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行動研究: 探究式學習對英語學習者主動學習影響之探討
    (2024) 徐怡芳; Hsu, Yi-Fang
    英語能力在台灣被視為個人成功與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而英語教育在台灣也一直都是教育改革著重的目標之一。新課綱與雙語國家政策的施行將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更往上提升。在提升國家整體英語水平的期待下,新課綱卻縮減英語授課時數,而在教育現場的教師關注的困境則普遍是學習動機的低落。兩政策目標的內涵及現況的教學困難將促使英語教師進行英語教學上的改變:在有限的時間中給予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來深化學習,提升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情意動機。動機和主動學習密不可分,主動學習者最大特色在於主動建構知識而非被動接受知識,並在學習過程展現積極正向的學習熱情。探究式學習重視學習者的自主性,過往的文獻指出應用於高等教育的語言教學上可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樣態。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一般英語課室內使用探究式學習促進高中生主動學習能力養成的可能性。研究者使用英文課本內容作為議題討論開端,配合探究式學習的五個階段,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展現主動學習的樣貌。研究問題如下:使用探究式學習對外語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行為的影響為何?研究資料蒐集包含研究者的課室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歷程與個別訪談。分析資料顯示了三個與主動學習相關的樣態包括:(一) 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建構者,(二) 學生展現正向的學習態度,(三) 學生習得不同的學習技巧。行動研究重視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並重視研究者的反思及修正,故本行動研究在施行第一次探究式循環後進行反思與修正並施作第二次循環。針對第一次修正內容及檢討二次循環過程,研究者也提出完善建議。此研究將有助於未來行動研究者施作探究式語言學習,或促進語言學習者的主動學習之參考。
  • Item
    新台灣之子在英文學習上的態度及動機-個案研究
    (2011) 林佩儒; Pei-Ju, Lin
    態度與動機為英語學習中極為重要的因素,因其與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擁有多重語言及文化背景的新台灣之子的人口數正在急速成長中,然而與其相關的英語學習態度及動機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台灣之子在英語學習上的態度和動機。 五位來自於公立國中的新台灣之子參與了本研究,並每雙周以觀察方式探究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態度和動機,其可能相關的父母因素也列入了本研究的考量中。五位參與者、新住民、及參與者的英語老師在本研究中被訪談,而參與者及新住民也被邀請填寫問卷,參與者的相關資料文件與研究者的反思日誌也被包含在研究結果中,以求建立有信賴性及可靠性的分析及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新台灣之子在英語學習上的態度和動機不盡相同,雖然他們通常有正面的表現。這些差異可歸因於父母因素:父母的教育背景、經濟狀況、中文程度、觀點、態度、要求、參與度、期望以及協助。父母在新台灣之子的英語學習成就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換言之,父母比其英語老師更為重要。因此,父母應積極參與對新台灣之子的英語學習,以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其學習動機,使其變得更加積極,而順利的達成其學習目標。
  • Item
    後設語言知識與動機、自制力、自我語言能力評估以及語言成就之關係探究
    (2009) 林巧婷; Ciao-Ting Lin
    後設語言知識屬於一種外顯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對於目標語言的文法規則及術語等方面的明確認知。後設語言知識對語言學習十分重要,但是如何測量學習者的後設語言知識,以及後設語言知識和學習者的第二語言能力之關係究竟為何,則還沒有定論。目前也鮮少有研究探討後設語言知識和情意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大部分與動機相關的研究都著重在動機對於字彙學習以及學習策略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學習者之第二語言能力分為自我語言能力評估以及實際上的語言成就兩方面,依據文獻研擬了一份後設語言知識試卷,在情意因素方面採用了動機及自制力問卷,旨在探討後設語言知識、動機、自制力以及自我語言能力評估和語言成就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對象為來自中台灣一所女子高中六個班級的279位高二學生。在沒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279位高二學生依序完成試題冊上的題目,包括自我能力評估(聽、說、讀、寫)、自制力問卷、動機問卷(自我效能、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表現取向、精熟取向)、以及後設語言知識測驗。並在收集施測結果之後,進行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 研究發現: (一)自我效能、外在動機以及精熟取向對於學習者的自我語言能力評估有顯著影響。(二)後設語言知識、自制力、自我閱讀能力評估、以及內在動機則對語言成就有顯著的影響 (三)自我效能對於自我能力評估的影響力最大,後設語言知識則對語言成就最有預測力。(四)自制力為抑制變項,能使內在動機的預測力由不顯著變為顯著。
