書,學生們就接受立即的單字選擇題考試以及是非題的閱讀測驗。在實驗結束兩個星期後,學生們接受同一組單字的單字後測,並且填寫關於讀者感受的問卷。 T檢定的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提供圖片的模式確實能促進立即性以及兩個星期後的單字的辨識。此外,圖片的提供也可以促進閱讀理解。然而,進一步個別分析兩本故事書,發現圖片的功用只於其中一本關於露營的故事書較顯著; 另一本關於棒球的故事書中,圖片的有無並沒有在單字考試, 閱讀測驗及單字後測上達到顯著的效果。藉由此結果可以推論:關於棒球這本故事書,因為棒球這個題材較為學生熟知且故事內容較淺顯,學生較不需要倚賴圖片。因此,書本題材的不同或許會平緩圖片對國中生在單字認識及閱讀理解的效果。最後,本論文提出對於以圖畫書為閱讀教材的教學建議以及未來相關實驗的建言。Item Item 批判思考教學融入英語課程:一個以九年級英語課堂為例的行動研究(2018) 蘇婉亭; Su, Wan-Ting因應108新課綱將思考能力納入國中階段英語學習領域,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批判思考技巧教學融入國中階段正規英語課堂。研究中除了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及如何調整教案以解決問題,也調查學生對批判思考技巧教學的認知與態度。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國中九年級的二十三位學生。本研究將六項核心思考能力—分類、排序、比較異同、分辨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判斷因果關係、綜合相關資訊與推論—融入於五課英語課本閱讀或對話教學中。教學中運用了小組討論、圖像組織及閱讀相關問題等方法。研究者透過學習單、訪談、教師日誌及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蒐集資料。 研究發現批判思考教學過程中必須給予學生清楚的說明、足夠的示例與適時的引導。小組討論、圖像組織及閱讀相關問題的運用皆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而差異化學習單亦能提供低成就學生在語言上的協助。此外,每個思考技巧有特定的教學技巧,在教分類時,應避免出現學生不熟悉的項目,且類別的定義和類別間的分界線須清楚;教比較異同時,圖表中可內含提示字或利用討論問題來引導學生整理二者間之相同與相異處;關鍵字的使用則對分辨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及判斷因果關係有很大幫助。研究也發現多數學生認為批判思考為一項可習得的能力,可融入教學中,但卻不一定要在英語課堂中學習。六項思考技巧中,多數學生認為分類和排序較簡單,而分辨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及判斷因果關係則相對較難。大致上學生贊同批判思考教學帶來的益處,特別是對閱讀理解的幫助。然而,少部分學生擔憂此教學造成額外的學習負擔。最後,本文亦提出其他英語教學現場的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