  • Item
    直接策略教學對英語聽力表現與策略使用之影響
    (2008) 游雅如; Yaru You
    本研究旨在探討直接策略教學對國中生的聽力表現及聽力策略使用之影響,同時也檢視國中生對於聽力策略教學課程的觀感。研究參與者為一百一十三位國二學生,被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實驗之前,所有參與者皆須填寫一份背景問卷及動機強度問卷。之後,他們完成兩份前測,一份是聽力理解測驗,另一份是聽力策略使用問卷。在為時一個月的實驗期間,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的課程,被教導如何使用六個聽力策略。此直接策略教學課程告知學生何時及為何一個特定的策略在某些情境中可能是有效的、告訴他們如何使用這個策略,並教導他們如何評估策略使用的成效。在每次上課結束之前,實驗組的參與者都必須填寫一份反思問卷。此課程結束後,兩組參與者與在前測時一樣,必須完成兩份後測。然後,幾位實驗組的參與者隨機被選中進行訪談。 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出直接策略教學增進了實驗組的聽力表現,而相依樣本平均數檢定結果指出,實驗組的整體策略使用獲得改進,控制組則沒有進步。普遍來說,實驗組的參與者在反思問卷及訪談中反應他們對於這個策略教學課程抱持著正面的觀感,表示他們喜歡課程內容並且從中獲益良多。他們也陳述說自己對於學習英文的信心增加了,且對於課程的效果抱持肯定的態度。
  • Item
    字彙策略教學對高中學生字彙學習之效益研究
    (2007) 張秋芸; Chang, Chiu-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字彙策略教學對於高中生,在學習英文詞彙的策略使用、記憶詞彙與動機方面有無顯著效益。為達成研究目的,本實驗設計採取前測、後測、延宕後測,包括一組實驗組和一組控制組。本實驗對象為高雄市某高職綜合高中72位一年級學生。所有受試者依原班級分成實驗組35人與控制組37人。實驗組接受字彙學習策略教導,控制組接受傳統字彙教學法。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所有的受試者均接受單字程度測試、單字測驗前測(包括回憶單字中文意思與回憶單字的拼法),以及填寫單字策略使用與學習動機問卷。教學實驗歷時12週,在此期間實驗組學生接受研究者由文獻中所選擇的六種字彙學習策略融入學校英文課程中教導。除了英文課本內的詞彙之外,每週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還需要背誦從補充教材選出的10個字彙。每週研究者要求實驗組的學生利用自我檢核表,來監測及評估應用字彙策略來學習課外10個字的情形;控制組學生則需紀錄他們對於這10個字的精熟程度。教學實驗結束那一週,所有受試者再次填寫單字策略使用與學習動機問卷,及接受單字立即後測。實驗組的學生必須多填寫一份關於此次六種字彙學習策略教學回饋問卷。教學實驗結束四個禮拜過後,所有受試者再次填寫單字策略使用與學習動機問卷,以及接受單字延宕後測。前測、後測與延宕後測問卷題目皆相同;前測、後測與延宕後測的單字測驗題目相同,但是題目順序不同。所蒐集的資料除利用描述性分析之外,還利用一系列的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分析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摘要如下: 1.在六個單字學習策略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全部五十個策略使用精熟度問卷中沒有顯著差異。兩組學生皆偏愛機械式覆誦背單字法,且對於單字卡、字典等學習工具與記憶法的使用不熟練。但是實驗組在對於使用音韻分析來發音背單字,與利用字根分析來背單字及發現字義方面優於控制組。 2.單字策略教學對於增進所教的策略精熟度上並無顯著效果。而且在單字策略教學停止四禮拜後的延宕後測中,實驗組精熟度退步。 3.單字策略教學對於回憶單字中文意思幫助大於回憶單字拼法。在兩次單字理解後測中,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在單字兩次拼寫後測中,實驗組的表現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4.單字策略訓練對於單字學習動機增長無明顯助益。事實上,實驗組在立即後測中,動機較初試減少;在單字策略教學停止四禮拜後的延宕後測中,實驗組的動機卻上升。 5.實驗組學生對於字彙策略教學抱持肯定的態度,希望有更多相關的練習。經過本次教學之後,他們更體認到單字學習策略的重要性,也知道單字學習是要靠自己長期累積而來。然而,他們也承認,因為自己的惰性妨礙他們使用策略來學習,以及因為上高中之後要學的英文量太大,沒有時間運用策略。 總而言之,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的學生能從字彙策略教學中受益。然而英文教師仍須耐心地給予學生長時間的策略訓練與可增進學習動機的單字活動,以期他們可以逐漸習慣和熟練單字策略的使用,進而提高學習英文字彙的效益,增進學習英文的信心。
  • Item
    外籍助教對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與聽力表現之影響
    (2017) 黃詩涵; Huang, Shih-Han
    本篇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助教(FTAs)對於台灣國中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和聽力焦慮之影響,以及在外籍助教的教導下學生從學年初到學年末的聽力表現變化。 受試者為105位來自台灣北部二所國中的七年級國中生。受試者必須在學年初與學年末分別填寫一份相同的問卷(包含動機和聽力焦慮量表)與接受聽力測驗,用以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針對受試者所填寫的問卷以及施測的聽力成績,研究者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檢測受試者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概況。此外,透過課室觀察、訪問和談話來提供更多資訊,以深入了解外藉助教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能力。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1.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有些微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期末考試壓力、教室座位安排、逐漸習慣外籍助教的教學方法、課堂活動難易度的適切性、外籍助教講話速度太快、對外國人不夠了解、中西方教學風格的文化差異、複雜且多層面的文化學習。 2.男學生比女學生在學年末的動機量表進步比較多的項目,外籍助教的出現可能是提升男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一種方式。 3.學生的英語聽力焦慮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下降,可能是在全英語授課下學生較常接觸口語英文、外籍助教提供有意義的溝通環境以及在以視覺化輔助教學。 4.在質性的資料中發現單字是影響學生聽力焦慮的因素。 5.學生的聽力成績在學年初和學年末有大幅進步,可推論在經過一年外籍助教提供大量真實的語言輸入(authentic input)之下而讓學生的聽力有所進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研究理論、教學及未來研究,在探討外籍助教對台灣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提供進一步的建議。
  • Item
    外籍助教對英語學習之影響:以台灣學童為例
    (2016) 顏欣柔; Yen, Hsin-Jo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助教對台灣學童的英語學習之影響,主要是為了研究:台灣學童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英語學習態度、外籍助教(ETA)在學年初及學年末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的看法、本國英文老師(LET)在學年初及學年末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的看法和外籍助教如何影響學生在教室內的學習動機。 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來自台灣六個地區:台北、宜蘭、台東、高雄、台中和金門。此研究參與的受試者包含4056位學生(10-13歲學生)、149位老師(56外籍助教和93本國英文老師)。受試者必須填寫一份態度與動機問卷來測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針對學生及老師所填寫的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可得知學生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英語學習態度的概況。最後,透過訪問和課室觀察來提供學生動機與態度更多的資訊,並且深入了解學習情境、教師的角色、特定的文化主題,以及對於學生動機與態度具影響力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學生有正面的英語學習態度,且能看出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有明顯的進步。第二,老師相信學生有正面的英語學習態度。老師們都相信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度皆在學年末提升,而從態度與動機問卷來看,外籍助教在學年初給的分數比本國英文老師還要低,究其原因在於不同的老師對於學生的熟悉程度、看法、文化背景、學習經驗及對於台灣的教育體系的了解程度不同。第三,從訪問和課室觀察可見外籍助教對於以下面向的影響:課堂氣氛之改變、老師們以及學生的互動、文化交流以及視野拓寬(全球化)。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祈使未來研究者及英文老師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探究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在外籍助教指導之下的具體變化,並深入探析外籍助教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態度、動機之改變。
  • Item
    國中生對於互惠教學法用於英語閱讀課程之看法
    (2016) 鍾宜君; Chung, Yi-Chun
    近年來,台灣英語學習熱潮及對英語能力檢定的要求已蔚為風氣。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也要求國中生具備足夠的英語閱讀能力。因此,學校教師極需協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文獻顯示出互惠教學法可應用在不同程度的學生身上。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及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習環境中,互惠教學法的效益已得到證實。但在以英語為外語的台灣,大多數的相關研究僅著重一般的學生。有鑑於此,本研究⽬目標在於探索互惠教學法是否對英語中低學習表現的台灣國中學生也具有同樣的效益。 此項研究在桃園市某國中實施,並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為期七週。七位八年級學生參與此項研究,由研究者擔任閱讀課程的授課教師,所採用的教材為圖畫書。研究者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並加以記錄。研究實施期間學生必須填寫課堂學習單以便瞭解學⽣生使用策略的程度,及在學習歷程中的改變及進步。此外,為了瞭解學生對互惠教學法的看法,在課程結束後學生須填寫一份問卷。在問卷填寫完畢之後,研究者一對一訪談七位參與的學生,以更進一步瞭解他們如何理解故事內容,以及在英語學習動機上的改變。 研究結果顯示,互惠教學法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有正向的影響。學生認為小組討論、同儕間的幫助、小組互動、及策略使用有助於閱讀理解。然而,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會在課堂上聊天及少數學⽣生參與程度較低。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學生對互惠教學法持正⾯面的態度及表⽰示未來希望繼續使用互惠教學法的策略來進行閱讀。大多數學⽣生亦反應互惠教學法讓他們提升了英語學習的動機。依此結果,本論⽂文針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相關建議。
  • Item
    文化觀光之遊客動機、遊憩涉入與滿意度關連性研究~以鶯歌鎮為例
    (2011) 蘇亞君
    遊憩涉入在的遊憩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完整遊憩過程包含動機、涉入、滿意度,而以往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多為分別檢測動機、涉入與滿意度的關係。文化觀光是一種讓遊客透過在地文化的景點、美食、市集、節慶等,實際體驗文化之美,得到休閒娛樂目的的遊憩活動,然而目前鮮有研究提及文化觀光中的動機、遊憩涉入及滿意度的關連性。本研究以遊客動機、遊憩涉入及滿意度為主題,以鶯歌地區的遊客為實證研究對象,採用問卷方式在2010年2~5月間共取得391份有效問卷。研究目的包括:(1)動機、遊憩涉入與滿意度三者之間的關係。(2)涉入是否為動機與滿意度之中介變項。(3)遊客背景是否對動機產生差異。 藉由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中到訪鶯歌的遊客基本資料大多以女性為主、16~25歲者、未婚者居眾、教育程度多為大學、職業多為學生,收入也在10000以下居多,居住地以台北縣為主。遊客的旅遊特性方面,交通工具為汽車、停留時間在1~3小時、消費金額在300元以下、消費項目以餐飲為主。到訪鶯歌的資訊來源為親友相傳,且多到訪超過10次,可見鶯歌是個值得向親友推薦並且一來再來的景點,有相當的觀光發展潛力。(2)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動機因素包括:增進陶藝知識、拓展人際關係、欣賞陶藝、抒解壓力、陶藝消費。涉入因素包括:愉悅性、中心性、重要性、自我表現、活動涉入。滿意度因素包括:整體滿意度、軟體服務、硬體環境及空間規劃。(3)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動機、遊憩涉入、滿意度三者關連性,動機正向影響遊憩涉入,路徑係數為0.71。遊憩涉入正向影響滿意度,路徑係數為0.45。動機正向影響滿意度,路徑係數為0.37。而動機透過遊憩涉入影響滿意度的間接效果為0.32,表示遊憩涉入在本研究中對動機及滿意度產生中介效果。(4)經由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示,遊客背景中的年齡、婚姻、教育程度、職業、收入、交通工具與消費金額對動機產生顯著差異。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與研究目的,提出相關研究建議,除確保遊客遊憩品質、滿足其遊憩動機與提升觀光競爭能力外,也以期能夠激發遊客接觸或探索陶藝文化之興趣,最終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 Item
    臺灣高中生參加英文辯論比賽之動機與成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9-12-01) 常紹如
    學術性辯論比賽之參賽研究在歐美已有多年歷史,但在台灣卻一直付之闕如。爲能在此議題上獲得初步之了解,此研究針對六十四名參加二○○七年「台北市西賽羅盃英語辯論比賽」之高中生進行以開放性問題為主之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台灣學生之參賽動機可分滿足「學術性」、「競爭性」及「個人性」需求等三類。在參賽成效上,優點首屈「提升英語能力」,其次依序為增進「溝通/公眾演說」、「批判/分析性思考 」及「論辯」等能力與技巧,而缺點則多與時間因素有關,如「準備辯論耗時」及「時間壓力所造成之身心疲累」。大部分之參賽動機和優點及部份參賽缺點與文獻中之記載相同。研究發現證明,對英語有中上能力之台灣高中生而言,參與學術性英語辯論比賽確實深具教育功效。